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英国画家 - 威廉·布莱克
威廉·布莱克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年11月28日出生于伦敦,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虔诚的基督教徒。主要作品有:诗集《纯真之歌》、《经验之歌》等。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深沉,充满神秘色彩。他一生与妻子相依为命,以绘画和雕版的劳酬过着简单平静的创作生活。后来诗人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虔诚与深刻。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陆续发表,他的神启式的伟大画作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从此确立无疑。
展开

人物生平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十八世纪诗人,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主要诗作有诗集《纯真之歌》、《经验之歌》等。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深沉,充满神秘色彩。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年11月28日-1827年8月12日),英国诗人、画家,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

布莱克出生于伦敦一个贫寒的袜商家庭,未受过正规教育,14岁当雕版学徒,后于1779年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美术,1782年结婚。不久以后,布莱克印刷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Poetical Sketches。1784年,在父亲过世后,布莱克开始与著名出版商约瑟夫·约翰逊合作。在约翰逊的合作者中包括当时英国许多优秀人物,如:约瑟夫·普莱斯利、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和托马斯·佩恩等等。

布莱克同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很快成为了好友,并应邀为其作品创作插图。1788年后,他陆续出版了四本诗集。

1825年开始,布莱克陷入疾病的折磨,之后,他决意要在死去之前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为但丁神曲的插图工作,可是是直到死去,他也未能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但仍有其大量的著名画作得以传世。

威廉·布莱克

早年

出生于伦敦一个开设男子服饰经营商的家庭,由于个性独特,不喜欢正统学校的教条气氛拒绝入学,因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11岁起就进入绘画学校学习了三年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其父有意让他师从一位著名的画家继续深造,但他考虑到家庭负担及弟妹的前途而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去雕版印刷作坊当了一名学徒。14岁当雕版匠人巴塞尔的徒弟,跟他学了七年。他还被派往威斯敏斯特教堂制作墓碑雕刻。虽然出生微贱,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这并不能遏止他非凡才智的发展。他博览群书,甚至潜心于洛克和博克的哲学著作,早早便对这个世界有了深刻的认识。1779年,22岁的布莱克学徒期满出师,成了一个自由的手艺人,靠当一名雕刻匠挣钱糊口。然而,他却选择了继续去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实现自己的画家之梦。25岁那年,他与花匠的女儿凯瑟琳-布歇结了婚,教妻子读写,好让她帮助自己的工作。这对年轻的夫妻以现在十分流行的“DIY”方式,携手出版了一本名为《纯真之歌》的诗画集从头到尾全是亲自动手:布莱克在铜版上刻上自己的诗和画,凯瑟琳则负责压印、上色和装订。不过,夫妻二人的努力并没有在当时换来赏识和金钱,虽然一本书仅仅只卖几先令,却依然卖得极为缓慢(今天,这本书的复制品都可以随便卖到上千美元)。布莱克大部分的绘画作品都是蚀刻版画,他自己也创作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把写的诗和画的插图刻在铜板上,然后用这种铜板印成书页,再进行上色。

除了他的妻子,布莱克也在教导他的弟弟罗伯特画图、涂色、雕刻。1787年冬天,罗伯特生病去世。罗伯特死的时候,悲痛的布莱克看见他弟弟的灵魂穿过屋顶冉冉上升,“欢乐地拍着手”。他相信罗伯特的灵魂继续来看他,后来又声称在一次梦中,罗伯特告诉他印刷的方法——在一块铜版上蚀刻诗与插图。布莱克的诗和画是不可分的。诗往往是他自刻的画页中的一个部分,两者互作印证。

尽管生活拮据,布莱克依然坚持做自己作品的出版人,而不是被别人签约。在艺术创作方面,这位极有个性的诗人也始终坚持用水彩和蛋彩,而不是长期以来在艺术中占权威地位的媒介油画。当时皇家美术学院的掌门人、著名肖像画派大师乔舒亚·雷诺兹并不赏识布莱克,他认为布莱克在画中注入了太多的“主观感情和幻想的成分”。在当时这所著名的艺术学府,年轻的威廉-布莱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诗歌

