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履历
简历
阎崇年,1934年4月24日出生,山东蓬莱人,中共党员。历史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从事满洲史、清代史研究,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至第五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先后赴美国、日本、韩国、蒙古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或学术交流。
现任职务
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满学会会长
北京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蓬莱市戚继光研究会名誉会长
登富豪榜
2007年,阎崇年以300万元版税收入,荣登“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8位,引发广泛关注。
成长历程
1934年4月24日,阎崇年出生在山东省蓬莱市的解宋营村,汉族人。在这个半渔半农的村子一直生活到15岁。谈起童年,他还有很清楚的印象。那时他随着家里务农,也随着渔民出海,体会过烈日炎炎的辛苦,也见过波涛汹涌的危险场面。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人生道路影响很大。也正是在村里,阎崇年开始上学读书,也初次接触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快报:您说过有三种因素支撑了您:“像渔民那样勇敢,像农民那样吃苦,像商人那样机变。
阎崇年:小时候我在农村待过,比城市人更能吃苦,这么多年一直是这样。那时候我干过农活,很辛苦,像现在这么热的天,马上就要麦收了,要在场院里干活。而且相对来说,我胆量大一些,不畏首畏尾、事事犹豫。
快报:对做研究的人来说,能吃苦比较好理解,勇敢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阎崇年:当年我想写关于努尔哈赤的书,之前查遍目录,发现全面论述努尔哈赤的专题论文一篇没有。要做这件事是需要魄力的,好几个人都劝我别做,万一做不好就完了,但我觉得应该做,也可以做。另外我写过一篇论文《张吉午与〈康熙顺天府志〉》,指出那本书是孤本。我前后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在国内查,然后利用文化学术交流的机会,到日本、美国查,都查遍了,才得出这个结论。这也是需要胆量的,一旦人家拿出了另一个本子,你的立论就垮了,二十年工夫全白费了。
快报:您那时在村里读书都学什么?
阎崇年:那个学校叫“维新小学”,是新学校,不读四书五经了。但是上课前还是先拜孔子,冲着牌位磕头,然后学地理、历史、书法。教书法的老师是过去私塾出身,他经常给我们讲一点传统的东西,也从《论语》里面挑一些语句让我们写,多少受了点熏陶。
主要作品
代表作
(1)《努尔哈赤传》,25万字,北京出版社,1983年,北京。
(2)《古都北京》,朝华出版社,1986年,北京。
(3)《满学论集》,35万字,民族出版社,1999年,北京。
(4)《正说清朝十二帝》,25万字,中华书局,2006年,北京。
(5)《明亡清兴六十年》(上下)31万字,中华书局,2006~2007年,北京。
(6)《中国古都北京》,18万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北京。
(7)《康熙大帝》,30万字,中华书局,2008年,北京。
(8)《合掌录:阎崇年对话星云大师》,15万字,九州出版社,2009年,北京。
(9)《大故宫》(1)(2)(3),80万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北京。
(10)《清朝开国史》,100万字,中华书局,2013年,北京(待出)。
论文集
《满学论集》
《燕史集》
《袁崇焕研究论集》
《燕步集》
荣誉记录
阎崇年被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的《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正说清朝十二帝》获选国家图书馆首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在《出版人》杂志和新浪网联合主办的“2004年中国书业年度评选”中被授予最佳年度传记纪实图书奖。
学术成就
论文集
1、《满学论集》(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
2、《燕史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
3、《袁崇焕研究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出版)
4、《燕步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出版)
专著
