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湖南人 - 范新弼
范新弼
范新弼(fan xin bi),电子计算机专家。湖南长沙人。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电机系。1951年获美国期坦福大学电子学博士学位。后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在电子器件的研究与应用上获八项美国专利。开创了我国磁芯记忆元件的研制和生产。
展开

简介

    范新弼,电子计算机专家。湖南长沙人。一九四四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电机系。一九五一年获美国期坦福大学电子学博士学位,后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在电子器件的研究与应用上获八项美国专利。领导了我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和以后的多台大型计算机的磁芯存储器和研制工作。开创了我国磁芯记忆元件的研制和生产。领导了半导体存储元件的研制,建立了我国第一批测试设备。

    范新弼先生在中国第一期计算机训练班上授课,学员说他的语速偏慢,内容讲得透彻。

    黄玉珩回忆道,范新弼说内外存贮部件要使用磁心和磁鼓,第一台计算机的关键就是能否把几十万颗磁心和磁鼓做出来。因为知悉其难度,而提前半年使开始了筹备。终于在15个月的时间里,在1958年五一节试制出第一批可以使用的磁心。

论文列表

No. Paper Inforamtion

1992

范新弼

6 陈志雄 范新弼 董占球 . 整体模式辨识、构造及学习系统.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992, 29 (03): 9-16 

1991

5 董占球 范新弼 . 按模式记忆. 计算机学报, 1991, 14 (04): 316-319 

1988

4 赵元吉 范新弼 刘筱 董占球 . 从对Schank理论的探讨论述智能存储.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988, (03): 

1986

3 范新弼 赵珀璋 . 一种联想处理存储器的设计.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986, (01): 

1983

2 范新弼 郭志先 肖应时 . 部分单元失效存储组件的有效利用.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983, (04): 

1974

1 范新弼 郭志先 张廷君 . 4K单元n沟道MOS随机存储器及其应用.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974, (03): 

合作作者列表

1 刘筱 [4]   

2 张廷君 [1]   

3 肖应时 [2]   

4 董占球 [5]   [4]  [6]  

5 赵元吉 [4]   

6 赵珀璋 [3]   

7 郭志先 [1]   [2]  

8 陈志雄 [6] 

怀念

    范新弼先生10月10日,静静地离开了辛勤工作一生的人世,IT界新秀和媒体依旧在热烈吵闹中。

  《怀念》,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五十年代从美国归国的科学家范新弼先生于10月10日平静地走了,度过了报效祖国,不求名利,只做奉献的89年。他是我国最早电子计算机内存储器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任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计算机学会存储器分会委员 借徐老师的一块宝地,用此文表示对范新弼先生的敬重和怀念。---甘  鸿

    范老为人正直,学术造诣很深,但健康一直很差,他离开人世使我们深感哀伤。---倪光南

学生悼词

青年,

您在西南联大读书,

民族的灾难,

立下了报国的宏愿,

 

光复后,为了把最新的科技追赶,

您只身远赴重洋,

深造物理,雷达,无线电,

就连哲学方面的书也细读博览,

获得双科博士,

磁控管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您获得的专利在美国被称为范氏管,

树立雷达发展史上一个新标杆,

公司的挽留,美国政府的阻拦,

没有能打断回家报效祖国的信念。

 

壮年,

五十年代,

回到了祖国

投入到中国科学院,

原子能所有您的足迹,

 

讨论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是在一九五六年

筹建计算所担当内存储器的首席研究员,

这是一条长线的跨学科项目

不仅有驱动,译码,放大电路,

还要从材料开始研制国内没有的记忆单元,

 

有苏联专家,有材料配方,

仿制也绝非那么简单,

何况还要几十万大批量生产,

千辛万苦终于存储器进了机房联调

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

诞生于一九五九年。

 

研究工作喜讯不断,

线选法,重合法,三度三线,两度半,

还有部份翻转,

 

一步一个新的存储方案

随机存储,半固定存储

为整机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磁芯,磁膜,半导体,

各种记忆元件的预研是您工作的特点,

 

在您的领导下,

我国自主研制的记忆磁芯配方中加入了氧化镧,

大大地改善了元件性能,改善了生产局面,

在1959年所学术报告会上隐含透露加入稀土元素,

成为我国磁性材料配方研究的新起点,

 

