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古希腊哲学 -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代表作品《论自然》,《准则学》 ,《论生活》和《论目的》等。
展开

人物简介

伊壁鸠鲁(希腊文?π?κουρο? 英文Epicurus, 公元前341~前270年)。

在伊壁鸠鲁之前,快乐被快乐主义者分为两类,即动态快乐与静态快乐。动态快乐是解除痛苦的过程,静态快乐则是一种没有痛苦的平衡状态。伊壁鸠鲁认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不可能有善。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静态的快乐拥有优先的地位,它是“一种厌足状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例如,很饿的时候吃东西的过程是动态快乐,吃饱了之后的状态便是静态快乐。静态快乐不用伴随痛苦,又是一种平静的状态,因此伊壁鸠鲁选择这种快乐作为追求。他强调原理责任和社会活动,这也是他的学说和苏格拉底及柏拉图最大的不同之处。

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他同意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

不同的是,他是唯物论者,不相信原子如德谟克里特所说是被自然控制的。

伊壁鸠鲁

古往今来,哲学家们对人类生与死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讨,但都比较沉重,而伊壁鸠鲁对生与死的论述却与以往相反,以至于死亡都会变成一种受欢迎的解脱方式。伊壁鸠鲁所处的时代非常艰222难,为了让人们从苦难和恐惧中走出来,他发展了自己的一套伦理哲学。他认为人类恐惧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宗教宣扬的受罪,二是对死亡的恐惧。于是,他要创立的伦理哲学宣称神对人世间的事情没有管辖权,并且人死后灵魂会一起消失。

他说道:“一般人有时逃避死亡,把它看成最大的灾难,有时却盼望死亡,以为这是摆脱人生灾难的休息。”“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

伊壁鸠鲁还认为灵魂是由原子构成,布满全身。人死后,灵魂也就消失了。不过,构成灵魂的原子还在,只是我们再也感受不到它们了。“死亡对于我们无关,因为凡是消散了的都没有感觉;而凡无感觉的就是与我们无关的。”

尽管伊壁鸠鲁的学说被认为缺乏道德,但是他却是非常真诚的。

他对人世间的苦难非常同情和怜悯,所以才让大家都来信仰他的哲学。他还这样告诫人们:不要贪图吃喝,以免肠胃出现问题;不要结婚生子,这样就没有亲人去世的痛苦了;学会欣赏快乐,忽略痛苦;如果痛苦很深或者时间很长,就得依靠心灵的训练只去想那些让人快乐的事情……按照我们今天的标准,伊壁鸠鲁派的学说应该是消极的。但在当时,它们却是帮助人们摆脱恐惧的福音。这些学说能够减轻人的一部分痛苦,尤其是当人处于极度痛苦中时,作用会更大。

生平著作

伊壁鸠鲁出生于萨摩斯。曾在雅典接受军事训练2年。据记载,他自称14岁开始学习哲学,曾就学于柏拉图学派的潘菲劳和德谟克利特学派的脑西芬尼等人,并熟悉亚里士多德和阿那克萨戈拉等早期哲学家的哲学。伊壁鸠鲁继承、修正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哲学,建立起一个思想上统一的完整体系 。前306年到雅典 ,在他自己买的一所花园里办学,由此伊壁鸠鲁学派也称花园学派。伊壁鸠鲁的学校里有男有女,还有奴隶,以充满友谊而著称。追随者把他当作神圣者来崇拜,他的教导被当作正统学说严格执行,形成了花园派独尊师长的传统。据记载,伊壁鸠鲁的著作多达300多卷 ,其中重要的有《论自然》、《准则学》 、《论生活》和《论目的》等 。现存的只有三封信和题为《格言集》和《学说要点》的残篇。

伊壁鸠鲁认为,哲学是通过论辨和讨论的方式产生幸福生活的一种活动;正如不能治疗身体疾病的医药是无用的技艺,不能解除灵魂痛苦的哲学是无用的空话。为了能够幸福地生活,必须学习伦理学;为了摆脱错误的认识和不必要的忧虑与恐惧,必须学习物理学。