1、《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1983年出版、2006年再版)
2、 《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
3、《清朝皇帝列传》(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出版)
4、《清朝通史·太祖朝》(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出版)
5、《清朝通史·太宗朝》(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出版)
6、《正说清朝十二帝》(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
7、《袁崇焕传》(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
8、《明亡清兴六十年》(上下)(中华书局2006~2007年出版)
9、《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清代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
10、《古都北京》(中、英、德、法文版)(北京朝华出版社1986年出版)
11、《中国都市生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29部。
主编丛刊
1、《20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
2、《满学研究》(一至八辑)、
3、《袁崇焕学术论文集》、
4、《戚继光研究论集》等14部。
精彩语录
⒈我觉得对历史首先是要敬,因为历史不是一两个人,是几千年人类经验的总结。所以要敬。为什么要畏呢?人类历史有很多的挫折,有很多的教训,甚至是血的教训。对于这些教训,不能掉以轻心,要有一个畏的态度。把这些教训吸取了,我们今天尽量避免那些教训,使我们国家更兴旺,民族更复兴。
⒉人生道路上,那个道路是崎岖不平的,但是我有一条,磨难闯过来,坎坷战胜它,一直往前走。
⒊我受了渔民、农民、商人的影响,在我的个人的文化呢,我受了渔业文化、农业文化、商业文化影响,我身上有这三种文化的影子:第一,有一点勇敢精神;第二,有一点务实的精神;第三,有一点通变的精神。
⒋我想明朝在辽东的历史教训,可以写一部一百万字的大书都不为过。但是我们今天只有四十多分钟的时间,我想概略来说,从某个角度,某一个侧面来说,有两点特别值得汲取的,这两点就是,第一,弃能任庸…第二,舍长用短…明朝这些经略也好,总兵也好,没有从历史当中吸取教训,改变战略战术,为什么呢?…我想,因循旧习,不能与时俱进。…改变这种局面的第一个人,就是袁崇焕。
(百家讲坛 明亡清兴六十年 辽阳陷落)
⒌明清这一段历史有很多很多,为什么不选择吴三桂,为什么不选择努尔哈赤,为什么选袁崇焕呢?袁崇焕是一个代表性人物,不是讲“接口”吗?明朝和清朝的接口。明清有三次大战,袁崇焕就亲自参加指挥,直接影响到、关系到明清的兴旺。还有一点,袁崇焕这种人格的力量、人格的魅力。比如袁崇焕,我就想我们中国的历史人物很多很多,真正能够震撼人心的还是少数,袁崇焕在那么多人里头,我觉得震撼我的心灵的,袁崇焕是其中之一。我想能震动我的心灵,能震撼我的心灵,一定会震撼其他的读者、观众,也会震动他们的心灵。
为什么袁崇焕能震动呢?袁崇焕心中有意股“气”,不是气功的气,用孟子的话讲是“浩然正气”,有一种精神,就是爱国精神。我们国家缺钱,要引进外资,缺能源,要从海外进口石油,还有其它的,缺水,但是更重要还缺一样东西,就是缺精神,缺袁崇焕这种浩然正气和爱情的精神。我想咱们13亿人,都身上有一股浩然正气,有一股爱情的精神,我们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可以说是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毫无问题。
(阎崇年聊天实录:清朝对历史的影响主要有三点 )
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上人物传的数以万计,数以十万计,今天还留在大家心目当中的,还能震动大家灵魂的,而且永远震动大家灵魂的,为数不多,袁崇焕是其中的一个。梁启超写了《新史学》,他在《新史学》里头说,历史是爱国心之源泉。我之所以要讲袁崇焕,就是要唤起我们中华民族所有人的爱国心,就是要弘扬袁崇焕的浩然正气,要发扬袁崇焕的爱国精神。什么叫浩然正气?浩然正气,就是刚直盛大,合乎道义,充满天地,超越时空之气。今天是浩然正气,几百年之后,还是浩然正气。超越时空,我们中国人接受,在美国生活的华人也可以接受。袁崇焕的这个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在他身上体现了大仁、大智、大勇、大廉,这个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用鲁迅的话来说,叫做“中国的脊梁”。袁崇焕被崇祯皇帝杀了,从哲理上来说,死是一个大关节,也是一种大境界,袁崇焕死,虽死犹生,因为他精神超越时空,永存,尽管袁崇焕有他的历史的、民族的、性格的、时代的局限性,袁崇焕的军事指挥和处理事情也有失当之处,但是瑕不掩瑜。袁崇焕的死,我借用杨继盛的一句话,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袁崇焕虽然死了,肉体还了太虚了,但是他的丹心照万古。