为了国家利益,机构被定性为绝密车间。

欣然接受,告诫我们不仅业务上要取得成绩,

在工作态度上,处理接口问题要与人方便。

今天

我们怀念您,矫正英语发音,一遍又一遍,没有厌烦,师德风范,

我们怀念您,讨论问题时让每一个人都得发言,耐心听不同意见,

我们怀念您,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总有您的勉励和笑颜,

 

我们敬佩您,平等待人,学风严谨,

我们敬佩您,设置预研,工作的远见

我们敬佩您,严于求己,默默奉献,不求名利面,处事坦然。

敬佩您啊!我的老师,我心中的典范。

 

                     甘鸿  2010 年 10月

纪念范新弼先生

1956年计算技术和数学规划组成员

1956年3月15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北京成立,陈毅为主任,李富春、郭沫若、薄一波、李四光任副主任,张劲夫任秘书长。据杜润生回忆,在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之初,规划组首先向中国科学院苏联顾问拉扎连柯(Б.Р.Лазаренко)提问“发展方向”。拉扎连柯列出了56项(后来又加入了第57项),其中第441项为计算技术。

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下设的一个计算技术和数学规划组,由数学家、计算机专家和电子工业部门专家组成,华罗庚任组长。全组26人是:

华罗庚、严养田、温启祥、闵乃大、吴新谋、苏步青、陈建功、徐献瑜、胡世华、张钰哲、孙克定、黄纬绿、关肇直、江泽涵、段学复、郑曾同、李国平、曾远荣、张效祥、刘锡刚、夏培肃、吴几康、周寿宪、范新弼、蒋士騛。

承担重任的这些人,在科学界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年龄都不算大。组长华罗庚,46岁;50岁以上的仅5人,张效祥、吴几康、关肇直、范新弼都是30多岁,最年轻的、也是惟一的女性夏培肃33岁。

1956年6月15日是新中国史册上的一个重要日子,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了参加12年科学规划的500多位科学家。范新弼先生就在这里参加了接见。

制定规划的专家,在3个多月的时间中,集中在北京的“友谊宾馆”紧张工作。到中南海去接受毛泽东的接见与合影意味着这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也是对这项工作十分满意的一种肯定。这张照片都为许多科学家珍藏,一个原版至今陈列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建大厦的大厅中,在合影右侧可以清晰地见到参与接见的计算机科学家。在严肃庄重的场合中,许多人还是表露出抑制不住的喜悦心情,微笑留在了照片上。

我努力寻找到他们每一个人的位置:吴几康(右一)、徐献瑜(右三)、关肇直(右五)、范新弼(右六)等在最后一排,夏培肃在前面一排(右三);华罗庚、张效祥、蒋士騛、胡世华、周寿宪、何绍宗应当在照片的中央位置。

范新弼、蒋士騛和周寿宪是夏培肃向规划组推荐的留学生,刚回国不久,在美国从事过计算机方面的研究。

范新弼,电子计算机专家。湖南长沙人。

 

    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电机系,1951年获美国期坦福大学电子学博士学位。后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在电子器件的研究与应用上获八项美国专利。

 

    领导了我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和以后的多台大型计算机的磁芯存储器和研制工作。开创了我国磁芯记忆元件的研制和生产。领导了半导体存储元件的研制,建立了我国第一批测试设备。

 

范新弼先生在中国第一期计算机训练班上授课,学员说他的语速偏慢,内容讲得透彻。

黄玉珩回忆道,范新弼说内外存贮部件要使用磁心和磁鼓,第一台计算机的关键就是能否把几十万颗磁心和磁鼓做出来。因为知悉其难度,而提前半年使开始了筹备。终于在15个月的时间里,在1958年五一节试制出第一批可以使用的磁心。

研制记忆磁心及磁心存储器工作的回顾

范 新 弼

1956年,我们参加制定的全国十二年科学规划中决定在仿制苏联精密机械和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为苏联计算所)研制的计算机的基础上,开始发展我国自己的计算机技术事业。当时苏联计算所应允将向我们提供他们研制的计算机的全部图纸资料,器材清单以及部分器件。但是,他们也同时表示将不能提供制造内,外存储器所需的磁心和磁鼓。只能提供图纸资料,样品以及他们的研制经验。这就意味着制造内存——磁心存储器所需的几十万颗记忆磁心和几百颗脉冲变压器磁心,以及制造外存——磁鼓存储器的磁鼓需要我们自己动手来研制。

