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红楼梦 - 邓云乡
邓云乡
邓云乡教授,学名邓云骧(1924.8.28----1999.2.9)山西省灵丘东河南镇人。上海红学界元老,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
展开

邓云乡 - 人物介绍

邓云乡教授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具有深厚文史功底。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善于思考,勤于撰述。退休后,以其亲身经历的事件或与他有涉的人,或事缘为诱因,或描绘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文化、民风民俗之变化,或明清以来文人文事钩沉,探究众说纷纭的历史文化现象,潜心著书。

邓云乡教授古稀之年,出访讲学。代表中国红学研究院的身分,参加了国际红学研讨会。80年代应邀担当中央电视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民俗指导,90年代又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主讲“天南海北话民俗”。前后54集。

在其生命历程最后一个月中,在家里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实话实说”专栏节目的专题采访。还完成了“邓云乡文集”五百多万字的编撰工作。

邓云乡教授,视学术为生命。他的书斋自称为“水流云在之室”,并撰有“水流云在”书系。一生学术成就卓著。对生活充满热情,心胸豁达、平易近人、谦虚谨慎、勤奋踏实,是学子们的良师益友。

邓云乡 - 代表作品

邓云乡著有:《燕京乡土记》、《北京的风土》、《红楼风俗谭》、《北京四合院》、《清代八股文》。还有散文集:《书情旧梦》、《秋水湖山》、《花鸟虫鱼》、《吾家祖屋》等。 《邓云乡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套含《鲁迅与北京风土》《燕京乡土记》《文化古城旧事》《宣南秉烛谈》《红楼风俗谭》《红楼识小录》《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忆》《水流云在丛稿》《云乡琐记》《云乡漫录》《清代八股文》《云乡话书》《云乡话食》《北京四合院 草木虫鱼》《诗词自话》共16本。

邓云乡

邓云乡 - 作品简介

《红楼风俗谭》

邓先生的《红楼风俗谭》,围绕《红楼梦》里的风俗故事信笔写来,叙岁时,记年事,说礼仪,谈服饰,讲古董,言官制,道园林,论工艺,至琐至细,无不包藏,头头是道,洋洋大观。

《鲁迅与北京风土》

《鲁迅与北京风土》,此书以《鲁迅日记》为经,以北京风土景物为纬,从鲁迅生活的特定环境研究鲁迅,寻找鲁迅当年在北京的文化足迹。 鲁迅从1912年到1926年,在京住了十五年,这期间多有日记存留, 记得非常简约,乏味,而邓先生用优美生动的文笔,展现了民国时期的北京城市生活。

《文化古城旧事》

《文化古城旧事》,风俗人物掌故信手拈来,读起来很是畅快。

《增补燕京乡土记》

《增补燕京乡土记》,全书分为岁时、胜迹、市廛、饮食、艺苑等几大部分。有人说此书“很有百科大全的味道。但绝不是词典,因为它生动的赋予了恋乡之情,它活泼的带上了白描之美,从书的目录上我们就可以看见每一个大标题之下又分许多细目,每个细目,就是一篇清新可诵的、融情入景、即景生情亲切生动的散文。邓先生阅历丰富,博览群书,学识驳杂,所写内容虽“小”,浅显易懂,但却有深度,文笔淡雅,味道浓厚,感情挚腻。周汝昌《燕京乡土记〉序言说:“这个民族有他自己的文化历史,有他自己的乡风土俗,这如不是一个民族的一种标志,那什么还是呢?历史的时间长河是望不到尽头的,时代要前进,科技要发展,文明要进化,社会要变迁……。但不管怎么进展变化,中华民族的根本质体与精神是不会变“土”为“洋”的。以此之故,后人一定要了解先人的“乡土”,知道他们是怎样生活、为什么如此生活的深刻道理,才能够增长智慧,更为爱惜自己民族的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对于“古今中外”的关系,才能够认识得更正确,取舍得更精当,而不致迷乱失路,不知所归。如此看来,为燕京之乡土作记,所系实非细小。以“茶余酒后,谈助可资”的眼光来对待它,岂不浅乎视之了?开头我提《帝京景物略》,此书确实不凡。但它是以“景物”为主眼,除“春场”等个别条目,记“乡土”的实在不够丰富。如今云乡兄这部新书,大大弥补了前人的阙略,长期的空白,使得我们不再兴惘然之慨叹,其于后来,实为厚惠,个独像我这样的一个人的受贶良多而已也。云乡兄的文笔亦佳,使刘、于二公见之,或亦当把臂入林。这也是不可不表的。”亦如周汝昌老先生为《红楼识小录》所作的序中所云:“再过一些年,连云乡同志这样富有历史杂学的人也无有了,我们的青年读者们,将不会批判它因‘小’失小,而会深深感谢这种‘小’书的作者为他们所做的工作。”邓云乡着眼风俗的角度研究《红楼梦》,属各家之外,旁枝逸出的一记逍遥派天山折梅手。不大在乎学术的游戏规则和潜规则,却姿势曼妙;至于功力,也属老辣独到 ——好处在于几乎看不出作者在刻意雕琢什么宏大而奇崛,一切如水到渠成,不留痕迹。有著作《红楼风俗谭》、《红楼识小录》。邓云乡是八十年代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顾问,有回忆录《〈红楼梦忆——电视剧〈红楼梦〉拍摄散记〉。