(百家讲坛 明亡清兴六十年 袁崇焕冤死之谜)
⒎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仁者受到小人的攻讦,智者受到庸人的嫉妒,勇者受到敌人的仇恨,廉者受到贪人的不满,而袁崇焕以仁、智、勇、廉的高尚品格,虽为当世所不容,却为后世之楷模。
(百家讲坛 明亡清兴六十年 崇焕之死)
⒏这个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是否出于政治目的?乾隆皇帝是政治家,职业政治家,当然他考虑问题要从政治角度出发,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出于政治目的。这个时候清朝政权已经巩固了,需要他的大臣什么?一个字“忠”!他给袁崇焕平反的时候说他忠于明朝。所以,乾隆皇帝是拿袁崇焕来教育他的大臣要忠于清朝。
至于后来袁崇焕为什么影响没那么大?却没有岳飞影响那么大?这主要是历史原因。大家知道,明朝朱元璋起兵,推翻的是蒙古人。他叫“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所以明朝极力宣传岳飞、岳庙。就是为了是“反蒙”的需要。特别是明朝中后期,蒙古的势力经常进入长城骚扰,公元1449年蒙古的军队打到了长城底下,还有一次蒙古的军队到了通州。所以明朝从永乐开始到崇祯,北方一直存在着这个问题。所以他特别表彰岳飞,激发大家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
袁崇焕不一样,明朝灭亡了之后,袁崇焕死了之后,接着就是清朝,清朝不能大张旗鼓地表彰袁崇焕。清太祖努尔哈赤败在袁崇焕的手下,清太宗皇太极败在了袁崇焕手下,乾隆皇帝能给袁崇焕平反,已经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宽大的胸怀,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不能要求清朝给袁崇焕修庙。袁崇焕修庙、祭奠基本都是民间的。这是一个特殊的原因。到了民国的时候,民国初年表彰袁崇焕,孙中山的口号,又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但是民国不久就是北伐之战,所以在民国时期,袁崇焕也没有很好的宣传。那新中国成立要好好地宣传了。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个问题,76年前,有个口号叫做:帝王将相,都在批判之列。袁崇焕是将,所以76年前,对袁崇焕没有很好的宣传和研究。是76年改革开放之后,袁崇焕的宣传研究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里头是很有意思的,朱元璋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他又被鞑虏、被满州推翻了。孙中山又驱逐鞑虏,振兴中华,推翻清朝,把爱新觉罗的统治给推翻了。所以民族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很敏感的问题,至于袁崇焕是不是可以提民族英雄,跟岳飞一样是不是能提民族英雄,有争议。有人觉得可以,有人觉得不可以,让他们争议去吧。我个人认为,岳飞是民族英雄,我也觉得,袁崇焕是民族英雄。
(百家讲坛 明亡清兴六十年 山海关大战)
⒐历史是很有意思的,大顺灭了大明,大清又灭了大顺,最后政权落到了清朝的手里。有人说,这事情是必然的呀,还是偶然的呀,我说是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也有偶然。所谓必然,就是明朝气数已尽,这是历史必然但是也有偶然,吴三桂降了李自成,山海关这一战怎么个打法,是另外一种情况,吴三桂和多尔衮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李自成,战争又是一种结果。所以历史发展啊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它就是在偶然必然之间来进行发展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山海关大战的确是决定当时中国历史发展命运的一场决战,一场大战,也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影响中华民族各个民族关系的一场大战。
10。我觉得对历史首先是要敬,因为历史不是一两个人,是几千年人类经验的总结。所以要敬。为什么要畏呢?人类历史有很多的挫折,有很多的教训,甚至是血的教训。对于这些教训,不能掉以轻心,要有一个畏的态度。把这些教训吸取了,我们今天尽量避免那些教训,使我们国家更兴旺,民族更复兴。
敬畏历史
阎崇年认为,人类对待历史的态度,应该是“敬畏历史”。他还给自己的书屋取名为“四合”,他解释说,天合、地合、人合、己合,是谓“四合”。“我主要是研究清史。因为明清不分家,所以我就看了很多明清的人物传。我感悟那么多的历史人物,成败悲喜,最后总结成两个字就是‘四合’。一个人要做成事情,必须四合。一个人做不成事,失败了,形成悲剧,往往是因为四不合。你天合、地合、人合都很好,事业正旺的时候,却死了,就是‘己不合’。”