由于这种记忆磁心是1952年才在美国发表出来的。新器件的材料是一种特殊的矩磁铁氧体,经过成型烧结工艺制造而成。这种磁心的研制不仅在国内是一个空白,在国际上也只是美国有资料可查。我们参加工作的人员从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

1956年第四季度,中科院计算所组织了考察团去苏联计算所考察,在考察时我们知道了他们已在使用的БЭСМ计算机上是采用阴极射线示波管存储器。这种存储器在国际上已属过时,在他们正在调试中的M-20计算机上使用的是磁心存储器,但他们的磁心存储器却是采用线选法方案而不是当时国际上通用的电流重合法方案。后来在考察磁心试制过程中,才知道他们生产出来的磁心矩磁性能不很好而且合格率较低,所以才不采用电流重合法和不能向我们提供磁心。当然,我们还是考察了他们生产的全过程,并带回了为回国开展工作必需的高纯度化学试剂以及一些样品。

要研制出磁心存储器首先是要试制出矩磁性能良好的磁心,通过生产再经过严格的检验筛选出几十万颗合格的磁心。然后将磁心编成磁心板,进而再装配成磁心体,最后才能和存储部件的线路部分联合调试成整个磁心存储器。由于研制矩磁铁氧体磁心要有一套工艺设备,高纯度的化学原料和工艺技术以及性能较高的电子测试仪器,其中自动压磁心机,烧结炉,球磨机,电子纯化学试剂及磁心的脉冲性能测试仪器等,我们就没有。所以在研制计算机部件之前,要解决其元器件试制中的材料,设备问题。而磁心存储器的电路技术中又包含了当时不为人们熟悉的磁心元件,技术难度较大些,因此我们研制磁心存储器所需的时间是包括三个阶段的试制生产过程,显然比其他部件要长些,要困难些。所领导有鉴于此,在其他部件尚未开始组建之前半年,就抽调力量着手筹建磁心存储器的试制工件。当时的所领导和器材部门也都意识到我们研制工件所需的一些关键器材的重要性,为此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特别是王正副所长多次亲自去兄弟单位商讨抽调和生产设备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与此同时,我们在临时工作地点——西苑大旅社里安排由黄玉珩、伍褔宁、刘筱秀等按照苏联的线路图试制记忆磁心的脉冲测试设备,经过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到1957年底我们的准备工作巳大致就绪。在1958年春节后,我们就首先搬到了中关村新建大楼(即现在的北楼)开始了记忆磁心的试制工作。当时参加工艺方面的主要有张杰、甘鸿、孔令振。由柳榴英进行磁心性能的测试,以配合工艺方面的改进。不久,苏联专家维宗来华,在所工作半年,对我们帮助很大。同时二机部(后改为四机部)十一所傅柏生,张熙也来协作参与材料配方的研究(两个月),这样经过日以继夜地工作了近两个月,终于在1958年“五一”前夕闯过了前二个阶段而试制出我国第一批计算机可用的记忆磁心。这使得磁心存储器的研制工作与其他部件的研制可以同时开展,得以保证大型计算机的工作能全面顺利地齐头并进。在以后,磁心的工作就是生产与研究同时进行,经过反复的试制,我们生产出来的磁心性能良好,可以适合于电流重合法方案。1958年第三季度,磁心工作就转移到计算所附属工厂去进行了。在保证生产大量巳定型的磁心以供给我所计算机研制外。我们还提供了磁心试制技术以及大量磁心给全国很多单位,使磁心和磁心存储器技术在全国有了较大,较快的发展。同时,我们又开始了新磁心和工艺测试设备的研制。在以后几年的时间内,相继研制出了性能较好的101,102等记忆磁心,促进了119、109乙、109丙机和以后几台大型计算机的研制;还研制出了自动化工艺及测试设备,保证了大量磁心的生产。这些工作都推动了我国磁心及磁心存储器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计算机技术事业的开展。