1784年,在父亲过世后,布莱克开始与著名出版商约瑟夫·约翰逊合作。在约翰逊的合作者中包括当时英国许多优秀人物,如:约瑟夫·普莱斯利、玛莉·渥斯顿克雷福特和托马斯·佩恩等等。布莱克同玛莉·渥斯顿克雷福特很快成为了好友,并应邀为其作品创作插图。1788年后,他陆续出版了四本诗集。他的诗集《纯真之歌》(1789)反对教会的禁欲观点,肯定生活和人生的美好,这与他反对专制、同情民主革命的思想是有联系的;他对耶稣和天使的歌颂,则是出于他虔诚的基督信仰。诗集《经验之歌》(1794)揭露英国政府和教会对童工和青少年的摧残,其中还有对被驱作战的士兵的叹息和贩卖女子为娼者的诅咒。

18世纪70至9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革命的浪潮席卷欧美,英国国内也展开了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斗争。这时期布莱克写了预言诗《法国革命》(1791)和《亚美利加》(1793)等,歌颂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痛斥封建专制,要求人类平等,后一首诗还抨击英国的殖民主义政策。

1804年的长诗《四天神》揭露了英帝国的工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之上的。他把统治者描写为一个建造帝国的大工头,以工业支持殖民战争。工人们日夜劳动替工头建立一座拥有12间房子(象征一年12个月)的黄金大厦。工头在这座巨宫中白天从事战争,夜间朝拜来历不明的鬼神;无数人带着脚镣手铐在宫中呻呤。布莱克对砖窑工人的疾苦作了真实生动的描写。

天才的孤独

尽管年轻时默默无闻,但布莱克的悟性、才华依然在当时的艺术圈光辉四射。在同时代人夏洛特-布利女士的日记中记载了她第一次见到布莱克的印象。那是一次当时有名的艺术家聚餐会,其中包括当时的皇家学院院长劳伦斯,她这样写道:“除了劳伦斯爵士之外,在场的还有M夫人,以及另一位不太出名的艺术家,名叫布莱克。他不是一个常规的职业画家,而是一个酷爱艺术,以追求艺术为幸福的人。他充满了美的想像力和天赋。布莱克先生显然已经抛弃了世俗世界的所有关注。他看起来忧郁而温和,但在谈到他热爱的艺术时,他的脸上放出夺目的光芒。”“虽然他具有如此的天赋,但显然缺乏劳伦斯先生那样的世俗技能,即在世俗社会获得成功的才能。他所谈到的每一个词显示出他的艺术思想完美而深刻,对这个世俗世界的事物他是完全隔离的。”

布莱克确实是一个“远离尘世”的疯狂天才,让人们不禁联想到另一位19世纪伟大的疯狂天才-梵高。有一次,有人看到他和妻子一丝不挂地坐在院子里的树阴下读《失乐园》,看到有人来,他高兴地喊道“进来,这就是亚当和夏娃,你知道吧。”他曾与师兄弟合伙做过印画生意,以后靠出版自己的蚀刻铜版画和诗歌集为生。同时,布莱克的艺术创作内容也完全不同于其他画家。众所周知,在西方美术史上,无数名家们画了无数圣经题材的作品,但只有威廉-布莱克将其作为自己表现梦幻的手段,用的是完全个人化的视角。“所有的形式都在诗意的构想中完美,但这不是抽象,也不是来自自然,而是来自想像。”他说,“思想从不在天堂中遨游的人不是艺术家。”1809年,布莱克举行了一场个人画展,在画展目录的前言中他写道:“难道绘画仅限于单调乏味地摹写真实,仅仅表现濒死和死亡的对象,不是像诗与音乐那样有它自己的创造与梦幻?不!不是那样!绘画也像诗与音乐一样,在不朽的思想中存在与狂喜。”

影响

由于虔诚的宗教信仰,布莱克也常描述基督的仁慈和博爱。晚年的作品《弥尔顿》(1808)和《耶路撒冷》(1820)强调“温和善良的救世主”能够改造暴君,而理想的耶路撒冷城的“基石是怜悯,砖头是温情,油漆是爱和仁慈”。

1817年,威廉-布莱克与年轻画家约翰·林内尔结识,后者对这位画家非常的崇拜,并介绍他认识了别的一些年轻画家,其中包括塞缪尔·帕尔默等。这些真诚的朋友的友谊和钦佩,给了年老的布莱克许多安慰。在林内尔的支持下,布莱克完成了圣经《约伯之书》的水彩插图,1820年又开始了工程浩大的《神曲》插图,这组插图共有102幅,1825年开始,布莱克陷入疾病的折磨,之后,他决意要在死去之前完成为但丁《神曲》的插图工作,但是直到死去,他也未能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直到1827年8月去世前的几天,他仍然在工作,“叫人用最后的几个先令去买碳笔”,画完最后一幅画把它放下,说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1827年,70岁的布莱克在伦敦斯特拉德喷泉街一所简陋的寓所里去世,身边有林内尔、帕尔默等几位好友陪伴。虽然画家自己的生命终结了,但他伟大的艺术影响力却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增长、发酵。