学派介绍

影响概述

伊壁鸠鲁的学说被他的历代弟子奉为必须遵守的信条。伊壁鸠鲁的著名学生有麦特罗多洛、科洛特和继承伊壁鸠鲁学园领袖的赫尔玛可。伊壁鸠鲁的学说广泛传播于希腊——罗马世界。伊壁鸠鲁学派作为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延续了4个世纪 。罗马时期伊壁鸠鲁学派的著名代表有菲拉德谟和卢克莱修。他写的哲学长诗《物性论》,系统地宣传和保存了伊壁鸠鲁的学说 。3世纪以后 ,伊壁鸠鲁的学说成了基督教的劲敌。在中世纪,伊壁鸠鲁成了不信上帝、不信天命、不信灵魂不死的同义语。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卢克莱修《物性论》的发现和出版,扩大了伊壁鸠鲁学说对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7世纪P.伽森狄全面恢复了伊壁鸠鲁学说,它直接影响了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伊壁鸠鲁的社会契约说是近代社会契约论的直接先驱,他的伦理思想对英国J.边沁、J.S.密尔等的功利主义发生了影响。

哲学观点

伊壁鸠鲁的哲学正象他那时代所有的哲学(只有怀疑主义是部分的例外)一样,主要的是想要获得恬静。他认为快乐就是善,并且他以鲜明的一贯性坚持这种观点一直到底。他说:“快乐就是有福的生活的开端与归宿”。第欧根尼·拉尔修引过他在《生命的目的》一书中所说的话:“如果抽掉了嗜好的快乐,抽掉了爱情的快乐以及听觉与视觉的快乐,我就不知道我还怎么能够想象善”。又说:“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推源于此”。他告诉我们说,心灵的快乐就是对肉体快乐的观赏。心灵的快乐之唯一高出于肉体快乐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学会观赏快乐而不观赏痛苦;因此比起身体的快乐来,我们就更能够控制心灵的快乐。“德行”除非是指“追求快乐时的审慎权衡”,否则它便是一个空洞的名字。例如,正义就在于你的行为不致于害怕引起别人的愤恨,——这种观点就引到了一种非常有似于“社会契约论”的社会起源学说。

学说介绍

伊壁鸠鲁不同意他的某些快乐主义的前人们之区别开积极的与消极的快乐,或动态的与静态的快乐。动态的快乐就在于获得了一种所愿望的目的,而在这以前的愿望是伴随着痛苦的。静态的快乐就在于一种平衡状态,它是那样一种事物状态存在的结果,如果没有这种状态存在时,我们就会愿望的。我们可以说当对饥饿的满足在进行的时候,它就是一种动态的快乐;但是当饥饿已经完全满足之后而出现的那种寂静状态就是一种静态的快乐。在这两种之中,伊壁鸠鲁认为还是追求第二种更为审慎一些,因为它没有掺杂别的东西,而且也不必依靠痛苦的存在作为对愿望的一种。当身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就没有痛苦;所以我们应该要求平衡,要求安宁的快乐而不要求激烈的欢乐。看起来如果可能的话,伊壁鸠鲁会愿意永远处于饮食有节的状态,而不愿处于大吃大喝的状态。

这样,在实践上他就走到了把没有痛苦,而不是把有快乐,当做是有智慧的人的目的。①胃可能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但是胃病的痛苦却可以压倒饕餮的快乐;因此伊壁鸠鲁只靠面包度日,在节日则吃一些奶酪。象渴望财富与荣誉这样一些愿望是徒劳无益的,因为它们使得一个本可满足的人不能安静。“一切之中最大的善就是审慎:它甚至于是比哲学还更要可贵的东西”。他所理解的哲学乃是一种刻意追求幸福生活的实践的体系;它只需要常识而不需要逻辑或数学或任何柏拉图所拟定的精细的训练。他极力劝他年青的弟子兼朋友毕托克里斯“要逃避任何一种教化的形式”。所以他劝人躲避公共生活便是他这些原则的自然结果,因为与一个人所获得的权势成比例,嫉妒他因而想要伤害他的人数也就随之增加。纵使他躲避了外来的灾难,但内心的平静在这种情况下也是不可能的。有智慧的人必定努力使生活没没无闻,这样才可以没有敌人。

