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马拉默德(Malamud,Bernard1914~1986)
美国作家。1914 年4月26日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俄国犹太移民家庭,1986 年3月18日卒于纽约。毕业于纽约市立学院,后勤工俭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硕士学位。1939年起在大学执教,并试写小说 ,50 年代成名。其作品有《 店员》、《伙计》、《新生活》、《房客》、《杜宾的选择》、《上帝之恩》等长篇小说,以及一批内容丰富的短篇故事集。马拉默德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曾多次获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被称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本世纪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他自幼受俄国文化影响,文笔兼具契诃夫与海明威之风,简洁明快,幽默隽永,又带有卓别林的“ 忧郁抒情诗意 ” ,想象丰富,情感深厚 。他极善勾描美国犹太社区贫寒百姓的众生画像,创造出令人难忘的小店员、杂役、鞋匠、裁缝与潦倒文人的形象 。侧重表现对人性善恶 、因果报应、道德良知的感悟。他笔下的小人物大多朴实善良 , 历经磨难而同情之心不泯;又往往糊涂可怜,苦苦赎罪却难以获得重生。马拉默德以其怀旧色彩与传统观念,具有强烈的反省启迪意义。他多次荣获创作大奖,曾担任美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与国际笔会美国分会主席。
代表作品
《店员》
在马拉默德的小说《店员》(1957)中提出了非犹太人皈依犹太教的问题。他的作品中经常描写的是一些生活贫困的犹太人,如小店主、鞋匠、店员等等。马拉默德的主人公总是为一定的目的而受苦。受苦本来在犹太人传统的看法中是他们的特殊命运,特殊身份。因为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而上帝对他所喜欢的人才给以痛苦的考验,使他们为给全人类赎罪而受苦受难。马拉默德小说中的人物特点是为赎罪而受苦,但实现“得救”却不在“彼岸”世界,而是在现实世界中寻找过得好一些的生活。他的主人公往往开始时是自私自利的,但后来却能做自我分析,成为利他主义的人。小说《店员》表达了一切为赎罪而受苦的人都是犹太人的思想。
《新生活》
一九六一年,马拉默德发表了长篇小说《新生活》。这部小说嘲笑美国大学。主人公西摩·莱文是生于纽约的犹太人,原是一个酒鬼,想过一种新生活,于是到外地一所大学里去教书。不料到那里不久,便与一位同事的妻子发生了关系,最后只好带着这个女人和她的两个孩子离开了这个大学。除去嘲笑大学里污七八糟的生活之外,马拉默德还想说明莱文最后放弃了他的“新生活”,承担了他认为应当承担的“责任”:负担那个他已经不再愿意和她在一起的女人和她的孩子的生活。
《杂工》
一九六六年,作者又发表了《杂工》,描写一个干零活的犹太杂工雅可夫·博克受人欺骗,被妻子抛弃,想隐瞒自己的犹太籍也未成功。他无辜被控为一个基督教小孩的谋杀犯而被判死刑。
《呆头呆脑的人》
马拉默德第一本小说《呆头呆脑的人》发表于一九五二年,其中没有什么犹太性,把打棒球这样一个普通的运动变为一个人神之交的神话故事。
《魔术桶》
一九五八年发表的《魔术桶》这本短篇小说集中却有许多故事是取自意第绪文学的,描写犹太人如何以狡诈的办法和借上天的帮助以转悲为喜。
《白痴第一》
一九六三年作者发表了《白痴第一》这本短篇小说集。第一篇故事《白痴第一》中描写一个犹太人门德尔贫病交加,频于死亡,他要把儿子送到他叔父家去。儿子伊萨克是一个白痴,三十九岁了,还和一个小孩子一样。为了没有钱买火车票,门德尔卖了表,还差三十五元钱。他带了儿子到慈善机关去求助遭到拒绝,好容易在一个犹太教士的帮助下,筹足了车费,买了车票。不幸又因为到车站晚了,检票的时间刚过,检票员不准他们进站。在苦苦哀求得不到同情之后,门德尔和检票员金斯伯格动手打起架来,这才能使伊萨克坐上火车去投亲。马拉默德在故事中使用了幽默的笔法描写人物痛苦的生活,这是犹太文学的传统特色。
《费德尔曼写照》
一九六九年,马拉默德把六篇都有费德尔曼这个人物的短篇小说收集在一起,成为一本叫做《费德尔曼写照》的短篇小说集。其中的犹太性已不明显了。
《伙计》
美国犹太裔作家马拉默德的小说《伙计》于1957年首次发表后,便以其真实感人的描写得到广泛认同,其中弗兰克的形象被誉为“20世纪美国小说中最为成功的一个”,因而也是众多评论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一篇小说能得到这么高的赞誉,又被众人一致认同,应该是很棒的了!为此,我抱着一种十分渴望的心情,用了几个夜晚的时光看完了这篇小说。
《伙计》讲的是一个小杂货店和几个与小店有关人物的生活经历。全书用十个篇章讲述了小杂货店一家人及其伙计在一年半中的人生遭遇。店主莫里斯勤劳善良,一周工作7天,每天14个小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卖3个便士的面包给一个街坊妇女,他每天早晨6点摸黑起床,从未间断;为还给顾客遗忘在柜台上的5分钱,他顶风冒雪追出几个街区;傍晚别的店铺已关门时,他却守候那些必须准备早餐的顾客,从他的店里买了东西后,才舍得关门;自己生活清苦,却时常赊账给客人(周围那些不幸的街坊四邻)。他一贯诚实待客,可称得上是个有益于他人的人。然而,他这样勤劳和善,回报他的却是一次次苦难和不幸,痛失爱子,仅剩一女又因生活贫困无力上大学不得不出去工作补贴家用。他美丽的女儿渴望获得更高的教育,摆脱贫困和苦难。当她的理想被现实所阻挠时,依然甘愿在苦难中坚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