布莱克的诗摆脱了18世纪古典主义教条的束缚,以清新的歌谣体和奔放的无韵体抒写理想和生活,有热情,重想象,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他的浪漫主义气息远比其后的浪漫主义诗人,如华兹华斯、济慈、雪莱等更加深刻。

布莱克还有一些箴言式的读书笔记,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兴趣。他在这些笔记中直抒所感,发人深省。特别是他对于理性主义的批判,一针见血。

布莱克是风格独特的诗人,被20世纪的学者们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中国有《布莱克诗选》中译本。 布莱克的版画创作也有着其独特的进步内容和宗教色彩,在英国版画史上占有非常高的地位。

人物解析

复杂的人

他是一位复杂的多重人物:除了诗人,他同时还是画家、雕刻家。他艺术的一面影响另一面。他用自己发明的方法,把写的诗和画的插图刻在铜板上,然后用这种铜板印成书页,再给它们涂色。细读布莱克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是由图像和文本结合的整体。文本不仅仅是用来说明图画,图画也不仅仅是用来表现原文。两者都需要解释性或推测性的阅读。

对他的猜测

谈论威廉·布莱克必然要澄清有关对他的诸多猜测,有人说他是疯子和魔鬼信仰的杜撰和散播者,像伦敦夜间人们能够听到的墓地里走出的勾小孩子灵魂的新年老人,当然,布莱克不可能如拉伯雷与阿莱丁诺一样对世俗做彻底的思考或澄清,也许他是信仰的迷雾,但那也是饱蘸着痛苦和爱的“紫雾”,布莱克开创了一种借想象力促成的幻觉而进行的思考,从这一点上,他启发了艾米莉·狄金森和迪兰·托马斯,甚至阿尔蒂尔·兰波。布莱克是想象力的先知,和经验的忠实记录者,我们宁愿把他看成从 “魔鬼作坊”里冲出来的最优秀的净化知觉的长者。

自写自画

从童年时代起,布莱克就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力,并且时常经历幻想。他说他曾看见过缀满天使的大树,曾见到过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中的古圣先贤,并给他们画过画像。他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用绘画和诗歌表现出来。他的画大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变形人体或表现他幻觉中所见到的人物。如他为自己的诗“欧洲:一个预言”(1794)所作的插图就是源自他的幻觉。据说,当布莱克住在兰伯斯时,他曾站在一个楼梯的顶端,看见过类似的一副幻象出现在空中。从这幅画面上可以看出:混沌初开,一个老人白发白须飞扬,伏在一个黄边红里的圆形物体内,伸出左手,在用一幅巨大的圆规测量下面的一片沉沉黑暗。这位神秘的老人显然是《圣经》里的上帝耶和华。在《旧约·箴言》里有一段“智慧”所说的话可以佐证。

诗文画

布莱克除了自写自画之外,还常常为别人的诗文作画。名为《怜悯》的画,就是他为莎士比亚的名著《麦克白》的第一幕第七场所作的插图。麦克白在即将弑君夺位时,内心充满犹豫和矛盾。他说:“怜悯像一个赤条条的在狂风中飘游的新生儿,又像一个御气而行的天婴,将要把这可憎的行为揭露在每一个人的眼中,使眼泪淹没天风。”布莱克在这里构想了一个神话般的场面:在深沉的夜幕下,“怜悯”这位充满慈悲的人物,骑着一匹飘逸的白马“太虚使者”,无声无息地掠过夜空。大地上躺着一位刚刚生产的母亲。她非常虚弱,无力照顾新生的婴儿。“怜悯”关切地俯下身去,张开双臂迎接一个新的生命。而这个幼小但充满活力的新生儿,从大地母亲身上一跃而起,扑到“怜悯”的怀中。在“怜悯”的身后,有一个夜的使者,正张开手臂飞翔着,静静地掠过夜空。整个画面显得那样宁静而深沉,充满着夜的神秘感和博大的包容性。无边的夜幕,掩盖着无数的罪恶、不幸、欢乐、忧伤、生命和死亡、温柔与狰狞······所有的一切,都在它的包容下沉寂,构成了深不可测的神秘内容。