,作为最“动态”的快乐之一,自然是被禁止的。这位哲学家宣称:“从来不曾对人有过好处;如果它不曾伤害人的话,那就算是幸运了”。他很喜欢(别人的)孩子,但是要满足这种趣味他似乎就得有赖于别人不听他的劝告了。事实上他似乎是非常喜欢孩子,竟至违反了自己的初衷;因为他认为婚姻和子女是会使人脱离更严肃的目标的。卢克莱修是追随着他贬斥爱情的,但是并不认为有害,只要它不与激情结合在一起。

社会快乐

依伊壁鸠鲁看来,最可靠的社会快乐就是友谊。伊壁鸠鲁是象边沁一样的一个人,他也认为在一切时代里所有的人都只追求着自己的快乐,有时候追求得很明智,有时候则追求得很不智;但是他也象边沁一样,常常会被自己温良而多情的天性引得做出一些可赞美的行为来,而根据他自己的理论他本是不应该如此的。他显然非常喜欢他的朋友,不管他从他们那里所得到的是什么;但是他却极力要说服自己相信,他是自私得正象他的哲学所认为的一切人一样。据西赛罗说,他认为“友谊与快乐是分不开的,因为这种缘故所以就必须培养友谊,因为没有友谊我们就不能安然无惧地生活,也不能快乐地生活”。然而他又有时多少是忘记了自己的理论:他说“一切友谊的本身都是值得愿望的”,又补充说“尽管这是从需要帮助而出发的”。①虽然伊壁鸠鲁的伦理学在别人看来是粗鄙的而且缺乏道德的崇高性,但他却是非常之真诚的。我们已经看到,他提到他花园里的团体时是说“我们神圣的团体”;他写过一本《论圣洁》的书;他具有一个宗教改革者的一切热情。他对人类的苦难,一定具有一种强烈的悲悯感情以及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心:只要人们能接受他的哲学,人们的苦难就会大大地减轻。这是一种病弱者的哲学,是用以适应一个几乎已经不可能再有冒险的幸福的世界的。少吃,因为怕消化不良;少喝,因为怕第二天早晨醒不了;避开政治和爱情以及一切感情的活动;不要结婚生子,以免丧失亲人;在你的心灵生活上,要使自己学会观赏快乐而不要观赏痛苦。身体的痛苦显然是一件大坏事;但是如果身体痛苦得很厉害,它就会很短暂;如果它的时间拖得很长,那末就可以靠着心灵的训练以及不顾痛苦而只想念幸福事物的那种习惯来加以忍受。最重要的是,要生活得能避免恐惧。

理论哲学

正是由于这个避免恐惧的问题,伊壁鸠鲁才被引到了理论哲学。他认为恐惧的两大根源就是宗教与怕死,而这两者又是相关联的,因为宗教鼓励了认为死者不幸的那种见解。所以他就追求一种可以证明神不能干预人事而灵魂又是随着身体而一片消灭的形而上学。绝大多数的近代人都把宗教想成是一种安慰,但是对于伊壁鸠鲁则恰好相反。超自然对自然过程的干预,在他看来乃是恐怖的一个来源,而灵魂不朽又是对希望能解脱于痛苦的一个致命伤。于是他就创造了一种精巧的学说,要来疗治人们的那些可以激起恐惧的信仰。

伊壁鸠鲁是一个唯物论者,但不是一个决定论者。他追随着德谟克里特相信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但是他并不象德谟克里特那样相信原子永远是被自然律所完全控制着的。我们知道,希腊的必然观源出于宗教;所以他的想法也许是对的,即只要容许必然性有存在的余地,那末对宗教的攻击就总归是不全面的。他的原子具有重量,并且不断地向下坠落;但不是朝向地心坠落,而是一种绝对意义的向下坠落。然而,一个原子时时会受到有似于自由意志的某种东西在作用着,于是就微微地脱离了一直向下的轨道,①而与其他的原子相冲撞。自此以下,则漩涡的发展等等所进行的方式都与德谟克里特的讲法大致相同。灵魂是物质的,是由呼吸与热那类的微粒所组成的。(德谟克里特认为呼吸和风在实质上与其不同;它们不仅仅是运动着的气)。灵魂-原子布满着整个的身体。感觉是由于身体所投射出去的薄膜,一直触到了灵魂-原子的缘故。这些薄膜在它们原来所由以出发的身体解体以后,仍然可以继续存在;这就可以解释作梦。死后,灵魂就消散而它的原子(这些原子当然是继续存在的)就不能再有感觉,因为它们已不再与身体联系在一片了。因此,用伊壁鸠鲁的话来说就是:“死与我们无干,因为凡是消散了的都没有感觉,而凡是无感觉的都与我们无干”。

