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舒曼 - 个人简介
1810年6月8日,舒曼生于茨维考城。父亲是个颇有文化修养的书商,母亲是一位外科医生的女儿。舒曼7岁时向教堂管风琴师J.G.孔奇学习钢琴,12岁开始尝试创作。他在中学时代便深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特别喜爱G.G.拜伦、J.保尔、E.T.A.霍夫曼等人的作品。
1826年,父亲去世,1828年,舒曼中学毕业。母亲强烈要求他去攻读法律,于是他只好忍痛顺从母亲的意愿,去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他对此毫无兴趣,不久便放弃。1830年从钢琴家F.维克学习钢琴,同时向H.L.E.多恩学习作曲理论。当时他立志要做一个钢琴家,但由于手指受伤,不得不放弃钢琴转向作曲。1830~1840年间,舒曼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他的音乐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1834年舒曼创办《新音乐杂志》至1844年间,他撰写了大量评论文章,对德国的音乐批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舒曼同维克的女儿、钢琴家克拉拉(见C.舒曼)的恋爱遭到维克的强烈反对,这使舒曼精神上遭受很大痛苦,直到1840年才结婚。这一年他写了大量艺术歌曲。1843年F.门德尔松建立莱比锡音乐学院,舒曼应邀在该校任教。次年随克拉拉去俄国旅行演出,回国后迁居德累斯顿。40年代舒曼的创作重点从钢琴音乐和艺术歌曲转到交响音乐、协奏曲、室内乐、戏剧音乐等大型体裁方面。
1848~1849年德国爆发革命,舒曼受到革命浪潮的激励,精神振奋,这在他的创作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1850年舒曼居住在杜塞尔多夫,担任了该市的管弦乐团和合唱团的指挥。但是由于早已潜在的神经系统疾病的急剧恶化,1853年辞去指挥职务。1854年2月病情加重,1856年7月29日在波恩附近的恩德尼希逝世。
罗伯特·舒曼 - 家庭背景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a.d)诞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附近的小城—茨维考(zwickau)。
父亲奥古斯特.舒曼(august schumann)是一位精明能干的书商,具有极深的文学素养,对舒曼后来的文学造诣,影响至钜。母亲约汉娜·舒曼(johanna schumann)是一位富于浪漫气质的妇人。舒曼从母亲身上所承袭的热诚而敏感的个性,可说是他成年以后精神发展的基因。
1817年,舒曼初随昆施(gottfried kuntzsch)学习钢琴,此时便已崭露出即席创作的天才。1819年,他欣赏了莫薛勒斯(moschles)的演奏之后,得到父亲的支持,立志成为钢琴家,从此努力不懈。
1826年,父亲骤然辞世。 1828年3月,舒曼在母亲的要求下,前往莱比锡改学法律。这个决定使舒曼至感痛苦。
罗伯特·舒曼 - 生平
他在中学时代便深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特别喜爱G.G.拜伦、J.保尔、E.T.A.霍夫曼等人的作品。1828年舒曼遵母命进莱比锡大学攻法律。他对此毫无兴趣,不久便放弃。
1830年从钢琴家F.维克学习钢琴,同时向H.L.E.多恩学习作曲理论。当时他立志要做一个钢琴家,但由于手指受伤,不得不放弃钢琴转向作曲。
1830~1840年间,舒曼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他的音乐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从1834年舒曼创办《新音乐杂志》至1844年间,他撰写了大量评论文章,对德国的音乐批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舒曼同维克的女儿、钢琴家克拉拉(见C.舒曼)的恋爱遭到维克的强烈反对,这使舒曼精神上遭受很大痛苦,直到1840年才结婚。这一年他写了大量艺术歌曲。
