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豫剧演员 - 刘忠河
刘忠河
刘忠河,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豫东“刘派”代表、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戏曲家协会理事。
展开

刘忠河 - 简历

刘忠河,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豫剧四大流派之豫东派代表,人称“红脸王”。现任商丘市豫剧团团长。1961年毕业于河南省戏剧学校。

刘忠河 - 身世

关于自己的身世,刘忠河介绍说,据其父亲和当地的老人们讲,那个婴儿是在1943年秋天,一支由山东曹县南下的部队途经大刘乡时丢下的。究竟是哪个番号的部队,在当时那个多事之秋,部队又是深夜经过,没有人知道。  .

刘鸿卿把婴儿抱回家中,经过四处寻医,刘忠河大病终于痊愈。刘鸿卿坚信: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慈善的母亲常常将正在院中欢跑的刘忠河一把揽在怀中,抚摸着他的“茶壶盖”头,对懵懂的刘忠河说:“人家都说咱家祖坟风水好,今后是要出大官的!”  

幼年的刘忠河天资聪明,伶俐可爱。黄河故道边那个绿树环绕的乡村,到处撒满了他和小伙伴们欢跑的身影。童年的歌声,总是伴着春日的鸟声、夏日的蝉声、秋天的虫声和冬日的风声,在村里来回飘荡。让刘忠河最难以忘怀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护秋”。田间,皓月当空,秋虫呢喃,月光下故乡那片飘溢着五谷芳香的一望无际的青纱帐,引发了他无数的遐思和梦想。  

1949年初,在解放战争“隆隆”的炮声中,7岁的刘忠河和伙伴们唱着“来来,大家一起去上学”的歌谣,高高兴兴地走进乡村学堂。当时的学堂是解放前由山西人在当地所创办的南公馆。至今,刘忠河还清晰地记得,正对学校大门的墙壁上,有一块色彩斑驳的“青天白日”旗。 

刘忠河

大刘乡地处豫鲁冀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当时,大刘乡是一个大集镇,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父亲刘鸿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但头脑精明、不甘于贫穷,他经过多方努力伙同他人在大刘乡镇上开办了一家杂货行。刘忠河的记忆中,杂货行的生意总是很忙。父亲很少能够顾得上他。杂货行里还雇佣了几个伙计,跑里跑外,忙个不停。每年秋天收购棉花时,院子里的棉花堆得像小山。尽管父亲每天早出晚归,苦心经营,到头来却只是勉强维持生活。 不久,母亲不幸去逝。痛失母爱的刘忠河随着父亲来到商丘。父亲依旧同别人合伙开了一家杂货行。为了能让儿子将来光宗耀祖,父亲把刘忠河送进商丘二校(当时称二完小,今天的回民小学)读书,直到1955年。在这中间,刘忠河度过了人生中最痛苦的经历。 继母经常虐待刘忠河,不让他吃饱饭。每天放学后,继母便拿出在家纺织的白羊肚手巾和腰带,让刘忠河拿到街上叫卖。父亲每天所给的1毛钱的饭钱,对正长身子的刘忠河来说,显得有点苛刻。肌肠辘辘的刘忠河,手捧着手巾,肩上挂满腰带,走进车水马龙的火车站广场,费尽心力还卖不掉一条手巾,回到家里,总免不了遭到继母的白眼。 对于父亲,刘忠河充满尊敬和感激。晚上,刘忠河常常跑到杂货行里给父亲作伴。躺在被窝里,他心疼地看着父亲趴在昏黄的油灯下,“劈里啪啦”地打算盘,他发誓将来自己一定要报答父亲。  

冬天的深夜,寒风凛冽,冻醒了的刘忠河从家哆哆嗦嗦地跑出来。刺骨的寒风中,刘忠河缩紧了脖子,裹紧上衣,沿着灰蒙蒙的马路跑个不停,找到家饭店,就蹲下来,背靠火炉,睡上一夜。有时,就干脆跑到火车站票房的角落里缩成一团,熬上一宿。

刘忠河 - 痴迷戏曲

父亲是个戏迷,爱好听戏。当时火车站附近有个说书场。经常出入些达官贵人,商贾名媛。晚上,说书场坐满了人。说书的内容大都是平词、洋琴、山东快书和大鼓书之类。刘忠河经常跑到说书场前,好奇地向里张望。没有钱,当初胆小的他,不敢上前。后来,刘忠河发现,许多进去听戏的人都穿着大衣,他便灵机一动,钻进别人的大衣里,不就可以混入说书场了吗?但那样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如果被看场的人捉住,会被人家给涂个“大花脸”,然后从场子里推出来,以示侮辱。但刘忠河每次都巧妙地混进说书场里。一次听说马金凤要到这里演戏,前去听戏的人挤爆了说书场。刘忠河钻进别人的大衣内,混入场里。他挤在人群中间,吃力地踮起脚后跟,望着令他神往的台上的演员,听得如痴如醉。   