邓云乡 - 红学研究

《红楼梦》第八十七回云:"紫鹃走来......便问道:’姑娘们来说了半天话,想来姑娘又劳了神了。刚才我叫雪雁告诉厨房里,给姑娘作了一碗火肉白菜汤,加了一点儿虾米儿,配了点青笋、紫菜,姑娘想着好么?’黛玉道:’也罢了。’紫鹃道:’还熬了一点红米粥。’黛玉点点头儿......"这里雪雁将黛玉的碗箸安放在小几儿上,因问黛玉道:’还有咱们南来的五香大头菜,拌些麻油、醋,可好么?’黛玉道:’也使得,只不必累坠了。’一面盛上粥来。黛玉吃了半碗,用羹匙舀了两口汤喝,就搁下"。

邓云乡精于饮食,于是就以之衡《红楼梦》。他说,"这真是一段妙文——这吃"粥"就"汤",就是南北各地,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吃法。饭有饭菜,粥有粥菜,酒有酒菜,不要说精于饮馔的大观园中,即使一般人家中,也不见得会——吃完粥再吃汤,吃完汤再吃粥" ,"那汤虽好,就只不对稀饭","这是最普通的饭食常识,古今南北,都是一样的"。"这大头菜里放 ’醋’,也是很难想象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地的饮食习惯,只有山西人爱在酱菜里倒醋,北京人不大会往各种酱菜里倒醋,至于江南人,那就更不会在各种酱菜里放醋了..."

《红楼风俗谭》围绕《红楼梦》风俗故事信笔写来,冷淡萧疏,无意于安排措置,而自得于景象之外。叙岁时、记年事、说礼仪、谈服饰、讲古董、言官制、道园林、论工艺、至琐至细、无不包藏,头头是道、洋洋大观。

《红楼识小录》取子贡的话,"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侧重释物,将《红楼梦》中所提到的种种杂物、杂事,详细描绘,娓娓道来,对红楼梦的研读有很高的价值。

邓云乡 - 被人欣赏

陈诏欣赏邓云乡,曾作《忆邓云乡》一首。道是:

腹笥充盈多掌故,文章清婉足幽探。
难忘促膝春寒夜,娓娓红楼风俗谭。
陈诏注:云乡兄著有《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谭》等多部红学专著,深受读者欢迎。

周汝昌亦欣赏邓云乡,有 "赠"、"和"之作两首。道是:

至曰云鸿喜不遐,春明风物系吾家。
轮痕履印坊南北,茶影诗魂笔整斜。
霏屑却愁琼易尽,揖芬长愧墨难加。
揩摩病眼青灯永,惆怅东京总梦华。
——《七律 赠邓云乡先生》
周注:邓云乡先生出版《燕京风土记》一书,来函索序。这是第一部追记燕京旧俗的著作,非常可贵,见此佳题,即时欣然命笔,而特作七律一首,以结翰墨因缘。

缓辔京华得暂休,相逢南苑一登楼。
青眸不远来千里,红学何心夺一筹。
东狱谁知连警幻,西山空说可寻秋。
揽君八法兼诗法,应有朱衣暗点头。
——《和邓云乡》
注见《贺周汝昌八十之寿》。

邓云乡 - 山西情缘

著名的文史学家、红学家、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博闻强记,著作等身,北京人要为他自豪,因为他在北京长大,他写的民俗类文章多半是关于北京风土人情的;上海人要为他自豪,因为他在上海工作生活了近50年,一个人一生有几个50年?何况,他的骨灰最后也埋葬到上海的土地上;我们山西人更应该为他自豪,因为邓云乡就是我们山西人!他出生在山西的土地上,以后虽然曾求学北京、客居上海,但他从不讳言自己是山西人,而且一再在文章中点明他从小生长在晋北的一个小山镇——灵邱东河南。而且,更为难得的是,离开山西的60多年来,可以说邓云乡的双眼一直在含情脉脉地观注着家乡山西。那年山西闹出了轰动全国的所谓假酒案”,邓云乡先生马上作了一篇名为《缸房》的散文,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大地》上,既表现了对家乡的关注,又带有为家乡正名的意愿。  