关于神论

至于神,则伊壁鸠鲁坚决信仰他们存在,因为否则他就不能解释广泛流行的神的观念的存在了。但是他深信,神自身并不过问我们人世的事情。他们都是遵循伊壁鸠鲁教诫的合理的快乐主义者,所以不参与公共生活;政府是一种不必要的费事,他们的生活幸福而美满,所以并不感到政府有诱惑力。当然,通神、占卜以及所有这类的行为纯粹都是迷信,信仰天命也是迷信。

所以并没有任何理由要害怕我们会触惹神的震怒,或者害怕我们死后会在阴间受苦。虽然我们要服从自然的威力(这是可以科学地加以研究的),然而我们仍然有自由意志,并且在某些限度之内我们乃是我们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不能逃避死亡,但是死亡(正当地加以理解时)并不是坏事。如果我们能按照伊壁鸠鲁的箴言审慎地生活下去的话,我们或许能成就一定程度的免于痛苦的自由。这是一种温和的福音,但是对于深深感受到人类不幸的人,它却足以激发热情。伊壁鸠鲁对于科学本身并不感兴趣,他看重科学,只是因为科学对于迷信所归之于神的作用的种种现象提供了自然主义的解释。当有着好几种可能的自然主义的解释时,他主张用不着在其中选择某一种解释。例如月亮的盈亏就曾有过各式各样的解释;但其中任何一种只要它不引出神来,就和别的解释是一样地好;至于试图要决定其中哪一种是真的,那就是无益的好奇心了。所以伊壁鸠鲁派实际上对自然知识并没有做出任何的贡献,也就不足为奇了。由于他们抗议晚期异教徒对于巫术、占星与通神的日益增长的信奉,他们也算做了有用的事;但他们却和他们的创始人一样始终都是教条主义的、有局限的,对个人幸福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没有真正的兴趣。他们能背诵伊壁鸠鲁的教诫,但是在这一学派所存在的整个几百年中间,他们并没有对伊壁鸠鲁的教诫增加任何新东西。

思想概述

哲学思想

伊壁鸠鲁认为 ,哲学的任务是研究自然的本性,破除宗教迷信,分清痛苦和欲望的界限,以便获得幸福生活。因此他的哲学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物理学、准则学(主要讨论逻辑和认识论问题)和伦理学。

伊壁鸠鲁认为感觉是判断真理的标准。感觉是直接的,无所谓错误,错误只发生在对感觉的判断中。他依据感觉经验,肯定物体的存在,进一步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学说。修正了德谟克利特关于原子体积和形状有无限多差别的观点,增加了与原子的运动有关的重量这一特性。提出原子有三种运动:因重量而垂直下落的运动、稍微偏离直线的偏斜运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碰撞运动。伊壁鸠鲁认为物体的颜色等可以感觉到的性质是客观的,人的感觉是可靠的,概念来源于感觉,克服了德谟克利特以及古代哲学家对感觉不信任的倾向,反对了怀疑论和柏拉图的先验论。

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说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但是,应当区分不同的快乐。解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节制欲望,远离政事,审慎地计量和取舍快乐与痛苦的事物,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静,这是生活的目的。伊壁鸠鲁还认为人是以个人快乐为准则的生物。国家建立在相互约定的基础上,正义是人们互不侵害的契约,有利于人相互关系的便是正义的,否则是不正义的。 他有一句名言常常为人所引用:“让我们吃喝,因为明天我们就会死亡。”他劝诫人们及时享乐。

伦理思想

古希腊最完整的快乐主义的道德理论,是伊壁鸠鲁哲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源于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论和居勒尼学派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主要探求个人心灵安宁和人生目的。

伊壁鸠鲁虽然把快乐与幸福相等同,但却坚决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伊壁鸠鲁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快乐:第一种是自然的和必须的如食欲。第二种是自然的但却不是必须的如性欲。第三种则既不是自然的又不是必须的,如虚荣心。伊壁鸠鲁在比较了各种快乐的得失后,认为静态快乐高于动态快乐。