1843年F.门德尔松建立莱比锡音乐学院,舒曼应邀在该校任教。次年随克拉拉去俄国旅行演出,回国后迁居德累斯顿。40年代舒曼的创作重点从钢琴音乐和艺术歌曲转到交响音乐、协奏曲、室内乐、戏剧音乐等大型体裁方面。1848~1849年德国爆发革命,舒曼受到革命浪潮的激励,精神振奋,这在他的创作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1850年舒曼居住在杜塞尔多夫,担任了该市的管弦乐团和合唱团的指挥。但是由于早已潜在的神经系统疾病的急剧恶化,1853年辞去指挥职务。
1854年2月病情加重,1856年7月29日在波恩附近的恩德尼希逝世。
罗伯特·舒曼 - 艺术生涯
莱比锡是全德音乐文化中心,这里聚集着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各种艺术活动都非常频繁活跃。具有强烈艺术家气质的舒曼,一到莱比锡就被这里活跃的艺术空气所吸引。在学校里,教授枯燥的法律课程命他感到索然无味,而音乐却使他感到格外的亲切。他几乎每天都在从事音乐活动。为了达到高超的钢琴演奏水平,他拜当时著名的钢琴教师里希·维克为师。两年后,舒曼在音乐艺术上的造诣与成就使他声誉大振。他公开举行的演奏会得到了音乐界的普遍承认与好评。于是他终于说服母亲,选择了音乐艺术的道路。1830年,他搬进了维克老师的家中潜心学琴。他时时抱怨老师的授课速度太慢,为了迅速提高技能,他别出心裁地用一根细绳把手指吊挂在天花板上偷偷练琴,试图以此加强手指触键的灵活性与力度。但是,错误的方法使他的手指受到了严重损伤,他想成为伟大的钢琴家的理想从此破灭了。这个意外的不幸对他的心灵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挫折并没有把他的精神与毅力摧毁。不久,他把目标转向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方面,在新的音乐领域中开拓自己的艺术道路。
三十年代是他钢琴创作最活跃的全盛时期,许多钢琴小品与曲集都是这时期的作品。1834年,他创办了音乐评论刊物《新音乐杂志》并任主编。四十年代他不断扩大音乐创作的范围,写了不少声乐曲、交响曲、室内乐重奏曲、清唱剧、歌剧等,如著名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列德序曲》、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女人的爱情与生活》及第一、二、三、四交响曲。同时应门德尔松的邀请,任教于莱比锡音乐学院。舒曼同维克老师的女儿克拉拉相恋多年,但他们的爱情却遭到维克的坚决反对。维克在这一方面对舒曼十分残酷,以至使他患了精神忧郁症。直到1840年8月1日,莱比锡法庭才终于裁决了他们的婚姻悬案,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舒曼的音乐创作十分注重于人物内在感情的描写。他喜欢标题音乐,并经常描写一些梦幻的世界。他的钢琴作品形式短小。但在旋律、和声上、节奏上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到之处,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音乐诗人”。1854年,他因精神病恶化而丧失了理智,甚至连妻子也认不出了。一个严寒的冬日,他竟跳进冰冷的莱茵河里企图自杀,幸而被救并送进了精神病院,但他始终未得到完全的恢复。1856年7月29日,舒曼在爱妻克拉拉的怀中安然逝去,终年46岁。
罗伯特·舒曼 - 艺术成就
舒曼30年代的创作主要是钢琴音乐。他的最主要的钢琴音乐作品绝大部分都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富于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气质体现得最为鲜明。由12首乐曲组成的钢琴套曲《蝴蝶》(1829~1831),据说是作者读了保尔的小说《青年时代》后创作的。舒曼用刚刚从蛹里化出的、向四八方飞去的小蝴蝶来比喻自己在幻想中自由翱翔的乐思。