百家讲坛
2003年,央视10套的科教类栏目“百家讲坛”收视率一直在科教频道的末位徘徊,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危机。
2004年5月,阎崇年入主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在其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阎老先生疏淤理脉,用通俗生动而不失权威的语言,步步设疑、引人入胜的讲述方式,使清朝十二帝的形象真实而丰满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受到观众热烈追捧,“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路飙升,创下了央视10套收视率历史之最。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推出的《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2008)》显示,“百家讲坛”在十大央视栏目中居于首位。阎崇年“正说”历史渐成一种现象。
很多观众对“百家讲坛”的关注始于阎崇年。在“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口号中,阎老先生和他的《清十二帝疑案》被公认为“第一坛好酒”。
阎崇年先生在2012年2月24日,再次开始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大故宫》,这是阎崇年自2004年以来第四次登上“百家讲坛”。阎崇年此次讲《大故宫》,将从2012年“龙头”到“龙尾”一直担纲主讲人,这也是该栏目开播以来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阎崇年如是说,“我每讲一集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大故宫》(共3部)为阎崇年潜心三十年之作,同名电视节目于2012年2月24日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为该节目重点打造的年度节目,播出时间将跨越全年。本书首次打开故宫外延,将沈阳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山五园、避暑山庄等纳入故宫姻系,透彻解析绵延千百年的帝王族系、社会人文、文化渊源,以及建筑、文物、民风等,实为生动可读、耐人寻味的“故宫百科”。
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和《康熙大帝》、《大故宫》。
在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栏目主讲《清宫疑案正解》。
在安徽桐城的“文都讲谈”揭牌仪式上,进行了主题为《读书与人生》的首讲。
一炮而红
阎崇年是新版“百家讲坛”一炮而红的第一人。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 清十二帝疑案》。讲述大清王朝296年的兴衰荣辱,使清代的12位皇帝个个鲜活起来,并成为让新版“百家讲坛”一炮而红的第一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首次播录
阎崇年的首次录播,是在人民大学的一个多功能厅。大概来了七百多名观众,连走道都站满了人。他回忆道:“当时,我倒没有太紧张。往台上一站,就把所有事情都忘了,脑子里都是努尔哈赤。我滔滔不绝,讲了很长时间。后来,我问编导,现在讲了多长时间了?她说,已经整整60分钟了。我说打住吧,你们需要45分钟,我已经超出了。”
节目播出以后,阎崇年接到儿子从美国打来的电话。原来,阎崇年在讲座现场太过专注于主题,根本顾不上其他的,也没有喝水,结果两个嘴角就有白沫子。“我儿子看了节目以后,就说,你怎么也不擦一擦啊?我说,当时实在顾不上了。后来,我就说编导,你们怎么也没看见?他们倒好,居然说,当时都看出神了,也就忘了。”
虽然闹了个“口吐白沫”的尴尬事儿,但阎崇年还是给自己的首次录播打了个60分及格。“每讲一讲我都费心地看材料、思考,精心地设计,每字每句都得琢磨,因为电视媒体是要面对广大观众的,和我们私底下三五个人聊天不一样。特别是这个会记录在案,网上有,光盘也有。那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还是有很多负担的。
吃人嘴短
走上“百家讲坛”,对阎崇年来说,是一个完全偶然的机会。2004年,“百家讲坛”正准备开一个题目,叫做《清十二帝》。按计划,准备请12个学者分别来讲12个皇帝。当时,编导打电话给阎崇年,请他来讲第一讲,关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因为早在1983年,他就曾写过一本《努尔哈赤传》。但阎崇年自己却有些犹豫:“我不行啊,这哪讲得好啊?”回想当时的情景,他坦承并非有意推托,而是真的心里没底。“我从没有当着电视观众滔滔不绝地讲过一个小时,平常采访个三五分钟,七八分钟倒是有。所以,我最后只得对编导说,‘好吧,试试看。行就行,不行的话,你们给毙掉就算了。’然后,我就去了。”