迟到的肯定

布莱克一生都没有得到当时世俗官方或公众的赏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它是个反理性主义者、梦幻家和神秘主义者,一个远离尘世的疯子和偏执狂。他的作品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诗人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虔诚与深刻。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陆续发表,他的神启式的伟大画作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从此确立无疑。

时至今日,诸多评论家将布莱克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齐名的最伟大的六位诗人之一。由于他的画作在文艺复兴以后,开启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创作新路,他又被赞誉为“英国艺术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Museum)为布莱克开设了专馆,且馆藏十分丰富;仅在2002年米迦勒学期MichaelmasTerm剑桥大学英文系的课程表中,就有三门有关布莱克研究的课程,它们是:“威廉·布莱克”、“布莱克的复合艺术”(Blake sCompositeArt)和“布莱克的微细特例”(Blake sMinuteParticulars)。布莱克的成就及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正如王佐良教授所断言的:对于后来者来说,布莱克是挖掘不尽的———无论从思想、象征、神话出发,还是从格律、诗艺或绘画艺术出发,他的作品里还有大量需要深入研究的东西。

作品特点

布莱克一生都保持着宗教、政治和艺术上的激进倾向。他浓厚的宗教意识、艺术家的天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给他的诗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并使它的诗歌具有明显的宗教性、预言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等几大特点。他对英国诗歌,特别是浪漫主义诗歌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其前期诗作主要包括《诗歌素描》、《纯真之歌》及《经验之歌》等。

前期的诗作,语言上简单易懂,且以短诗为主,音节也能短则短,题材内容则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主;而后期的诗作篇幅明显增长,有时长达数百乃至上千行,内容也明显地晦涩起来,以神秘、宗教,以及象征为主要特征。

布莱克最被人们引用和传诵的,也是后代文学大家反复赞美的几首诗歌如《擦烟囱的少年》、《保姆之歌》、《病玫瑰》、《老虎的赞美诗》,皆可以看作构筑布莱克之“天国原形”的一部分,这个自比为以西结的少年,四岁就看到了宗教幻象,并且可以用一种亲喃的语言和“白色诸神”寂静的交谈,尽管世风低落,文途滞涩,但布莱克怀着极大的天真和壮丽的想象力与战斗力,投入了类似班扬和马娄的“世俗反讽”运动中。

这种文艺复兴是旨在和针对于时弊而进行的抒情与想象力神话的回归,这些人对美大加赞美,并加之比喻为自己的面具,而对尘世中的人的命运却大加伤感,并认为他们破坏了作家的“美”的面具。于是拉伯雷戴上了讽刺,班扬戴上了布道,马娄戴上了戏拟与夸张,当然还有一种惊人的反讽,而布莱克则戴上了虔诚与纯真。

布莱克在和他相伴一生的乡村姑娘凯瑟琳的邂逅与共处中,获悉了平民心中的童话与贞洁,并以此与自身的经验和想象作为对比,参照了很多从中世纪就开始进行和流传的童话寓言式写作,并加上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意象创造力,布莱克为我们留下了18世纪最重要的诗集《天国与地狱的婚姻—想象力的赞美诗》和《纯真与经验之歌》。布莱克构筑了我们世界的宏伟与庄严教堂的顶层,在那里,理想与现实的箴言熠熠闪光,时时为我们提醒着圣母般的洁净与肃穆。

布莱克从不否认自己是一个借丰富想象而进行创作的人,但同时代的人除了为他的怪异举止和热情四溢的精力而感到困惑外,还为他的面貌的高深与可敬而感到迷惑。布莱克显然不是为属他的身体命运的那个时代写作的作家一样,同阿蒂尔兰博一样,他藉一种基于神秘与梦幻经验而“对感官不同程度”的扰乱,找到了一条通向自由和赞美的 “天国诗歌”的归依与信仰。也许,这就是布莱克为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经验与价值,布莱克“玫瑰的哭嚎”和“真理总是隐藏在疯狂的暮霭中”的大胆语句,为我们找到了些许从“黑暗的烟囱”延伸到“玫瑰色天国”的神秘体验路途。

布莱克的关于:“在荒原尽头,手指可以触天”的诗句启发了西班牙画家格列柯和达利,在《柔软的时间》和《西班牙内战的讽喻想象》中,达利用天才的画笔表达了对这位十八世纪最伟大诗人的缅怀与赞美。

相关诗选

<<天真的预兆>> 英文版

Auguries of Innocence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A Robin Red breast in a Cage

Puts all Heaven in a Rage.