《狂欢节》(1835)由21首各具标题的乐曲组成,用一个核心性的音乐动机,将狂欢节上出现的各种人物的形象和情景贯穿起来。这里出现了作曲家幻想中的大卫同盟成员的音乐素描:弗洛雷斯坦、奥伊泽比乌斯以及F.F.肖邦、N.帕格尼尼等。他们都是想象中的反对音乐界庸俗倾向的英雄。弗洛雷斯坦(第6首)和奥伊泽比乌斯(第5首)代表着舒曼本人的“双重性格”,前者热情冲动,豪放不羁,带有高傲、愤世嫉俗的因素;后者静穆超脱,忧郁感伤,常常沉溺于主观幻想。在终曲《大卫盟员进攻庸夫俗子进行曲》中,他们都是以昂首阔步的胜利者姿态出现。舒曼这个时期的许多钢琴作品的内容,都与弗洛雷斯坦和奥伊泽比乌斯的形象有关。由18首乐曲构成的《大卫盟员舞曲》(1837)中,这两个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中的每一首乐曲的末尾都分别标明这二者的名字。弗洛雷斯坦的性格在第6首、第10首中表现最为突出,而奥伊泽比乌斯的形象则在第2首、第5首中体现得最为充分。钢琴套曲《克赖斯勒偶记》(1838),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舒曼面对庸俗浅薄、空洞的德国音乐创作现状产生的精神苦闷和不满。克赖斯勒是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霍夫曼的小说《公猫摩尔的人生观,附乐队指挥约翰·克赖斯勒的传记片断》中的主要人物,是个在庸俗社会环境里感到孤独苦闷的音乐家。舒曼对克赖斯勒这个形象感到精神上的共鸣,这正是他心目中的弗洛雷斯坦。
从《克赖斯勒偶记》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舒曼表现的那种弗洛雷斯坦式的冲动、焦躁、烦闷和愤世嫉俗的情绪,是含有对德国社会庸俗习气不满这一社会内容的。1840年舒曼的创作主要集中在艺术歌曲上,他的最重要的声乐作品大部分都是在这一年中创作的。其中包括用H.海涅的诗谱写的《歌曲集》(共9首,1840)和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共16首,1840),用A.von沙米索的诗谱写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共8首,1840),用歌德、G.G.拜伦等人的诗谱写的《桃金娘歌曲集》(共26首,1840)以及用海涅的诗谱写的叙事歌曲《两个掷弹兵》(1840)等。《诗人之恋》是舒曼的声乐作品中流行最广、最受人喜爱的。它是从海涅早年诗集《悲剧─抒情插曲》中选出一部分诗文谱写的。原诗表现了作者本人的爱情生活体验以及失意后的痛苦心情,而舒曼谱写的这部套曲中细腻入微地渗透着他同克拉拉的爱情生活中所切身经历过的感情体验。歌曲曲调的感情表现细微、含蓄,钢琴部分的艺术表现力大大加强,使整个套曲极富诗意。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则具有一种抒情性的悲剧色彩,它表现了一个女主人公从少女、恋爱、结婚,直到丈夫悲惨死去的人生历程。歌曲内容含蓄,钢琴部分的情感衬托和相对独立化尤具特色。40年代末德国卷入了欧洲的革命浪潮。舒曼欢迎这场革命,称1848年是“伟大的革命的时代”,把这场革命称为“人民的春天”,并且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现他当时对革命的热情。1848年柏林三月起义爆发不久,舒曼怀着热烈的情绪用F.弗赖利格拉特的诗谱写了3首管乐伴奏的男声合唱曲《拿起武器》、《自由之歌》和《黑红金》,后一首歌得到广泛流传。