伊壁鸠鲁认为,由于组成人的灵魂的原子具有脱离直线作偏斜运动的倾向,因而人的行为有可能脱离命定的必然性,获得意志和行为的自由。他斥责对神的崇拜和迷信,蔑视命运,强调事在人为。他指出,单纯的必然性取消了行为的道德责任,单纯的偶然性则使人生陷入命运和不稳定,人应当是自由的,只有对自由的行为才能进行道德评价,给予奖励和惩罚。伊壁鸠鲁认为,人类行为的目的就是从痛苦和恐惧中解放出来,求得快乐。快乐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和开始,是善的唯一标准。一切导致快乐的就是善,导致痛苦的就是恶。美德只有同快乐联系起来才有价值。伊壁鸠鲁伦理思想与居勒尼学派不同,它并不把快乐仅仅归于感性的肉体快乐,而是把它区分为自然的和非自然的,认为前者是适度的、健康的,后者是过度的、令人厌恶的。感性快乐是基础,但精神的快乐高于感性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是“肉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亦即“不动心”的至善状态。伊壁鸠鲁认为,死亡同神一样不足惧,因为死亡只是人的感觉的丧失,当人活着时,死亡还没有到来;当死亡到来时,人已经不存在。因此,死亡与人生不相干,人应当通过哲学认识自然和人生,从对神和死亡的恐惧中解放出来,用理性规划自己的生活。在他看来,贤者对待生死应该处之泰然,不但快乐地活着,而且活得光明正大,这就需要明智、知足,克己节制、修习磨练和广泛交友,这才是理想的生活方式。伊壁鸠鲁的伦理思想后来被卢克莱修继承和发展,成为后世自然主义和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

学说区分

伊壁鸠鲁的学说和苏格拉底及柏拉图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强调远离责任和社会活动。伊壁鸠鲁认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不可能有善。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伊壁鸠鲁区分了积极的快乐和消极的快乐,并认为消极的快乐拥有优先的地位,它是“一种厌足状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同时,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他还强调,肉体的快乐大部分是强加于我们的,而精神的快乐则可以被我们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自我的欲望必须节制,平和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 伊壁鸠鲁相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但他并不认为原子的运动受各种自然法则的支配。伊壁鸠鲁否定宗教,否认神是最高的法则制定者,因此也就蔑视必然原则。伊壁鸠鲁也同意德谟克利特的有关“灵魂原子”的说法,认为人死后,灵魂原子离肉体而去,四处飞散,因此人死后并没有生命。他说:“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非理性的。因为对自身对死亡认识是对死亡本身的无知。

学说评价

伊壁鸠鲁的学说并没有发展出科学的传统,但它自由思维的态度和反对迷信的实践,一直得到罗马帝国早期一些上层阶级成员的尊敬。而在今天,“Epicurean”这个词已经具有贬义,用来形容那些追求享乐的人们。 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其他信息

马克思的关于伊壁鸠鲁的博士学位论文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甄别》。就当时的观点来讲,马克思这时还是一个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者。

马克思的博士学位论文是他最早的专业研究成果,尽管博士学位论文既不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那样提出了唯物史观思想,也不像《资本论》及其各份手稿那样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但博士学位论文充分显示了马克思的哲学造诣,这种哲学造诣是马克思能够在后来的著述中取得一系列思想成果的前提条件,马克思终生的著述都渗透着他的哲学思想和方法。

相关图书

基本介绍

书 名: 伊壁鸠鲁 作者:(美)(NormanLillegard)诺尔曼·李莱佳德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5

ISBN: 9787101043341

开本: 32

定价: 8.00 元

内容简介

这套丛书精辟地论述了西方历史上著名思想家的学术观点,以及这些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线索,是广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丛书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和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丛书的每位作者都是研究该思想家的著名学者,对其本人对原作都有独到的见解。尤为可贵的是,丛书既介绍了每位思想家的生平,又清晰地梳理了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于一身的难得的佳作。丛书的每位译者均是国内研究该思想家的专家,曾翻译过多本西方学术著作。

作品目录

导论

1自然

2知识、灵魂和自由

3快乐

4欲望的种类

5审慎与幸福

6友谊与正义

7治疗哲学

8伊壁鸠鲁的遗产

缩略语

参考书目

作品节选

ON PLEASURE

论快乐

Since pleasure is the first good and natural to us, for this very reason we do not choose every pleasure, but sometimes we pass over many pleasure, when greater discomfort accrues to us as the result of them: and similarly we think many pains better than pleasures, since a greater pleasure comes to us when we have endured pains for a long time. Every pleasure then because of its natural kinship to us is good, yet not every pleasure is to be chosen; even as every pain also in an evil, yet not all are always of a nature to be avoided. Yet by a scale of comparison and by the consideration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e must form our judgment on all these matters. For the good on certain occasions we treat as bad, and conversely the bad as good.