说来许多人一定不知道,邓云乡先生关于这个世界的最早的记忆,竟然是山西省城太原。邓云乡1924年出生于故乡灵邱东河南镇老宅院里,但是,他真正开始有记忆却是在太原,那是20年代中后期,军阀混战,邓氏家族为了躲避战乱,带着他们四世单传的“香烟”——邓云乡(那时他叫邓云骧)躲到了山西太原。从小就记忆力非凡的邓云乡对这段生活有着较为清晰的印象,50多年后,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小时有记忆时是在太原,先住海子边,门外有片空地,里面另有院子的独院,后搬天地坛一所高台阶四合院中,只是山西四合院没有北京格局好,是长条的。”虽是在战乱年月,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家里大人不敢耽搁邓云乡的学业,就在太原为他开蒙读书,所读的书当然是为当时读书人所看重的《四书》、《五经》了。直到1930年,邓云乡6岁那年冬天,全家才又回到故乡。

在家乡,家里人来了个“脚踩两只船”,邓云乡的父亲邓师禹先生一边让儿子读私塾,请王承邦等几位老师教他“旧学”;一面又怕耽搁了新学问,还在新式学堂为他报了名。邓云乡平时在家时随先生念旧书,考试的时候则到学校里一试身手。邓云乡不但基本读完了《四书》、《五经》,而且还学会了独立看书,当时人所谓“看闲书”。他看的第一部旧小说就是《三国演义》,而他读的第一部白话“书”却是一本某银行印发的宣传品,内容是鼓励人们储蓄的。除了东河南外,邓云乡还到过邻县浑源城,因为他大姐的婆家在那里;他印象更深的是大同,因为他的姥姥家在大同东街李怀角。和所有的小孩儿一样,邓云乡在姥姥家玩耍的情景,是一生记忆中最幸福的时光。60多年后,他在与笔者的谈话中、在给笔者的书信中、在一些文章里,对姥姥家的景物、陈设都仍是如数家珍。1997年6月1日先生用毛笔写了一首旧体诗寄给我,内容就是专写小时候的这段记忆的:
  昔年塞上住,小邑亦风华。
  院落青砖瓦,高台认外家。
  端阳吃粽子,晨粥买麻花。
  巷口逛云冈,红缨小骡车。  

诗末注道:“大同思旧诗之一,丁丑五月钞寄韩府兄笑之。”诗中的“小邑”指的就是大同,先生的姥姥家是在一个高台阶院(当年的门牌是13号),故曰“高台认外家”;再者,邓云乡当年第一次去云冈是乘着骡车去的,那时候,一出李怀角街北口,十字路口就停着不少出租的骡车,车老板多喜用漂亮的红缨子装饰他的车马。诗的末句说的正是这件事。   

还有两件更鲜为人知的事把邓云乡与山西联在一起。一是邓云乡17岁在北京上高中时,曾冒着很大的危险回过一趟东河南老宅,因为那正是日军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好河山的年代。不过,那次他在老宅看到的已不再是当年的殷实人家景象,而是满目疮痍。一是1948年大学毕业后,邓云乡先生一时找不到工作,还在大同的“大同中学”当过一段时间的教师。一般人们都以为邓云乡自1936年离开山西后至新中国成立再没有回来过,其实是一种误解。   

再后来回山西已经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事了。那是九十年代初,应山西省出版局局长张成德之邀,邓云乡先生陪一位新加坡的朋友旅游,游完五台山之后,回到阔别近50多年的大同,下榻刚建成不久的云冈宾馆,并再次参观了云冈石窟,还专程到李怀角姥姥家的院子看了看,并留了影。本来他还想回东河南老家看看,可是司机说不认识路,他也不好勉强,便作罢了。此前后他还参观过平遥古城、祁县乔家大院等晋中名胜,并有文章记叙。   

正由于与山西,尤其是大同有着这样多的瓜葛和联系,先生在平时撰写文章时,每每不由自主地顺笔就写到了山西,写到了大同,比如在他著名的《燕京乡土记》中,就不止—次提到大同,谈火锅时,他提到大同;谈烧煤时,他提到大同;谈北京的牌楼时,他又提到大同的四牌楼。《水流云在杂稿》中也多次提到了大同,比如他写柯泗昌先生曾向他提到灵邱的几通魏碑。《红楼识小录》本来是先生研究《红楼梦》风俗的一部专著,但是,其中也多有关于山西的文字。

因为乡谊的关系,邓云乡先生还与山西的许多人有笔墨之交,甚至是好友。他与作家韩石山通过信,为评论家李国涛写过条幅,和忻州的书法家陈巨锁往来甚多,甚至与在阳高县服役的一位部队军人还保持着通信关系。与先生有过交往的人不难感觉到,邓先生与山西老乡特别亲,这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他的根就扎在山西这片土地上,山西人就是他的父老子弟。

邓云乡 - 评价

邓云乡教授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具有深厚文史功底。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善于思考,勤于撰述。退休后,以其亲身经历的事件或与他有涉的人,或事缘为诱因,或描绘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文化、民风民俗之变化,或明清以来文人文事钩沉,探究众说纷纭的历史文化现象,潜心著书。著有:《燕山乡土记》、《北京的风土》、《红楼风俗谭》、《北京四合院》、《清代八股文》。还有散文集:《书情旧梦》、《秋水湖山》、《花鸟虫鱼》、《吾家祖屋》。


更新日期:2025-01-22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