1849年德累斯顿起义前后,他又创作了4首供钢琴演奏的《进行曲》,音乐热情豪迈。1848~1849年间舒曼还完成了另外一部重要作品,为拜伦的诗剧《曼弗雷德》写了一整套乐曲(共16段)。舒曼对主人公曼弗雷德的苦闷、彷徨、孤傲形象在精神上产生了很大的共鸣。这套配乐中尤其以其序曲《曼弗雷德》最为出色。在这期间舒曼创作了他唯一的一部歌剧《格诺菲娃》。这部歌剧取材于19世纪初叶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J.L.蒂克的剧本。歌剧的主要情节是:中世纪封建骑士齐格弗里德出征前把妻子格诺菲娃委托给至友戈洛照顾,但戈洛却心生邪念企图将格诺菲娃占为己有,在最后的危险时到,齐格弗里德回来救妻子脱险。歌剧中虽然不乏富于表现力的篇章,但整个说来音乐缺乏戏剧性,人物个性的音乐刻划也不够鲜明。50年代舒曼的创作力趋于衰竭。作品数量虽然不少,但质量远不及30、40年代。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有1850年创作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这部5个乐章的交响曲的内容同人民庆祝凯恩大教堂的落成有关,其中包含舒曼音乐作品中少见的某种宏伟气概。
罗伯特·舒曼 - 创作思想背景
舒曼在音乐创作上,是浪漫派的巨擘。浪漫主义的思想运动,从各方面看,都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它彻底改变了十九世纪人类对生命的态度。在当时,无论是艺术、文学乃至于哲学都纷纷摆脱形式主义,而以探究个人内在奥秘、表达个人深处感情为目的。舒曼自小勤读诗书,在文学世界里,他涉猎了许多文学名家的作品,因而充分感受到浪漫主义的时代脉动。湘.保罗的小说《妄自尊大时期》(flegeljahre)是对舒曼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在其中,湘保罗藉着‘瓦特’和‘伍特’一对双胞兄弟的不同个性,朔造了‘现实’与‘幻想’的现种不同人性理念。这种理念影响了舒曼的人格发展。
从1831年开始,舒曼经常以‘佛洛雷斯坦’和‘欧塞必斯’为笔名。这两个笔名,其实也是舒曼内心世界的代言人。他们在音乐与文字作品中,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思想与个性。‘佛洛雷斯坦’所表现的是大胆冲动、直言善变的现实家,而‘欧塞必斯’则是寂寞内省、敏感妄想的幻想家。
这种内在强烈的对比性格,使得舒曼的音乐时常奔腾在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冲突中,深刻地呈现了人性中的热情与痛苦。 无疑地,舒曼的浪漫乐风,与他的时代,与他自己的性格,是完全一致而忠实的。他的音乐创作之所以如此丰富而感人,实亦由此而来。
罗伯特·舒曼 - 曲式特征
舒曼钢琴作品在曲式上所表现的独特性,最主要乃源自其‘音乐诗化’之理想。他曾说过:‘音乐是诗的最大潜能。’舒曼认为,做为艺术家,道德应成为一个‘诗人’,并且努力达到‘诗的悟性’。这种铭刻于心的理念,使他的音乐如同富于幻想的诗,自由地从凝固的形式中解放出来,用以表达自己的理想世界。
舒曼钢琴作品的曲工序要有下列三种:
奏鸣曲式
(sonataform)此类钢琴作品计有下列六首:
1) 1834年《触技曲》作品7;
2) 1835年《第一首钢琴奏鸣曲》作品11第一乐章;
3) 1836年《幻想曲》作品17第一乐章;
4) 1836年《第三首钢琴奏鸣曲》作品14第一乐章;
5) 1838年《第二首钢琴奏鸣曲》作品22第一乐章;
6) 1839年《维也纳狂欢节》作品26第五乐章,终曲。
变奏曲式
(variationform)此类作品有如下五首:
1) 1830年《阿贝格变奏曲》作品1;
2) 1833年《克拉拉主题即兴曲》作品5;
3) 1834年《交响练习曲》作品13;
4) 1836年《第三首钢琴奏鸣曲》作品14第三乐章;
5) 1853年《三首为青年的钢琴奏鸣曲》作品118之一第二乐章。
套曲曲式
(zyklus von einzelstucken)此类钢琴作品有如下十八套:
1) 1829年《蝴蝶》作品2;
2) 1832年《间奏曲》作品4;
3) 1835年《狂欢节》作品9;
4) 1837年《大卫同盟舞曲》作品6;
5) 1837年《幻想曲集》作品12;
6) 1838年《儿时情景》作品15;
7) 1838年《克莱斯勒亚那》作品16;
8) 1838年《叙事曲集》作品21;
9) 1839年《阿拉贝斯克》作品18;
10)1839年《花曲》作品19;
11)1839年《幽默曲》作品20;
12)1839年《夜曲》作品23;
13)1839年《钢琴曲》作品32;
14)1840年《罗曼斯》作品28;
15)1845年《为踏板平型钢琴而写的练习曲》作品56;