快乐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善至真的,正因为此,我们并不选择每一种快乐,而是偶尔放弃多种快乐,因为这些快乐可能会带来更大的不快;同样我们认为有许多痛苦优于快乐,因为当我们长期忍受痛苦之后,更大的快乐便会随之而来。就其与我们的自然联系而言,每一种快乐都是好的,然而并非每一种快乐都是可取的;同理,虽然每一种痛苦都是不好的,但并非每一种痛苦从本质上都应当为我们所驱避。不过,依据某种鉴别的尺度,通过权衡利弊我们必须形成对全部事物的判断。因此我们有时总是将好事视为坏事,反之将坏事视为好事。快乐没有本来就是坏的,但是有些快乐的产生者却带来了比快乐大许多倍的烦扰。

We must consider that of some desires are natural, others vain, and of the natural some are necessary and others merely natural; and of the necessary some are necessary for happiness, others for repose of the body, and others for very life.

必须看到,欲望中,有一些是自然的,而另一些欲望则是徒然的;在自然的欲望之中,有些是必需的,而另一些纯属自然而已; 在必需的欲望中,有些是幸福之所需,有些是身体安康之所需,而另一则旨在维持生计。

Unhappiness comes either through fear of through vain and unbridled desire; but if a man curbs these, he can win for himself the blessedness of understanding. Of desires, all that do not lead to a sense of pain, if they are not satisfied, are not necessary, but involve a craving which is easily dispelled, when the object is hard to procure or they seem likely to produce harm. Wherever in the case of desires which are natural, but do not lead to a sense of pain, if they are not fulfilled, the effort is intense, such pleasures are due to idle imagination, and it is not owing to their own nature that they fail to be dispelled, but owing to the empty imagining of the man.

苦恼或源于恐惧、空虚或者无穷无尽的欲望。然而,倘若一个人能克制欲望,他便为自己赢得了彻悟人生的幸福,在种种欲望之中,所有那些即使无法满足也并不导致痛苦时者,均属不必需之列;而当其所求之目标难以实现或似乎有可能带来危害时,此类欲望随即烟消云散。有些自然的欲望即使无法实现也并不会带来痛苦之感,而人们却求之不舍,此类快乐均源于无聊的想像,其所以未被驱除,并非由于它们的本质,而是由于人们的空想。

The disturbance of the soul cannot be ended nor true joy created either by the possession of the greatest wealth or by honor and respect in the eyes of the mob or by anything else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causes of unlimited desires. We must not violate nature, but obey her; and we shall obey her if we fulfill the necessary desires and also natural, if they bring no harm to us, but sternly reject the harmful. The man who follows nature and not vain opinions is independent in all things. For in reference to what is enough for nature every possession is riches, but in reference to unlimited desires even the greatest wealth is not riches but poverty.

无论是拥有巨额财富,还是荣誉,还是芸芸众生的仰慕,或任何其他导致无穷欲望的身外之物,都无法去除心灵的烦扰,更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我们不可悖逆天性,而应率性而为;而所谓率性,乃是去满足必需的欲望,以及自然的欲望,如果后者并不带来危害,反之则应严加抵御。顺性而不为妄言蛊惑者,可独立于天地之间。但凡随性的人,一点一滴便足于使人富有;而若是填补欲壑,纵然是万贯家财,所带来的不是富有,而是贫困。

Insofar as you are in difficulties, it is because you forget nature; for you create for yourself unlimited fears and desires. It is better for you to be free of fear lying upon a pallet, than to have a golden couch and a rich table and be full of trouble.

你之所以会被问题所困扰,可能是由于你忘记了天性;是你给自己创造出了无穷的恐惧和欲望。所以说,满怀忧愁地过富足的生活还不如无忧无虑地过简陋的生活。

更新日期:2025-01-22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