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克·显克维支 - 人物介绍
亨利克?显克微支波兰作家。190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学时期即开始写作,他是具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人物性格鲜明,情节引人入胜,语言优美流畅,深爱群众欢迎,素有“波兰语言大师”之称。著名作品有揭露美国金钱至上和种族歧视的通讯集《旅美书简》(1876);描写反外国干涉和异族侵略的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1883~1888);描写波兰和立陶宛反对十字军骑士团入侵,歌颂人民同仇敌忾,英勇战斗的代表作著名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1900)及描写罗马暴君尼禄焚毁罗马和遭到灭亡的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你往何处去》(1896)等。亨利克·显克维支 - 个人经历
亨利克?显克微支一八四六年五月四日生于波兰一个地主家庭。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波兰农民的生活,对于农民的艰苦劳动、悲惨生活有所反映。一八七一年,显克微支大学毕业,一八七二年起,显克微支担任《新闻》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发表过一些讽刺小品和短篇小说。一八七六年,显克微支到美国旅行,在美国住了将近三年,目
睹美国劳工和移民的悲惨生活。回国后,他写了政论《旅美书简》和一些短篇小说,如《为了面包》、《奥尔索》等。在这些短篇小说里,显克微支揭露了美国资产阶级的虚伪民主,反映了波兰移民在美国的悲惨遭遇。稍后,显克微支又发表了《胜利者巴尔杰克》等短篇小说。作者在这些作品里描写了波兰人民的贫困生活,揭露了波兰地主的伪善、外国占领者的残暴。一八八三年起,显克微支陆续发表了历史小说《火与剑》、《洪流》、《什洛窦耶夫斯基先生》三部曲,反映了十七世纪波兰人民反对异族侵略的斗争,但也美化了贵族地主阶级。一八九四至一八九六年,显克微支创作了历史长篇小说《你往何处去》,描写了罗马皇帝尼禄的残暴统治和对基督徒的迫害。一九○○年,显克微支发表了充满对异族统治的愤恨和爱国热情的历史长篇小说《十字军骑士》。这部小说在显克微支的创作和整个波兰文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十四日,显克微支病逝。他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才能的历史小说作家。《十字军骑士》反映的是十四世纪末到十五世纪初波兰和立陶宛联合抗击条顿骑士团的侵略,并在格隆瓦尔德一战取得历史性胜利的一段光辉历史。
亨利克·显克维支 - 作品介绍
一八七二年,他以李特沃斯的笔名开始在《波兰报》等报刊上发表一系列讽刺小品和政论文章,同年还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徒然》,反映当时波兰大学生的学校生活和苦闷失望的心情。以后,显克维支又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沃尔齐沃皮包里的幽默作品》、《两条路》、《老仆》、《牧歌》等,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
一八七六年,显克维支以《波兰报》特派记者身份取道法国赴美国旅行采访。他在加利福尼亚州生活了两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深入到社会各阶层进行了采访,两卷本的《旅美书简》即为这两年的采访通讯集。此后,他还发表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如叙述波兰侨民在美国悲惨生活的《灯塔看守人》和《为了面包》,描绘美国印第安人遭受迫害和残杀的《酋长》、《奥尔索》和《穿过草原》。此外,还有反映波兰农村生活的《炭笔素描》、《音乐迷扬科》和《天使》;描写外国侵略者压迫波兰人民的《胜利者巴尔泰克》和《家庭教师的回忆》等,为发展波兰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一八七九年后,显克维支又曾旅居意大利和法国,直到一八八二年他才返回波兰,为《言论报》撰稿。在此期间,他曾发表剧本《一张纸牌》、《谁之罪》和中篇小说《黄金国》等,但主要是为转向创作历史小说作准备。一八八三年至一八八八年,他陆续出版了反映十七世纪波兰人民抗击外族侵略的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1884)、《洪流》(1886)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1888)。《火与剑》反映了十七世纪时波兰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反对外国干涉,进行粉碎赫梅尔尼茨基为首的哥萨克暴动的战斗。《洪流》描写的是波兰人民同仇敌忾打败瑞典侵略军的英勇精神。