没想到,第一次录播的现场效果非常好。录完以后,“百家讲坛”的编导就提出要请阎崇年吃饭。“吃人的嘴短。吃饭的过程中,人家提出要求,你就不好意思拒绝了。”
“上了贼船就下不来了”
当时,阎崇年虽然不肯大包大揽,一个人讲完《清朝十二帝》,却答应把自己还算有点研究的皇太极讲完。讲完皇太极,他又被要求加一集,讲顺治。“我说顺治不行,不要说全国,就咱们北京,研究顺治的专家就很多,还都有专门的著作。但他们一个劲地说,顺治有意思,什么出家做和尚的事,太后下嫁的事,还有董鄂妃的事啊,在他们的一再要求下,我就又冒昧地加了一讲。”讲完顺治后,电视收视率开始节节高升,阎崇年也觉得自己更有信心了,于是就硬着头皮讲完了康熙。“康熙讲完以后,收视率又上去了。这就叫‘上了贼船下不来了’。说康熙完了,你得讲他儿子雍正啊。雍正讲完了,得讲康熙的孙子乾隆啊。就这样,子子孙孙延续下去,一直讲到了宣统。”此后,又讲清朝历史的几个重大问题,比如八旗制度问题、皇位继承问题等等,又给观众答疑,事情一做就一年了。“我人就很瘦了,同事说你怎么回事?是不是闹大病了?怎么瘦成这样?其实还是累的。于是,就讲了38讲,暂时告一段落。”
回报民众
从2004年3月走上“百家讲坛”,阎崇年已经渐渐成为一个公众人物。有人评价其大器晚成,到了70岁才盛名在外。但阎崇年却认为,成功是一个过程,没有终点。
“其实我到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之前,同行都知道我。世界上搞清史和满学研究的,也都知道我。但是走向广大的观众,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我却还是第一次。”阎崇年指出,一个专家学者,首先必须要同行认可才行,其次,才要广大群众的认可。“一个人得到两个认可是很难的。纯学者的话,有同行认可就可以了。能够走向广大群众,再得到他们的认可,当然就更好了。”
在求学路上屡获助学金帮助的阎崇年,更是把回报民众作为学者的职责之一。“一个学者有多种责任,第一种责任叫做学术责任。主要是与同行交流,推动学术交流。但学者还应有别的责任,就是把所学的知识,来自人民的,还要回归人民。我学习和研究清史有50年了,我想把我学的东西尽可能地回报给社会,回报给民众。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学者应该有的责任。”
正说风尚
2004年,阎崇年初登CCTV-10频道“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系列,共37讲。阎崇年自此成为“百家讲坛”走出低谷的转折点,并开创了正说历史的风尚。当时,阎崇年出版过一本《努尔哈赤传》,因此被认为是讲《清十二帝疑案》第一讲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最佳人选。栏目制片人聂丛丛拿着聘书到阎崇年家,阎崇年很是犹豫,只答应试一试。结果试讲效果非常好。录完以后,聂丛丛和编导请阎崇年吃饭,并提出请他负责讲完全部《清十二帝疑案》。阎崇年不敢答应,只同意再讲一集皇太极。讲完皇太极后,《清十二帝疑案》的收视率开始节节高升,“百家讲坛”的综合排名保持在科教频道的第二位。阎崇年也慢慢有了信心,于是又讲了康熙、雍正、乾隆,就这样延续下去,一直讲到了宣统。《清十二帝疑案》讲完了,阎崇年又开始讲《清十二帝疑案总说》、《清十二帝疑案答疑》,创下了当时科教频道的最高收视率0.57。
聂丛丛认为,阎崇年的走红不是偶然的。“阎崇年的认真让我吃惊,为一期节目他能写上12页稿子,内容上万字。他能把学问当评书讲,而且每期节目录完,他都要看一遍,对自己表达不够准确的地方,甚至编辑过程中的错别字都一一挑出来。在来过“百家讲坛”的几百位演讲者里,像他这么认真的学者还没有过。”《百家讲坛》制片人聂丛丛又说,“为栏目做出奠基性、里程碑意义上的贡献的主讲人,是阎崇年。从他开始,“百家讲坛”摸索出一条由一位主讲人用通俗活泼的方式按照电视的规律讲述历史文化专题的路径,后来的主讲人就是沿着这个路径前行的。”
阎崇年在讲稿基础上出版了《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热销数十万册,好评如潮。
阎崇年曾说:这本书的读者面比较宽,上到院士,下至8岁的小学生都可以读。具体说来,这本书在四个方面有所尝试,即“正说”、“细说”、“通说”、“新说”。
“正说”——与“戏说”历史不同,这本书强调“正说”。“正说”是按照历史原貌,向广大受众公正地、真实地讲述历史。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清朝历史和清朝皇帝情有独钟,并且逐渐“戏说”成风。这既引发了人们对清史的关注,又对它的真实性疑惑不解。人们普遍期待“正说”清史,这本书卖得好正是“久旱逢甘雨”的结果。其实,人们对“正说”与“戏说”都需要,既不能要求史家去“戏说”,也不必苛求影视家去“正说”。对受众来说,看“戏说”时应该知道这是“戏”,看的是热闹,不可当真;看“正说”时,应该知道这是“史”,了解的是“真实”,不能只图热闹。老百姓的文化素养提高了,就能辨别。