16)1845年《为踏板平型钢琴的技巧》作品58;
17)1848年《少年曲集》作品68;
18)1849年〈森林情景〉作品82。
罗伯特·舒曼 - 旋律特征
舒曼钢琴作品的主要特色,乃在于其深具个性化的诗意表现,而旋律是呈显其特色的主要媒介。
舒曼的主要钢琴作品在多完成于一八三九年之前,也就是热情洋溢的青年时期。这个时期的舒曼习惯于在钢琴上倾诉自己的情感。一篇篇的钢琴作品,其实就是他一篇篇的生活日记。作品中所涌现旋律,也大都是可歌性的语法。而在诗学的影响下,其作品的旋律,也往往离不开方正的二小节、四小节、八小节的乐句组成。这使得他的旋律显示出极为热情内敛而不虚华外烁的线条。它在钢琴的中间音域以平和的音程进行,所表达的无限性内涵,必须像‘朗诵诗’一般地反复寻味,才能得到深切的同情共感。
大致上,舒曼钢琴作品的旋律,有如下五种特征:
1 以相同的旋律语法,使用在不同的作品中,而成为特有的笔调。
2 偏爱以上拍开始的旋律。
3 绝少使用附加的装饰音。
4 常以对位手法卡农或赋格处理旋律。这是舒曼孜孜钻研巴哈作品所获得的理念。
5 常以模进手法处理旋律。进而达到转调、简化或扩展的目的。
罗伯特·舒曼 - 节奏特征
‘节奏’是舒曼钢琴音乐中,重要而有力的表达手法。经由节奏和拍子之间奥妙而多样的变化,产生了‘舒曼风节奏’所特有的飘逸性,这种飘逸性的不安定内涵,明显地是经由重音的拖延所造成而这种重音的不规律出现,大多来自切分音的大量使用,当节奏重音和拍子重音无法同时落下时,节奏韵律就失去了惯有的重量感,因而呈现出强烈的不安定个性。
舒曼惯用的节奏规律,大体有台下几种模式:
等节奏(homorhythmus)
互补节奏(komplementarrhythmus)
纠缠节奏(konfliktrhythmus)
以不等分节奏相互遇合的旋律与伴奏,在舒曼的钢琴作品中,较常以2:3的形态出现于内敛的乐段。这种节奏或多或少呈显了舒曼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潜藏于灵魂深处的自我挣扎。
罗伯特·舒曼 - 和声特征
和声也是舒曼钢琴作品呈显其特殊风格的表达手法之一。虽然舒曼的和声理念主要承袭自贝多芬和舒伯特,但浪漫主义追求无限美的思想,以及舒曼自身耽于梦想的主观性格,更驱使他极力寻求多样化而富于特性的和声效果。
舒曼特性和声的手法,主要有如下五种:
1避免使用原位主和弦。舒曼为了达到调性感的消失,常使主和弦以隐伏的姿态出现,甚或将之排队而藉著‘虚为终止’(v——vi)迅速转调。
2 经常使用转位和弦。特别是边疆六和弦,以造成音乐的飘浮性。
3 经常使用和声外音。
4 经常使用‘副属和弦’与‘拿坡里六和弦’(neapolitanische)。由此造成调性的扩展或藉以扩张终止式。
5 运用‘持续低音’(orgelpunkt)。藉此以造成和声的混淆,使音乐产生不协和的色彩。
罗伯特·舒曼 - 辉煌人生
舒曼在音乐评论方面成绩卓著。
1833年底至1844年这10年间,他在自己创办的《新音乐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生动泼辣、尖锐犀利的音乐评论文章。
1854年将自己的文章汇编成《论音乐与音乐家》出版(有中译本)。舒曼在这部论文集中所阐述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美学倾向。他强调音乐是感情的表现,把感情提高到音乐艺术的首位,同时又非常强调其中的幻想因素。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排除音乐反映外在物质世界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相反,他坚决反对将音乐同现实生活隔绝开来的论调。
舒曼认为,一部有价值的音乐作品必须是高尚的思想感情内容同独创的艺术形式的结合。他要求音乐艺术应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反对一味追求技巧、只重外表不重内容,同时也反对艺术上的千篇一律和粗制滥造。他对30、40年代德国音乐创作中的庸俗倾向的尖锐批判,是他的评论活动中最富光彩、最有价值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