《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叙述的是抗击土耳其-鞑靼人入侵的战争。三部曲气势宏伟,情节曲折,想像丰富,文笔流畅,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继三部曲之后,显克维支又陆续创作了两部著名的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896)和《十字军骑士》(1900)。《你往何处去》被公认是作者的顶峰之作,它使显克维支获得国际声誉。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内,仅在英美两地就销售了大约两百万册,获得了罕有的成功。小说通过罗马青年将领维尼裘斯和基督徒少女莉吉亚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反映了罗马帝国暴君尼禄荒淫骄奢的生活、惨无人道的暴政以及对早期基督徒的无情迫害,同时描写了尼禄焚烧罗马直至最后的灭亡。作者试图以早期基督教运动的悲壮斗争来启示人们,人性必将战胜“兽性”,仁爱定能制服暴政,人类的进步理想和坚定信念定能取得最后胜利。《十字军骑士》再现了十五世纪初波兰和立陶宛人民抗击十字军骑士团入侵的英勇斗争。正当波兰处于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瓜分的危难时刻,这部小说的出版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它进一步激励人民起来抗击外族侵略,恢复波兰的独立。
除历史小说外,在九十年代他还写过两部描写现实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毫无准则》(1891)和《波瓦涅茨基一家》(1895)。显克维支后期的作品还有长篇历史小说《在光荣的战场上》(1905)、长篇现实小说《漩涡》(1909)、长篇儿童历险小说《在荒原和沙漠中》(1910)。
亨利克·显克维支 - 艺术特色
亨利克?显克维支于一八四六年五月五日出生在波兰俄占区的卢布林省伍科夫斯基县。他的家庭虽然是个没落的贵族之家,却具有很深的爱国主义思想传统。作家的父亲曾参加过一八三○年抗俄的十一月起义,母亲也是出自名门,而且受过很好的教育,知书达理,博学广闻,收藏了大量波兰历代经典和世界文学名著。在母亲的熏陶下,显克维
奇自幼就酷爱文学。一八五八年他到华沙上中学,三年后他父亲经营的庄园破产,举家迁居华沙,靠过去的积蓄维持生计,处境窘迫,使他不得不中途辍学去当家庭教师。一八六六年至一八七一年间他在华沙中央大学学过法律、医学,后来转到该校波兰语言文学—历史系,一边学习,一边给人当家庭教师,过的是半工半读的清贫日子。是艰难时世和家庭环境磨砺了他的意志,孕育和锤炼了他的创作才华,造就了一个驰名寰宇的文坛大师。显克维支早在中学时代就写过不少优美动人的短篇习作,纵笔成文,锋芒初露。在大学学习期间他开始给报刊写文学评论,同时进行小说创作。一八七二年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徒劳》问世,接着出版了他的中篇小说集《沃尔希瓦皮包里的幽默故事》和《来自大自然和生活》,自此他便以小说家和新闻记者的双重身份立足于社会。一八七六年他作为《波兰报》的记者赴美进行两年多的采访,回国途中又到过西欧的一些国家。美国和西欧之行不仅大大扩展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阅历,而且逐渐形成了他的民主主义世界观。作为记者,他为《波兰报》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后来收集成《旅美书简》。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说。这时的显克维支风华正茂,从事小说创作已是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作品篇幅无论大小,俱臻绝妙,被誉为世界文学中短篇精品的“炭笔素描”。《为了面包》、《音乐迷杨科》、《灯塔看守》、《酋长》、《奥尔索》等都是出自这个时期。从总的来看,这个时期的作品涉及的题材很广,深入到波兰和作者曾耳闻目睹的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些作品中,与显克维支的其他作品一样,有痛苦的呼号,有愤怒的控诉,也有抗争的呐喊,但从未有过对占领者的谄媚,也没有发出过亡国者的绝望的哀鸣。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显克维支作品内容的一大特色。
