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赵国珍是少数民族首领赵君道之后。唐朝实行“羁糜”州制,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长官,“以夷制夷”,地得以出任黔州(治彭水)都督府都督。他兼任数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黔江自治县文物管理所珍藏的唐钟上镌刻着“金紫光禄大夫工部尚书兼黔府都督御史大夫持节充本道观察处置选补等使汧国公赵国珎(珍)”。
唐朝中期,天宝年间,南诏(今云南)阁罗凤叛乱,屡犯成都、黔州。宰相杨国忠兼剑南节度使,遥制其务,数吃败仗。中书舍人张渐,以赵国珍有武略,熟知南方地形、民俗,推荐委之重任,定能取胜。杨国忠遂奏请玄宗帝,诏任黔州都督府。
赵国珍奉诏证讨阁罗凤叛乱。他强将增兵,重守边防,终于遏止了阁罗凤的北进骚扰,稳定了黔州局势,巩固了西南边防。黔州各族人民得安居乐业。《资治通鉴》载:“护五溪凡十余年,中原兴师(按:指安史之乱),唯黔州封境无虞。”“天下方乱,其所部独宁。”
赵国珍不仅在军事上多谋善战,而且在政上治国有方。黔州都督府(相当今省军区)于贞观四年(630年)建置,领15个州(羁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在彭水置黔中道(相当今省),仍以黔州都督府为军事依托,兼领50个州(羁糜)。其辖地约为今东到湖南溆浦、沅陵,南至广西凌云,西到贵州毕节,北到湖北建始,大致相当于今湘鄂渝黔边区结合部。赵国珍任黔州都督,又兼任黔中道观察、处置、选补等使。这样赵国珍掌管了黔中道军、政、法大权,即黔中道最高长官。
赵国珍的军、政业绩显著,封爵很高又多,有“金紫光禄大夫”、“御史大夫”、“汧国公”,“公”是封建社会封爵的最高级别,仅次于“王”。代宗即位(763年),特别嘉奖他,召拜工部尚书。大历三年(768年),赵国珍病逝,代宗又赠封为太子太傅。上元二年(761年),当地官绅就在黔州城南为之竖立“唐黔南节度使赵国珎(珍)德政碑”。他的声誉一直流传至今,黔江自治县文管所珍藏了他生前铸造的唐钟。
史籍记载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