在磁心试制成功以后,我们就正式开始了磁心存储器的研制工作。首先是仿制苏联的БЭСМ计算机磁心存储器,这项工作由郑筠负责,苏联专家费多洛夫来华指导(三个月),工作进行得较顺利。整个104机在1959年9月就试制出来。在这台大型计算机的试制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整个研制计算机的全套经验,培养了干部,成立了各方面的研究室和工厂,建立了完整的研制计算机的基地,为以后的计算机研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在我们仿制大型计算机的同时,苏联方面还向我们提供了M-3小型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图纸资料。这台计算机机型小,制造相对容易些,计算所也安排了一部分力量,开展了对M-3型计算机的仿制工作。这台计算机于1958年5月底试制完毕,经过两个月的正确性调机工作,于1958年8月1日全机通过了程序的运行检验,它标志着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但是,由于它使用的是磁鼓存储器,运算速度非常慢,很不实用。当时,我们已经研制出记忆磁心,而且性能较好。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我们曾利用专家提供的磁心板进行过电流重合法方案的实验,认为可行。由于我们自己的技术也已完全成熟。因而决定为103机配制一台磁心存储器。这台磁心存储器由黄玉珩负责,伍福宁、刘筱秀参加研制。1959年8月,这台1024字,存取周期32微秒的磁心存储器试制出来并完成联调。这是我国第一台没有完全依赖苏联的帮助而自己研制出来的电流重合法存储器。在当时苏联的M-3机上和苏联计算所都还没有配上这种类型的存储器。它体现了我国是自己有能力发展我国的计算机事业的。由于磁心存储器的试制成功,它使得八一型(103)计算机运算速度提高60倍。

早在仿制苏联计算机的同时,我们的同志不甘心于技术落后的局面,在各方面想以较快的步伐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除了上述的电流重合法磁心存储器外,我们在元件和电路上都作了改进,使得性能有所提高。对磁心,我们采用了一些新的化学成份配方,如加入少量镧等元素,以致研制出性能较好的记忆磁心,为以后我们自行设计研制的计算机在记忆元件上提供了条件。1959年,我所在计算机仿制工作已胜利在望时,开始了完全利用国产材料,自行设计的119计算机的研制工作。由于有元器件的可靠保证,119大型电子管计算机的设计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其中磁心存储器就由原设计一台4096字的存储器而扩大了四倍,成为16384字的大容量存储器。同时,还增加了快速变址存储器,存取周期在4微秒以下,使119机的水平较104机有了较大的提高。119计算机在1964年研制成功,使我国计算机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磁心存储器技术性能上仅次于美国。这是我国计算机技术从无到有上升速度最快的时期。

在开始自行设计电子管计算机的同时,我们也开始了109乙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工作。由于当时半导体器件从实验室研制出来不久,在实验工厂刚开始生产,产品一致性较差,而且没有经过可靠性寿命检验和筛选,所以在实验室中试验出来的电路在组装成部件后的长期大量工作时就出现了不稳定现象,以致在研制过程中又重新试验了电路并大量更换了器件,特别是当时没有较大功率的晶体管可以用来做磁心存储器所必需的大功率磁心驱动线路,因而遇到很多困难,到1965年6月109乙机通过鉴定交机。109乙机的研制成功给我国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积累了很宝贵的经验与教训,所以在1964年开始研制109丙机时,我们就采用了较可靠的电路和严格的器件筛选老化标准。在磁心存储器中采用了均分负载电流磁心开关方案,使多个中功率晶体管电路同时工作,以供给所需要的大功率磁心驱动电流,解决了研制3.2万字大容量磁心存储器的技术困难。这样109丙机就能在约三年的时间里研制出来。这台计算机稳定可靠,性能良好,成功地使用了近二十年,为国家的重点工程、核武器及航天飞行器的研制起了关键性作用,被誉为“功勋机”。

回顾我们早期的创建历程,我们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我们都为自己曾对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感到欣慰,同时也感到我们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有能力赶超世界的先进水平,我们所走过的路应该对我们今后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由于先后参加研制工作的人员众多,无法一一列举,见谅)。

更新日期:2025-01-22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