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俄国小说家 -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2008)前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
展开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 简介

姓名: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生卒:1918年11月12日-2008年8月3日
描述:前苏联俄罗斯作家
籍贯:苏联个人概述: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上的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与此同时,因酷爱文学,他还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攻习文学。

苏德战争爆发后,索尔仁尼琴应征入伍,曾任大尉炮兵连长,两次立功受奖。1945年2月,作者在东普鲁士的前线被捕,因为他同一个老朋友通信中批评了斯大林,内务人民委员部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处他8年劳改。刑满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6年解除流放,次年恢复名誉,后定居梁赞市,任中学数学教员。

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上的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与此同时,因酷爱文学,他还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攻习文学。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由于他是个遗腹子,童年全靠母亲的微薄薪水维持生活。学习上他刻苦努力,1941年毕业于罗斯托夫大学数学物理系。与此同时,作为莫斯科大学的函授生,他在攻读文学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 人生经历

1962年11月,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索尔仁尼琴的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上刊出。这部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生活的作品,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1963年,作者加入苏联作协。这以后,他又写了好些作品,但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除了《马特辽娜的家》等四个短篇外,其余均未能在苏联境内发表。1965年3月,《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受到公开批判。

1967年5月,第四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前夕,索尔仁尼琴给大会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和秘密的检查制度”,遭到当局指责。1968年,长篇小说《癌病房》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1969年11月,作家被苏联作协开除会籍。

1970年,“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迫于形势,索尔仁尼琴没有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1971年,德、法两国同时出版他的长篇小说《1914年8月》。1973年12月,巴黎出版了他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披露了从1918年到1956年间苏联监狱与劳改营的内幕。1974年2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剥夺其苏联国籍,把他驱逐出境。同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随后他移居美国。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1989年,苏联作协书记处接受《新世界》杂志社和苏联作家出版社的倡议,撤消作协书记处于1969年11月5日批准的把索尔仁尼琴开除出苏联作协的“不公正的、与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相抵触的决定”,同时委托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的作家们向最高苏维埃提出撤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74年2月12日的命令。根据苏联作协的决定,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开始在苏联国内陆续出版。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前苏联的流亡作家,但现已回复正常生活。1918年11月12日生于高加索基斯洛沃茨克一教师家庭。曾为莫斯科哲学文学语言学院文学系函授生。1941年罗斯托夫大学数理系毕业,同年应征入伍。1945年2月,他在前线被捕,按他本人的说法,是因为在与友人通信中“批评斯大林”而“案发”被捕的。从此,他被监禁在劳改营里8年。刑满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7年,终于宣布他“无犯罪事实”,被恢复名誉。此后,他定居于梁赞市,在一所中学里任数学教员。在担任教学工作的同时,他从事文学创作。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 创作之路

1962年发表描写苏联集中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作品受到赫鲁晓夫的推崇,他从此出名。翌年接连发表《玛特辽娜的家》等3个暴露社会阴暗面的短篇小说。

在1967年给苏联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的代表们散发对本国书刊检查制度的“公开信“,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检查制度”,而大会通过了谴责他是苏联作家的叛徒的决议。

1968年写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个政治犯特别收容所的中篇小说《第一圈》及叙述苏联集中营历史和现状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均未获准出版。1968年《癌症楼》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1969年他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此时引起了国际上一些著名作家如萨特的抗议。

70年代后,他实际上已成为与物理学家萨哈罗夫齐名的苏联“持不同政见者”。1970年10月“因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德力量”获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他原在国内未获出版的作品及新作长篇小说《1914年8月》在西方国家先后问世。1974年2月13日他被驱逐出境到西德,同年12月起侨居瑞士苏黎世,后流亡美国。美国政府于1974年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1975年定居美国。

1974年10月,他联合一些在西方流亡的苏联作家,在西柏林创办了《大陆》文学季刊,作为发表苏联流亡作家作品的阵地,他亲自写了发刊词。

1978年6月8日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因批评西方社会的实利主义和自由主义,引起一场争论。在此期间他在西方出版的作品,还有《古拉格群岛》、《牛犊顶橡树》和《1916年10月》、《1917年3月》等。《古拉格群岛》由作者的个人经历,上百人的回忆、报告、书信,以及苏联官方和西方的资料组成,分七大部分叙述1918~1956年,特别是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各地关押迫害数百万人的(由于是不同时期,分批处决,具体数字难以统计)集中营的情况,书中描述的情况令人发指。《牛犊顶橡树》是一部关于苏联国内“文学生活的特写”,其中讲到自己作品的遭遇。另两部均为长篇小说,与《1914年8月》组成三部曲,表明作者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并对列宁进行了攻击。主张“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恢复“古老的俄罗斯生活方式”。

