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谢礼立,男,汉族,1938年3月10日生于上海,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 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至1997年任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
谢礼立教授现为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副主任等。又是中国 强震观测和分析的主要奠基人,建立了中国强震观测台网和发展了适合中国仪器特点的观测和分析技术。谢礼立教授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论著、研究报告150余篇(部)。
代表性著作有:《强震观测与分析》《论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基于GIS和AI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系统》《数字减灾系统的研究》《中国抗震设计样板规范》》《基于控制地震人员伤亡的工程抗震设计方法》《地震工程的新世纪挑战》和《地震工程的基本任务及其传统与非传统研究领域》等。
个人经历
1939年3月出生于上海市。1960年9月 天津大学 土木工程系毕业后一直在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和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担任教授和研究员工作.
1981-1982年在美国从事中美科技合作研究一年;
1 991—1997任该所所长,现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和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 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会长,《 自然灾害学报》和《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委会主任、主编,《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编委会主任,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城市地震安全专家组专家。
1994年被选为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还曾担任过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副会长,会长, 中国地震学会副会长等职务;在国际上,他是现任的国际地震工程协会(International AsAssociation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副主席,他在1988年—1996年被联合国聘为“国际减灾十年”特设专家组(Ad-hoc Expert Group)专家和联合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这两个组织均由全世界仅25名科学家组成);他还曾先后担任国际强地震学学会主席,国际地震工程协会执行理事(Executive Director),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执行理事(Executive Director),《国际地震工程》学报编委;他于1992年和美国的George Housner教授,日本的Kobori教授,意大利的Casciati教授共同发起组建国际结构控制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ructural Control),这个学会已于1994年在美国帕桑迪那正式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结构控制学术年会,迄今已经连续召开了四次国际会议,谢礼立教授被当选为第一届常务执行理事。
2015年, 河海大学聘任中国工程院谢礼立院士为双聘院士。
研究领域
地震工程与防灾工程, 风险评估与 安全工程在 强震观测与分析,强地震动特征与合成,基于GIS和AI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工程结构抗震,工程 抗震设防标准,工程抗震设计样板规范,城市抗震防灾计算机决策系统,以及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等领域有过研究经历。和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和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正在开展有关结构抗震防灾的研究工作。
论著成果
谢礼立教授和他的同事建立了中国 强震观测台网和发展了适合中国仪器特点的观测和分析技术。他设计并负责的唐山三维台阵被国际学术界推为国际实验台阵;他发展的分析方法和软件经过1987年在加拿大和1988年在日本召开的两次国际盲测会议的考核被评为是世界上最好的两种软件之一。
他是国际上最早观测到并定量证实“在不大的均匀场地上,地震动仍存在明显差异”和“由于结构物的存在使地震动中包含与结构物 自振周期对应的频率得到增强”的地震工程中重要结论的少数学者之一。他也是我国防灾工程和安全工程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提出的ABC和4P与4R防灾减灾理论被国际广泛接受,9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基于GIS的城市防震减灾系统”,“ 卫星遥感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和“工程抗震设计样板规范”以及“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的研究。
60年代以来,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论著,研究报告200余篇(部),2004年他还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推荐性的抗震设计国家标准:《建筑工程基于性态抗震设计通则》,代表性著作有:《强震观测与分析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strong earthquake motion》,《The Main Features of Strong-Motion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强震数据处理和分析的主要特征》,《论工程抗震设防标准 On seismic design criterion》,《基于GIS和AI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系统GIS and AI based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system 》,《数字减灾系统Digital disaster reduction system》,《卫星遥感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earthquake disaster reduction 》,《A Casualty-Control Based Seismic Design Criterion 基于控制地震人员伤亡的工程抗震设计方法》,《Some Challenges to Earthquake Engineering for New Century地震工程的新世纪挑战》,《地震工程的基本任务及其传统与非传统研究领域》等。曾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三项,1996年被国家 劳动人事部评为部级劳动模范,1988年曾被评为国家有特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1993-1998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八五重大基金项目《城市与重大工程减灾基础研究》,并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和国家基础研究规划项目。2000年曾被邀请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十五优先支持领域研讨会的会议主席,2000年在第12届 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被邀请作特约报告,2001年在中国召开的中美新世纪地震工程研讨会上和2002年在香港召开的国际现代建筑技术大会上作主题报告。
地震观测
从20世纪60年代起,谢礼立开始倡导在地震研究中加入对强烈地震的观测,这项工作是防震减灾的基础。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大面积地区的 强震观测台网,通过记录地震时的地面运动等情况,进一步了解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天道酬勤,这句话用在谢礼立身上也许再合适不过了。在部分 强震区,他还建成了能深入到地下进行观测的三维台阵,这项技术已经被列为国际实验台阵。
地震是来自地球表面的震颤。地壳中的岩石受到构造力的作用而断裂或破裂,由此产生波及数千公里的震动。预知地震的发生,是人类一直都想实现的一个梦,然而这个梦至今未圆。另一方面,即使事先有准确的预报,地震所带来的许多损失也难以避免。1976年的 唐山地震中倒塌的房屋约有530万间之多。谢礼立逐渐意识到,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比单纯追求 地震预报,更能有效地将地震的灾害减至最小程度。
我国的香港地区由于长期被认为是无地震地区,房屋在建造时基本没有考虑过抗震的因素,谢礼立和一些专家却发现,这里也是一个 地震区。于是,他们按比例建造了建筑物微缩模型,通过实验,检测房屋的局部抗震能力,并根据测试结果,对不具备抗震能力的地方提出了改进方案,基本解决了香港房屋安全方面的后顾之忧。
科学探索
大地震来临时,一个不设防的城市很难逃脱灭顶之灾,因此, 防震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谢礼立正在加紧编制一套适应各地实情的工程设计和施工规范。
谢礼立的家和学校有20多公里的距离,然而每周的周日,他都会从家里步行到学校,风雨无阻。这个多年来的习惯已经成为了一种执著的坚持,就像他科学探索的脚步,从不会轻易停止。
人物荣誉
2016年5月,谢礼立入选哈尔滨市第四届市长特别奖提名名单。
人物评价
谢礼立教授是中国 强震观测与分析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他主持的唐山三维场地影响台阵被国际同行推荐为国际试验台阵;由他研制的和开发的数据处理软件经加、日两次国际盲测会议考核被评为国际上最好的两种软件之一。由他主编的“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是中国第一部推荐性的设计标准。
建立了中国强震观测台网和观测和分析技术。唐山三维台阵被国际学术界推为国际实验台阵;他发展的分析方法和软件被评为是世界上最好的两种软件之一。
谢礼立教授是国际上最早发现并定量证实“在不大的均匀场地上,地震动仍存在明显差异”和“由于结构物的存在使地震动中包含与结构物 自振周期对应的频率得到加强”的地震工程中重要结论的少数学者之一。他也是中国防灾工程和安全工程研究的开拓者,他提出的ABC和4P与4R防灾减灾理论被国际广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