A dove house fill’d with doves & Pigeons

Shudders Hell thro’ all its regions.

A dog starv’d at his Master’s Gate

Predicts the ruin of the State.

A Horse misus’d upon the Road

Calls to Heaven for Human blood.

Each outcry of the hunted Hare

A fibre from the Brain does tear.

A Skylark wounded in the wing,

A Cherubim does cease to sing.

The Game Cock clipp’d and arm’d for fight

Does the Rising Sun affright.

Every Wolf’s & Lion’s howl

Raises from Hell a Human Soul.

The wild deer, wand’ring here & there,

Keeps the Human Soul from Care.

The Lamb misus’d breeds public strife

And yet forgives the Butcher’s Knife.

The Bat that flits at close of Eve

Has left the Brain that won’t believe.

The Owl that calls upon the Night

Speaks the Unbeliever’s fright.

He who shall hurt the little Wren

Shall never be belov’d by Men.

He who the Ox to wrath has mov’d

Shall never be by Woman lov’d.

The wanton Boy that kills the Fly

Shall feel the Spider’s enmity.

He who torments the Chafer’s sprite

Weaves a Bower in endless Night.

The Caterpillar on the Leaf

Repeats to thee thy Mother’s grief.

Kill not the Moth nor Butterfly,

For the Last Judgement draweth nigh.

He who shall train the Horse to War

Shall never pass the Polar Bar.

The Beggar’s Dog & Widow’s Cat,

Feed them & thou wilt grow fat.

The Gnat that sings his Summer’s song

Poison gets from Slander’s tongue.

The poison of the Snake & Newt

Is the sweat of Envy’s Foot.

The poison of the Honey Bee

Is the Artist’s Jealousy.

The Prince’s Robes & Beggars’ Rags

Are Toadstools on the Miser’s Bags.

A truth that’s told with bad intent

Beats all the Lies you can invent.

It is right it should be so;

Man was made for Joy & Woe;

And when this we rightly know

Thro’ the World we safely go.

Joy & Woe are woven fine,

A Clothing for the Soul divine;

Under every grief & pine

Runs a joy with silken twine.

The Babe is more than swaddling Bands;

Throughout all these Human Lands

Tools were made, & born were hands,

Every Farmer Understands.

Every Tear from Every Eye

Becomes a Babe in Eternity.

This is caught by Females bright

And return’d to its own delight.

The Bleat, the Bark, Bellow & Roar

Are Waves that Beat on Heaven’s Shore.

The Babe that weeps the Rod beneath

Writes Revenge in realms of death.

The Beggar’s Rags, fluttering in Air,

Does to Rags the Heavens tear.

The Soldier arm’d with Sword & Gun,

Palsied strikes the Summer’s Sun.

The poor Man’s Farthing is worth more

Than all the Gold on Afric’s Shore.

One Mite wrung from the Labrer’s hands

Shall buy & sell the Miser’s lands:

Or, if protected from on high,

Does that whole Nation sell & buy.

He who mocks the Infant’s Faith

Shall be mock’d in Age & Death.

He who shall teach the Child to Doubt

The rotting Grave shall ne’er get out.

He who respects the Infant’s faith

Triumph’s over Hell & Death.

The Child’s Toys & the Old Man’s Reasons

Are the Fruits of the Two seasons.

The Questioner, who sits so sly,

Shall never know how to Reply.

He who replies to words of Doubt

Doth put the Light of Knowledge out.

The Strongest Poison ever known

Came from Caesar’s Laurel Crown.

Nought can deform the Human Race

Like the Armour’s iron brace.

When Gold & Gems adorn the Plow

To peaceful Arts shall Envy Bow.

A Riddle or the Cricket’s Cry

Is to Doubt a fit Reply.

The Emmet’s Inch & Eagle’s Mile

Make Lame Philosophy to smile.

He who Doubts from what he sees

Will ne’er believe, do what you Please.

If the Sun & Moon should doubt

They’d immediately Go out.

To be in a Passion you Good may do,

But no Good if a Passion is in you.

The Whore & Gambler, by the State

Licenc’d, build that Nation’s Fate.

The Harlot’s cry from Street to Street

Shall weave Old England’s winding Sheet.

The Winner’s Shout, the Loser’s Curse,

Dance before dead England’s Hearse.

