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哲[词作家] - 个人介绍
内地流行音乐早期最重要的作词人之一,我国著名词作家、音乐制作人。
上世纪80年代曾创作家喻户晓的《血染的风采》、《让世界充满爱》、《黄土高坡》、《走西口》歌词而红遍大江南北,而由其作词的《同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在90年代广为流传。为了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的血脉,近年致力于原生态民歌保护和收藏工作。
陈哲[词作家] - 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有《让世界充满爱》《血染的风采》《黄土高坡》《一个真实的故事》《同一首歌》等。年轻时候的陈哲当过工人,做过画弄过皮雕。1986年,在轰动一时的“百名歌星演唱会”上,一曲《让世界充满爱》一炮而红,也成就了它的词作者身份。之后,陈哲前往山西北部的乡村。黄土地恶劣的生存环境,顽强坚忍的人民,“家”的民族根脉,深深触动了这位歌者,也契合了那个时代的心音——陈哲的《黄土高坡》铿锵奏响,风靡中华。
陈哲[词作家] - 贡献
这个之后在香港创立了自己的音乐制作公司和在北京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开创了“中国音乐第一站”的同时还在金融界里崭露头角。
在云贵高原采风过程中,见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和不断被消失的现象深感惋惜,在做了多次寻访以后决定完善作为文化人的使命:从摘果子的人努力做种果子的人。
于是有了现在土风计划的前身。
最初的土风计划,陈哲只是想做少数民族音乐的发掘和保护,后来又经过几年的艰苦的实践以后发现,如果想要让一种文化得到保护和长期稳定的发展的话,必须做好方方面面的环节,要不然单纯的保护是达不到目的的。于是陈哲组建并创立了,致力于促建并探索多样性文化活化循环模式的土风计划组织。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陈哲闪光的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作业。
熟悉的人都管他叫:陈老师。并不是因为年龄和阅历的跨度,而是对于人性的升华的尊敬和认可。
然而一件事情的好坏没有办法和努力的程度来论正比。更多时候陈哲所努力的方向和实际所呈现的结果,有一些让人啼笑皆非。这也许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哀,而是整个文化保护类机构整体的悲哀。
文化真的需要保护吗?
对于中国这样怒努力解决温饱阶段的社会层面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会是什么呢!!
陈哲[词作家] - 生平
陈哲的父亲是个成功的香港房地产商。他本可以过着优裕的生活,用不着到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过苦行僧般的艰辛生活。1994年,陈哲为雨果唱片公司做专辑《半梦》时,曾经动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元素,当时为了采风,他到了少数民族聚居区。本来抱着一种猎奇的心理,只想把音乐做好,没想到见到少数民族群众,他的心里只有一个词:热爱。
2002年,陈哲应邀到剑川采风时,遇到了当时的兰坪县长。从县长口中,陈哲知道了兰坪这个普米族聚居的地方,并且了解到普米族有2200多年的口头传承文化。同年9月,陈哲来到兰坪进行原生态文化考察。在一次采风途中,一群山民围着火堆,唱起了他们的古歌并且跳起了古朴自然的舞。歌声凄婉而震慑人心,陈哲被深深打动了。“民歌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是音乐的灵魂,你用多少文字来形容它都不为过。”
山歌舞蹈本来就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内容,与生俱来跟呼吸一样。喜怒哀乐、节庆丧娶之舞乐皆心动而为,没有“表演给人看”的义务,除非他们当你是朋友。那种木叶声在蓝天划过的感觉,令陈哲至今难忘。他忘情其中,在采风的地方常常忙得一头大汗,架机器录音、摄像,老艺人的身影像史前舞蹈,他追着满场跑。那种感觉,人好像沉浸在一个部落古文明的当面诉说里……
“在山里见到的那些老艺人,不知下次再来时,还见不见得到?文化是凝结种族气息的血脉,每一个溘然长逝的民间艺人身后,都留有一个空白,也意味着某种民族文化的断链!”这就是陈哲做“土风计划”的初衷,他想拼尽自己的力量将一些珍贵的东西保留下来。他认为民族文化中珍贵的东西淡化、湮没的速度比抢救的速度快10倍。
“土风计划”——抢救濒危的民间艺术
“实际上我们看很多小说,打动我们的都是一样,那就是爱情。你看普米族民歌的歌词写得多好:‘情哥哥,哪天你回来,我想接你一程。来时你是跟花一起来的,你就像这些花一样开在这山上,我很想变只蜜蜂来采你,或者大雁飞在你身旁。我想变作一对水笔,插在你的包包上……这些词我都写不出来。’”可陈哲看到的现实却是,当他远离了喧嚣的城市向山里来时,大山的子女们却在慢慢忘记自己的歌,并且一批批年轻人想走入大城市。
“你到他们身后寻找宝藏,他们到你身后寻找生活……”这使陈哲确立了“土风计划”必须先从年轻人开始的行动方向。于是他牵头成立了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小组的工作主要是帮助普米族的孩子学习先辈们的音乐、舞蹈、服装制作、传统工艺、部族史诗、宗教礼仪,把本民族带有标识性的文化,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再传递下去。
最初,传习小组被集中在当地的一所学校里,项目组请一个受过师范训练的普米族“督导老师”按照专家组制定的课程表督促她们学习。小组的生活枯燥而艰难:白天干活,空闲时间学习。顶着乡亲们的压力——你们不是歌舞团吗?怎么从来不见你们到县里表演?姑娘们也有畏难和抵触的时候。但是一次大理之行,让她们大受,姑娘们穿着民族服装结伴而行,游客们以为她们是纳西族或者是彝族。姑娘们在“陈老师”面前掉了眼泪:“本来觉得会不会民族歌舞无所谓,现在还是好好学吧,多宣传宣传我们普米族。”在一个东西看不到前景的时候,地方势力的一个唾沫星子就能把它淹死。陈哲说:“孩子们太苦了,她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陈哲的“传习计划”在两年多时间里已经“几死几生”,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换了十几茬。最早的传习小组成立于2002年,是在兰坪县一个小寨子里搞的,基本没有外界帮助,几个月后小组就解散了。第二次尝试是2003年春节前后,也很快解散。现在的第三次尝试也很艰难,却仍然坚持着。今年,“土风计划”得到了福特基金的资助,境况得到了改善。
未来的路还很艰难,陈哲也很清楚,他只是一个音乐工作者,而他正在做的是一个社会化的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困难。在陈哲的前面,已经有去世了的田丰,陈哲做这些事的目的是要让人们知道、热爱与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让世界音乐市场上有中国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