“细说”——历史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过去的历史书比较粗,教科书和史学著作通常是概括地梳理历史发展脉络,阐述重大历史事件,评述重要历史人物。比如光绪皇帝的死,就一个“崩”字。但这些小事件往往是观众、读者关注的重点、热点和疑点。阎崇年就把有关光绪帝死因的五种说法详细列出,从以前的档案、文献、口碑、论著的观点与资料出发,分析综合,加以解说。既有鲜明的观点、丰富的史料,又有细致的讲说、深入的分析,并讲述自己的见解。这样,历史就变得有血有肉,读起来就有味儿了。
“通说”——阎崇年认为,对一个朝代的兴盛衰亡,横着看不出来,只有纵着看才可以。清朝全史、清朝列帝其贯通的内在联系,其兴衰、成败、治乱、福祸之镜鉴,需要系统地进行解说。比如,清朝十二帝各有其历史贡献,也各有其政弊。那么,清朝的兴、盛、衰、亡,有些什么经验与教训呢?清太祖努尔哈赤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也埋下了“光宣衰世”的基因。显然八旗制度是其“种子”与“基因”的一个枢轴。八旗制度是清朝根本性的社会制度。八旗盛则清兴,八旗衰则清亡。
“新说”——对清朝的好多事件,阎崇年做了“新说”。比如鸦片战争,以前中学教科书突出“落后就要挨打”,阎崇年讲“落后可能挨打”,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责任主要由道光帝承担。当时英军入侵,后方在大西洋那边,如果号召“勤王”,道光皇帝是有可能打败敌军的。弱胜强,少胜多的例子,历史上是很多的。道光皇帝的祖先,当年进行的萨尔浒之战、松锦之战,八旗军都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
讲坛传奇
2006年9月,阎崇年再登“百家讲坛”,主讲《明亡清兴六十年》系列,共46讲,并出版同名图书。
2008年3月,阎崇年三登“百家讲坛”,主讲《康熙大帝》系列,共23讲,并出版同名著作。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当阎崇年研究清史时,就是从研究康熙入手的。1964年,他写出论文《评康熙帝》,但过了多年才获发表。尔后,他研究重点转到清入关前,但对康熙朝历史的关注从未懈怠。“四十多年来我一直没有放弃对康熙朝历史的学习与关注,时时事事处处,始终萦绕于心。”也因此,在百家讲坛完成《康熙大帝》系列讲座,当他对康熙朝历史做一次系统的梳理后,他认为这也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在《康熙大帝》一书中,阎崇年从国际、平民、电视、公正和人文等五大视角,对康熙的成长经历、丰功伟绩、日常生活、遗憾缺失等一一进行阐述,视野开阔,情节跌宕,分析精当,给读者呈现出一位性格鲜明、大智大勇、文韬武略的千年一帝的丰满形象。
阎崇年说,希望这本书成为励志读物,他认为,励志的对象可以说是遍及各种读者类型。对于小读者而言,康熙的自强不息值得推崇,他小时候就失去父母,还患过天花,但他克服困难,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宏愿。对于中年读者来说,应该从书中了解康熙如何为了国家进行不屈不挠的奋斗。而作为特定读者群的公务员从中会汲取营养,那就是了解康熙如何治国。而说到康熙个人修养、自身学习时,阎崇年很推崇一句话:“圣人、贤人和凡人、俗人有什么区别,就两个字——志、学。”
故宫热潮
2012年,阎崇年第四次登上“百家讲坛”,主讲《大故宫》系列,共64讲。同时出版《大故宫1》、《大故宫2》、《大故宫3》三部著作,在全国掀起关注、学习和研究故宫的热潮。阎崇年担任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等职务,其历史研究课题多与故宫相关。在多次实地考察北京明清故宫、沈阳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地后,阎崇年首次提出“大故宫”概念,旋即引发了创作灵感――在大中华文化背景下,从故宫入手,寻求解读历史的突破口。在这一灵感的激发下,阎崇年决定打开故宫外延,首次将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沈阳故宫、南京故宫、
台北故宫博物院等,纳入故宫姻系,并以此为脉络,透彻解析绵延千百年的封建皇家族系、机制构架、社会人文、文化渊源,以及建筑、文物、民风等,做一个“故宫大百科”式的宏大项目。
阎崇年说,他以往的讲坛类节目,主要沿历史人物的生命轨迹,以时间为顺序,逐渐演绎推进;这次主讲《大故宫》,则是以建筑空间为顺序,作为讲述的主线索。每一讲,都先设定一个空间的概念,再让这个空间里的时间、人物、事件、建筑、文物等“落地生根”。
在阎崇年看来,要讲清楚“大故宫”,必须“先看世界,再看中国”。为此,阎崇年广泛联系了国外史学家、汉学家,并与两岸故宫博物院“掌门人”,以及建筑、历史、文物等领域的诸多专家沟通,力求为“大故宫”获得立足于东西方比较文化根基之上的多视角、多元化解读。
阎崇年的“大故宫”构架,主要从五方面概括:
——规模大:“大故宫”概念中的北京故宫,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故宫内有各类殿宇房屋9000余间,外有高10米、周长3428米的紫禁城墙,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这里是明清盛时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版图、四万万人民和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集中展现。