1980年代末以后,作家被允许回国,原来遭禁的一些作品也已陆续在国内出版。在俄罗斯国内,评论界和读者对他及他的创作褒贬不一。

当代俄罗斯著名作家。1941年毕业于罗斯托大学物理系和莫斯科大学函授部语文系。同年应征入伍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曾商两次立功,不久因在与友人通讯中有不满最高当局的言论被逮捕,并判处8年监禁。

1957年平反后住在梁赞市,在中学物理教员,同时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长篇小说《癌症楼》《第一圈》等内容。1974年因不满前苏联当局而被捕,并被逐出境。先到瑞士,后移居美国。经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邀请,于1994年回归俄罗斯。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 创作思维

《癌症楼》

索尔仁尼琴从流放地到塔什干治病的坎坷经历和所见所闻,构成了《癌症楼》这部小说的基本素材。作者写出了

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病房里的各个病人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性格的形成和人性的扭曲。作者写的是人生的坎坷,但实际上是社会悲剧的写照。一个个知识分子和忠心耿耿的干部被捕、流放、劳改的事实,使作者陷入痛楚的沉思,思考产生这些悲剧的缘由。

《古拉格群岛》

这部长达140万字的巨著,堪称苏联列宁和斯大林时期法制历史最精炼的描摹。所谓“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原是苏联劳改制度的象征。作者将其比喻为“群岛”,意在指出这种制度已经渗透到苏联政治生活的每个领域,变成了苏联的“第二领土”。全书分监狱工业、永恒的运动、劳动消灭营、灵魂与铁丝网、苦役刑、流放、斯大林死后7部,既以“群岛居民”的经历为线索,又穿插了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结构宏大,卷帙浩繁,充分显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驾驭材料的能力。书中有激昂的控诉,愤怒的谴责,也有尖锐的嘲讽,深切的诉说,是深刻理解苏联政治体制重要的参考著作。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 个人影响及荣誉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年11月12日生于高加索基兹洛沃茨克一个教师家庭,1941年毕业于罗斯托夫大学数理系,曾服过兵役。因为在与朋友的通信中对斯大林有不敬之词,二战结束之后他在苏联监狱中度过8年,接着又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7年他恢复名誉,定居梁赞市担任数学老师。

索尔仁尼琴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走红苏联文坛。1962年他发表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的作品、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引起轰动并受到赫鲁晓夫的赏识。

但是随着赫鲁晓夫下台,小说遭到公开批判。此后他所写的长篇小说《癌症病房》和《第一圈》都无法在苏联出版,只能在其它欧洲国家发表。1967年他在苏联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上散发公开信,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检查”。1969年他被苏联作协开除会籍。

1970年10月索尔仁尼琴因为“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德力量”而获诺贝尔文学奖。1974年因叛国罪被捕,并被驱逐出境。他先后旅居西德和瑞士,1976年迁往美国。1994年在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邀请下索尔仁尼琴回到祖国。

索尔仁尼琴长达140万字的巨著《古拉格群岛》为他赢得了伟大思想家的荣誉。“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

总局”,作者将它比喻为“群岛”,意在指出苏联劳改制度已经渗透到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苏联的“第二领土”。小说1973年在巴黎出版后轰动世界文坛,全球售出3000多万册。

“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俄罗斯女作家尤利兹娅认为,“他能够改变社会进程,或至少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80年代末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48%的俄罗斯人希望他回国担任总统。索尔仁尼琴晚年公开抨击美国和北约企图包围和孤立俄罗斯,赞赏普京为俄罗斯的复兴做出的努力。他认为西方民主危机严重,俄罗斯不应草率效仿。

2007年俄罗斯国庆节那天,索尔仁尼琴获得2006年度俄罗斯人文领域最高成就奖俄罗斯国家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7年之后,索尔仁尼琴终于在自己的祖国获得了肯定。

“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本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科学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普京在颁奖典礼上说。颁奖典礼结束后,普京还突然决定前往莫斯科郊外的索尔仁尼琴家中拜访由于健康原因无法去克里姆林宫领奖的作家。普京对他说:“我想特别感谢您为俄罗斯所做的贡献,直到今天您还在继续自己的活动。您对自己的观点从不动摇,并且终生遵循。”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 病逝莫斯科

197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世界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于2008年8月3日在他莫斯科的家中逝世,享年89岁。俄媒体称之为“著名作家、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并以自己的文学成就和历史研究闻名世界”。

这位世界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已有数月之久没有在公开场合露面,未经证实的消息说他死于脑中风。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 主要作品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马特辽娜的家》、《癌病房》、《第一圈》、《古拉格群岛》等

更新日期:2025-01-22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