等上半场结束时,看场子的人开始清场。为逃避被赶出场子,趁人群混乱之际,刘忠河连忙偷偷钻到板凳下。打那时起,他便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闲暇时,自己便模仿舞台上演员的表情,拉起花架子,兴致勃勃地“嗷”上半天。刘忠河也仿佛意识到将来自己的一生似乎要与戏曲联系在一起。  

1955年,刘忠河考入红星剧校(1956年改名为商丘地区豫剧团)。前去报考那天,刘忠河得到主考官锁玉甫(当时为商丘地区主管文化的副专员)的欣赏。初试后,编写剧本的宋崇舜亲自带着刘忠河来到锁玉甫跟前。当场,刘忠河唱了常香玉《红娘》里“桥楼上打四梆,霜入寒又凉,为他们的姻婚事,俺红娘是跑断肠”的唱段。刘忠河唱音刚落,锁玉甫就高兴地向前拍着他的肩膀说,这个学生录取了。   

从此,刘忠河在剧校里,早起晚睡,喊嗓子,压腿,扎花架子,苦练基本功。  

1957年底,刘忠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河南戏曲学校(当时为河南省文艺界最高学府,专门培养戏曲演员)。刘忠河为该校第一届学生。也被称为“58班”学员。1958年初入学后,学校要求每个班里“生、旦、净、末、丑”全部要有。刘忠河所在的班里没有一个适合“净”(俗称“黑脸”)角的人选。后来,老师发现刘忠河的嗓音非常好,就决定由刘忠河来学“净”角。从此,刘忠河便改唱“黑脸”。  

虽然当时曾受到“三名三高”流行思潮的影响(“三名”:名演员、名导演、名作曲;“三高”:高工资、高稿酬、高待遇),但刘忠河更加珍惜这次难得的机遇。他勤学苦练,虚心请教。无论是“武生”、“摔打花脸”、“铜锤花脸”,还是“架子花”,刘忠河文武皆能,样样精通。在校期间,刘忠河曾得到河南豫剧界名人高连荣、张子林、马双芝(豫剧中第一个唱“旦角”的女演员)、田来印、汤兰香(当时中国戏曲界“十八兰”之一)等人的言传身教。在这将近4年的时间里,奠定了刘忠河今后一生中的艺术之路。   

1961年,提前几个月毕业后,刘忠河回到商丘地区豫剧团,时年17岁。

刘忠河 - 舞台生涯

如今,在戏曲舞台上,已度过近半个世纪的刘忠河对自己的第一次登台演出,仍记忆犹新。那是1956年11月,随剧团在灵宝演出时,在《戚继光斩子》中,刘忠河扮演了一个被倭寇兵追赶下的逃难儿童。看着满台下黑压压的人头,刘忠河的心“怦怦”直跳,两腿发软,从舞台的一边到另一边,只跑了一个过场,就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回到剧团后,刘忠河正式登台演戏。在《打焦赞》、《打金枝》、《黑打朝》中,无论是唱“黑脸”,还是演“红脸”;无论是唱腔,还是舞台人物塑造,刘忠河都表现出非凡的演艺才华。  

在1966年至1978年之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全国戏曲界提出“八亿人民八台戏”的口号。(“八台戏”即:《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海港》、《龙江颂》、《沙家浜》、《白毛女》)在这些“革命样板戏”中,刘忠河慢慢地由“黑脸”改唱“红脸”。以其卓越的表演艺术,优美的唱腔,刘忠河在剧中成功地塑造出一个个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舞台人物形象。  

“四人帮”倒台后,戏曲界迎来了艺术的春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由于深受“左”倾路线影响,在编排古装戏时,只能演“毛主席点过头的戏”。1977年底,在古装戏《逼上梁山》中,刘忠河扮演“林冲”。由于多年一直喜欢看古装戏的传统,台下观看的群众人海人山。但是由于该戏曲采用“老戏新唱”的唱法,让观众大失所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忠河说,豫剧是唱为主,商丘又是豫东调的发源地。用现代戏唱法唱古典戏,采用“老戏新唱”的唱腔,这种唱法观众通不过,所以《逼上梁山》失败了。  

这样以来剧团犯了难。后来在排练《十五贯》时,刘忠河大胆运用老唱腔,按照唐玉成的唱腔韵律谱曲,采用大本腔。《十五贯》在当时的老豫东剧场进行头场演出时,刘忠河第一句唱腔刚落,台下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不少老戏迷激动得热泪盈眶。