——历史久:北京故宫先后有明清二十四位皇帝和一位慈禧“女皇”在此治居,统治中国近500年。故宫从决策兴建至今已经609年,举世无双。
——珍宝多北京故宫现珍藏文物180万件,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传世珍宝65万件、档案约40万件,还有分藏于国家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南京博物院、颐和园管理处、天坛公园管理处的文物,以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1000万件档案、200万件满文档案等,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是中华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涵盖广:“大故宫”不仅包括紫禁城,还包括与故宫相关的坛庙寺院、皇家园林、行宫陵寝,及沈阳故宫、避暑山庄、木兰围场、明中都和明南京相关历史遗迹等,还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的珍品等,凡原内务府管理的范围,大体都涵盖在“大故宫”之内。
——子午线:故宫的建筑严格地遵循对称规则,沿一条南北走向的子午线,即中轴线,依次排列,对称展开,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建筑形式,都显示出庄严、雄伟、壮丽、中和的气度。故宫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正安和理念的精髓
人生体悟
四合哲学
“四合”是阎崇年的人生哲学观。阎崇年认为,“止于至善”是《大学》指明的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达到“至善”的大境界。具体说来,“止于至善”,就是要科学地调理天、地、人、己的四维关系,达到“四合”,也就是要达到天合、地合、人合、己合。达到四合是个过程,不断趋近“四合”,攀升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天合就是天人关系,是中华文化和人生智慧的一大特点。天,有多种解释:天命、天道、天理、天时等。这里说的天,主要是指天时。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面对的是天时。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就是说要探究天与人的关系。“天时”有大天时、小天时。魏源在《圣武记》中说:“小天时决利钝,大天时决兴亡。”就是说,成小事业者要有小天时,成大事业者必有大天时。天时不停地在变。《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是天体在不停地运行,人要不断地努力。既然人与天经常不合,那么怎样使它“合”呢?重要的是:察知天时,顺应天时,不失天时。一是察知天时。人们常说:“知时务者为俊杰。”俊杰的一个特点是要“知时务”,就是要知天时、识事务。古代杰出人物的察天时,主要感悟天时、顺应天时。二是顺应天时。《老子》说:“动善时。”《孟子·离娄上》也说:“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都是说行动要顺应天时。三是不失天时。《晋书·宣帝纪》说:“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也。”人与天的关系是:既不违时,也不失时。
地合主要指环境与自身的平衡关系。“地合”的含义比“地利”更宽泛,它的含义主要有四:一是知地利,二是用地利,三是借地利,四是节地利。就是说人同地,既矛盾又谐和,矛盾中求谐和,谐和中求发展,力求自身与环境的平衡。
人合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睦、求同、融合,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矛盾、冲突。做事、做人,为官、为政,“人合”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做大事业者,必有大“人合”。可以说有多大的“人合”,就有多宽的胸怀,有多高的境界,成多大的事业。所谓“人合”,碰到的难题是:如何对待小人和敌人。遇到友人和贵人,要恭敬;遇到小人和敌人,要感谢。