Every Night & every Morn

Some to Misery are Born.

Every Morn & every Night

Some are Born to sweet Delight.

Some are Born to sweet Delight,

Some are born to Endless Night.

We are led to Believe a Lie

When we see not Thro’ the Eye

Which was Born in a Night to Perish in a Night

When the Soul Slept in Beams of Light.

God Appears & God is Light

To those poor Souls who dwell in the Night,

But does a Human Form Display

To those who Dwell in Realms of day.

1919年周作人在《少年中国》一卷八期上发表了《英国诗人勃来克的思想》一文,首次介绍了布莱克诗歌艺术的特性及其艺术思想的核心。文中说,布莱克是诗人、画家,又是神秘的宗教家;他的艺术是以神秘思想为本, 用了诗与画, 作表现的器具;  他特重想象(imagination)和感兴(inspiration),其神秘思想多发表在预言书中,尤以《天国与地狱的结婚》一篇为最重要,并第一次译出布莱克长诗《天真的预言》的总序四句:

一粒沙里看出世界,

一朵野花里见天国。

在你掌里盛住无限,

一时间里便是永远。

这首诗前四句有多种译法

<<天真的预言>>译文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

——李叔同译 (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所引用)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陈之藩 译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徐志摩译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看出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梁宗岱译

从一粒沙子看世界

从一朵野花见天堂,

把无限握在你手掌

永恒在一瞬间收藏。

——徐淳刚译

其他译文:

在一颗沙粒中见一个世界,

在一朵鲜花中见一片天空,

在你的掌心里把握无限,

在一个钟点里把握无穷。

——张炽恒译

从一粒沙看世界,

从一朵花看天堂,

把永恒纳进一个时辰,

把无限握在自己手心。

——王佐良译

一颗沙尘看世界,

一朵野花定乾坤,

无限可以在你的指间,

永恒也可以是瞬间。

——化童译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双手握无限,

刹那是永恒。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一树一菩提,

一叶一如来。

天真的预言,

参悟千年的偈语。

<<爱的秘密>>

威廉·布莱克/作,张文武/译

千万别试图说出你的爱,

爱永远不能被说出来;

因为你不能听到或看见,

那吹拂的微风。

我曾经说出我的爱,我曾经这样,

我向她倾诉了我的衷肠;

她浑身颤抖,如陷冰窟,充满恐惧,

啊!她离我而去!

她刚离开我,

就来了一个过客,

他轻叹一声,便将她带走,

你听不到,也看不见。

<<天真之歌>> 英文版

Spring(春天)

Sound the Flute!

Now it’s mute.

Birds delight

Day and Night.

Nightingale

In the dale

Lark in Sky

Merrily

Merrily Merrily to welcome in the Year.

Little Boy

Full of joy.

Little Girl

Sweet and small.

Cock does crow,

So do you.

Merry voice,

Infant noise,

Merrily Merrily to welcome in the Year.

Little Lamb,

Here I am,

Come and lick

My white neck.

Let me pull

Your soft Wool.

Let me kiss

Your soft face.

Merrily Merrily we welcome in the Year.

<<天真之歌>>译文

把笛子吹起!

现在它无声无息。

白天夜晚

鸟儿们喜欢。

有一只夜莺

在山谷深深,

天上的云雀,

满心喜悦,

欢天喜地,

迎接新年到。

小小的男孩

无比欢快。

小小的女孩

玲珑可爱。

公鸡喔喔叫,

你也叫声高。

愉快的嗓音,

婴儿的闹声,

欢天喜地,

迎接新年到。

小小的羊崽,

这里有我在。

走过来舔舐,

我白白的脖子。

你的毛柔软,

让我牵一牵。

你的脸娇嫩,

让我吻一吻。

欢天喜地,

我们迎接新年到。

以上三首诗歌点评

这首诗的三节像三个变焦电影镜头:由远而近依次是山谷树林、村庄农舍,然后聚焦在一个与羊羔相戏的儿童身上。意象鲜明、具体、生动,趣味盎然。而诗以儿童的口吻写出,反映了孩子们对春天的感受。诗行由片语和短句组成,注意押韵和反复,几近童谣,轻松自然,琅琅上口,读来有春天气息扑面而来的新鲜。

主要著作

1810年:《米尔顿》

1916年,休伯特·帕里爵士为此诗的自序谱上音乐,改名为《耶路撒冷》,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赞歌之一

更新日期:2025-01-22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