从此,《十五贯》一炮走红。一日三场,短短4个月内,先后进行了96场演出,并且观众场场爆满。每天剧场售票处早早就排起长长的队伍。由于按时间售票,一些等不急的群众就在售票处前的地面上按顺序放起砖头“排队”,有时,地上的砖头竟摆出几十米远。  

1978年11月,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到商丘地区豫剧团录制《红灯照》。录制完毕后,录制组听说商丘豫东剧院刘忠河正在演唱的《十五贯》不错,录制组负责人王明堂征得电台领导同意后,在8181部队大礼堂内录制了刘忠河演唱的《十五贯》。由于当时电池电量最多只能录制1个多小时(一般情况下录制一个片剧需要三四个小时)。没想到刘忠河带领剧组成员,在整个录制过程中一遍“喝”成,并且录制效果非常满意。王明堂拉着刘忠河的手感叹道:“我自从搞录音以来,还没有碰到像你们剧团这样能一次完成的。”   

春节期间,《十五贯》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不久,王明堂在给刘忠河的信中说,自从《十五贯》播出后,电台每天都收到一大摞听友的来信。很多人要求电台介绍演员刘忠河。让刘忠河感到激动的是,在《十五贯》播出期间,自己每天同样也至少收到七八封群众来信。一时间,刘忠河成了戏曲名人。从那以后,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对刘忠河有戏必录。   

1979年3月,河南剧作家李克勤带领大班人马专门来到商丘录制刘忠河演唱的《打金枝》。该剧播出后,迅速唱响了豫鲁苏皖四省。刘忠河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听众来信。一位台湾教师在信中写道:“每当听到您的声音,我仿佛又回到了河南老家,仿佛又回到了孩提时代,总会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1979年11月下旬,中国京剧院到焦作矿务局进行慰问演出,慰问组成员有京剧大家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和女儿梅葆月。碰巧,刘忠河也随剧组在焦作剧院进行慰问演出。当《打金枝》刚一开幕,在焦作新剧院观看中国京剧院演出的观众“呼啦”全跑过来听刘忠河演唱。中国京剧院的演员们只好停下戏跑来观看刘忠河的《打金枝》。一个专门为梅兰芳打鼓的裴老先生和一个专门为梅兰芳拉二胡的姜老先生,走进台后,拍着刘忠河的肩膀,操着浓浓的京腔京韵说道:“我们以前认为豫剧都是《朝阳沟》那种唱腔。真没想到豫剧让你唱绝了,欢迎你到北京演出。你这种唱法独特、好听、有气势、有魄力。听着好像推倒山一样。你就是豫剧的‘马连良’。”  

剧团里,刘忠河还随剧组为党和国家领导毛泽东、陈毅等进行多次专场演出。1964年,刘忠河随同剧组代表商丘地区人民到广东进行慰问演出。在《社长的女儿》演出期间,曾受到时任中南局书记的陶铸、吴玉章、罗瑞卿、聂荣臻等人的亲切接见。

1986年,中央电视台专门录制了刘忠河演唱的《打金枝》、《三打金枝》、《血溅乌纱》和《三哭殿》等。从此,刘忠河的“红脸”唱腔,响遍大江南北。同时刘忠河也名满海内外,被人称为“豫东红脸王”。

刘忠河 - 艺术追求

如今,刘忠河依然苦苦追求着艺术的真谛。闲暇时,他便打开录音机收听自己的唱片,来查找自己的不足。对自己唱腔中的每个字的快慢,声调的高低,边听边仔细琢磨。一次,在《打金枝》“与我儿加官职提升三级”的唱腔中,发现如果“三级”二个字中间不加停顿,一口气下来,这种口气根本不像出自一位帝王之口,倒像出于一般老百姓之口。反复推敲后,刘忠河在“三级”的“级”上稍加停顿,慢上半拍,结果唱出的效果非常满意。1997年,在郑州与戏迷举行的座谈会上,刘忠河当场诚恳地向戏迷说出自己发现的这点不足。第二天登台演出时,当刘忠河唱到这句戏词时,台下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艺术上,精益求精。是刘忠河追求的目标。荣枯恒志,宠辱不惊。是刘忠河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

刘忠河 - 作品

曾主演过“逼上梁山”、“打金枝”、“血溅乌纱”、“穆桂英下山”以及“红灯记”、“平原作战”、“智取威虎山”、“磐石湾”、“沙家浜”等。近年又演了悲剧“清风亭”中的张之秀,从乞丐到皇帝,角色垮度极大。

刘忠河 - 评价

宁可三天不吃馍,也要去看刘忠河。这是戏迷对豫东红脸王刘忠河的评价。

更新日期:2025-01-22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