他自一八八三年五月开始,用了五年多的时间连续发表了三部长篇历史小说:《火与剑》、《洪流》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这三部卷帙浩繁的巨著都以波兰十七世纪历史为题材。《火与剑》描写了平定在当时作为波兰贵族共和国领土组成部分的乌克兰土地上贵族赫米尔尼茨基的叛乱,《洪流》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分别反映了波兰抗击瑞典和土耳其入侵的战争。由于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前后连贯,统称显克维支的三部曲。显克维支用他那枝生花妙笔纵横驰骋,以一幅幅宏伟、壮阔的全景画般的场面再现了波兰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揭示了那些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和人民大众为保卫祖国而血洒疆场、前仆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他们彪炳千古的业绩,证明了伟大的波兰民族是不可征服的。一八九六年,显克维支又完成了反映古罗马暴君尼禄覆灭的充满异国情调的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一九○五年他因这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自一八九七年二月至一九○○年三月,作家在报刊上连载发表《十字军骑士》。为写作这部小说,他几乎查阅了波兰和欧洲各国现存有关十字军骑士团的一切资料,深入钻研了波兰古代文献,而且还特地去当年十字军骑士团的都城马耳博克作过一番实地考查,使小说中描绘的骑士团大本营真切具体,历历如所见。
亨利克·显克维支 - 爱国作家
显克维支对他的同胞们的缺点从来不是视若无睹的,他总是毫不容情地揭发它们,同时还公开表现波兰的敌人们的才能和勇气。他像古代以色列的预言家们一样,常常对他的人民讲出严厉的真话。因此,他在自己的历史场景里谴责波兰人过分要求个人自由,以致常常无谓地消耗了精力,使人们不能为群众利益而牺牲私利。他责备贵族间的争吵,责备他们拒绝服从国家正当的需要。但是显克维支始终是个爱国者,他确实恰如其分地如实表现了波兰人民的英勇气概。他还强调了波兰作为历史上对抗土耳其人和鞑靼人的基督教世界的堡垒所起的巨大作用。这种高度的客观性最足以证明显克维支的思想和历史观的睿智。作为一个真正的波兰人,他肯定是不赞成卡尔?古斯塔夫入侵波兰的,然而,他却出色地描绘了这位国王的个人勇敢和瑞典军队良好的纪律和组织性。亨利克·显克维支 - 伟大成就
显克维支肯定是第一个承认他受到古老的波兰文学影响的人。这种文学的确是丰富多彩的。由于亚当?密茨凯维奇的伟大史诗里所充分表现的诗歌的全部本质,因此他是波兰文学的真正的亚当,是波兰文学的先驱。在波兰文学的天空里,像灿烂的群星那样闪烁发光的名字中,有斯沃瓦茨基,这是个有丰富想像力的人,还有克拉辛斯基。像科热尼奥夫斯基、克拉舍夫斯基和热乌斯基,都曾成功地进行过史诗艺术的创作。但是亨利克?显克维支却使史诗艺术达到了它的高峰,呈现出了最高度的客观性。对于考察显克维支的成就的人来说,他的成就显得既巍峨高大又浩瀚广阔,同时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高尚和善于克制。他的史诗风格更是达到了艺术上绝对完美的地步。他那种有着强烈的总体效果和带有相对独立性插曲的史诗风格,还由于它那朴素而引人注目的隐喻而别具一格。正像盖杰尔指出的那样,这方面的大师是荷马,因为荷马在单纯中发现了庄严,例如,他把战士们比做围着一桶牛奶嗡嗡飞的苍蝇,又如,当帕特洛克罗斯哭泣着请求阿喀琉斯让他去和敌人作战时,荷马把他比做一个哭哭啼啼的小姑娘,她紧紧扯住妈妈的衣服,要妈妈抱她。有位瑞典批评家注意到显克维支笔下的比喻具有荷马的形象化比喻那种清晰性。因此,一支撤退的军队被比喻成一个退回去的浪头,它在海滩上留下了蚝贝和蚌壳,而刚刚开始的第一阵枪炮声被比做村里一只狗的吠叫声,它马上招来了所有别的狗的齐声吠叫。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一支被围困的军队,正面和背后受到夹击,遭到来自两边的炮火的进攻,被比喻成一块田地,两伙收割庄稼的人从田地两头开始收割,准备到田地中间会合。在《十字军骑士》里,那些从垄沟里站起来攻击日耳曼骑士的时母德人,就像一群被一个不小心的游荡汉损坏了蜂窝的黄蜂。在《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里,我们也看到了出色的比喻,在判断它们的价值时,我们应该记住,在荷马的作品里,用作比较的两件事物往往只在一点上会聚在一起,而其他方面都是模糊的。伏沃迪约夫斯基挥舞起他那柄举世无双的宝剑,杀死了他周围所有的人,其速度之快,就像做完弥撒后,唱诗班的童子用长长的灭烛器一根接一根地熄灭圣坛上的蜡烛一般。土耳其军队司令官侯赛因?巴夏本想从通往雅西方向的那扇门逃出去,但是没有成功,于是他回到营地,想另找一条路逃走,正像一个偷猎者被堵截在一座猎园里,一会儿试试从这边逃走,一会儿又试试从那边逃走一样。《你往何处去》里准备就义的基督徒殉难者们就像驾船离开了码头的水手一样,已经远离了尘世。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既有荷马风格又同样优雅自然的例子:例如在《十字军骑士》里,当雅金卡突然看见像一位王子似的兹皮什科时,她一下子待在门口,手里的一桶葡萄酒也差点掉下地来。
亨利克·显克维支 - 相关词条
特奥多尔?蒙森 | 亨利?柏格森 | 奥克塔维奥?帕斯 |
鲁道尔夫?欧肯 | 让?保尔?萨特 | 托尼?莫里森 |
亨利克·显克维支 - 参考资料
1、冯春《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长篇小说》2、易丽君《十字军骑士》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