己合主要是生理平衡、心理平衡、伦理平衡。其一,生理平衡。人的生理,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所以会生病。人们往往被疾病和痛苦所折磨。生病有外因,更重要的是内因。要维持生理平衡,要促使身体健康。严格地说,有多健康的身体,就能做多大的事业。要善于调整身体内在因素,尽可能保持一个平衡、健康的身体。其二,心理平衡。人的心理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所以有苦闷、烦恼、焦虑和烦躁。要使心理平衡,重要的是心态,要有黄金心态。所谓黄金心态,就是碰到困难要阳光、喜悦,遇到委屈要坦荡、豁达,遭遇坎坷要淡泊、宁静,面临胜利要谦虚、谨慎。具体来说,应注意事大气静、顺谦逆奋。其三,伦理平衡。伦理平衡,重在修身。《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既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根本,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所以,“八目”的核心是修身,而修身的要义是克己从善,其指就是“止于至善”,也就是达到“四合”。修身所追求的目标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像范仲淹《岳阳楼记》所追求的修身意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力求达到张横渠(张载)所言的最高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八十人生
阎崇年自1955年从北京市第六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著名回族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老师主张历史不要光是在书斋里研究,要把历史还给群众,要用历史知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主张既要对历史进行学术研究,又要注重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
阎崇年对历史的研究十分痴迷,为此还曾遭受过磨难。他曾在一所学校工作,有人说他走“白专”道路,是“右倾”,于是在1963年到1965年期间,他被下放到地处居庸关的北京南口农场,进行思想改造。逆境中阎崇年仍然不忘偷看历史书籍。一次他被找去谈话。领导问:“你为什么到农场?”他说:“改造思想。”“改造思想你为什么看线装书(历史书)?”他说:“我学清史啊。”这位领导较为开明,没再批评他,只是让他注意群众影响,并安排他值夜班的工作,使他能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回想那段往事,阎崇年幽默地说:“改造成红专就好了,可一直没改造好,才写出《努尔哈赤传》、《正说清朝十二帝》、《袁崇焕传》等几十部著作来。”
书看得越多,阎崇年处事就越加地沉稳。“文革”期间,他既不参加“保皇派”、也不参加“造反派”,称自己是“逍遥派”。“文革”10年他没挨过斗,也没被抄过家,比较幸运,正好抓紧时间看书。他说:“若加上下放3年,读书就读了10多年。所以‘文革’这10年,从某种意义说我是‘得益者’。”
阎崇年说:“我受了商人之家的影响,跟纯农民来讲,品格中多了一些机变。跟纯城市人比呢,多了一些吃苦能力。跟纯市民来比呢,又多了一点勇敢。”比较能吃苦一点,比较勇敢一点,也比较机变一点,这三点对他的治学影响很大。“治学必须要吃苦,要勇敢,因为你学术要突破,不停地创新,不停地突破,创新、突破要有胆量。”
勤奋、刻苦、执著、创新这些固然重要,但他始终认为勇敢是作为学者最为重要的品格,自己能够在学术界有一点成就,或许就是因为比同行多一些勇敢的原因。“一个学者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胆量是不行的。”阎崇年说。
四合书屋
敲开阎崇年老师家的大门,首先留给我们最深印象的就是这无数的书籍。穿过走廊的短暂时间,就仿佛是穿越了数百年的历史。走进书房的门厅,我们看到了刚在节目中所提到的“四合书屋”四个大字,浓缩着阎老师一生的思索与感悟。在这并不大的书房里,除了遍布各个角落的书,我们竟然发现还有不少时尚的东西。阎老师虽然研究历史多年,但对新技术的学习,却始终是与时俱进的。他所有的文稿都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的敲进电脑。原来,在阎老师沉静的外表下,也有着一颗年轻的心。
经典语录
⊙、《大故宫》第二部和第一部有什么不同?第一部重点是前朝,故宫总的格局。第二部则主要讲到后三宫、东西六宫,故事更多,更生动,文化内容更丰富。我讲大故宫系列有三个特点:1、守真;2、扬善;3、褒美。
⊙、道光皇帝犯下政治家性格犹豫的大忌:于治家,贬降妃嫔,任情任意,枕上恩爱,翻脸不认;于治国,严禁弛禁,主战主和,反复无常,阴晴多变——既毁社稷,也损自己。
⊙、读者朋友提问:“历史上雍正到底是什么样人?”应该说,雍正帝还是一位勤政务实的君主。我的《大故宫2》的第二十九讲《养心新政》里讲过:雍正帝有一方寿山石闲章,上面刻着“为君难”三个篆字。既道出其皇位得来之难,也道出坐稳皇位之难,还道出其治国理政之难。
⊙、故宫文物运送时,海军家属闻讯赶来挤满了船。桂永清司令许愿另派船,才都下了船。后军舰一到,官兵眷属就又挤满了舱位。桂司令又劝大家下船。眷属哀求,桂司令也落了泪,准许他们随船。当事人回忆,风声涛声,孩子哭声,似末日来临。
⊙、看过《末代皇帝》的朋友,应该对影片里小皇帝的行动画面有印象。一般都是皇帝走到哪里,太监就跟到哪里,这是有规定的。皇帝在宫里是没有什么人身自由的。不过历史上有些皇帝,想方设法、乔装打扮,暗地里出宫。明朝正德帝朱厚照,就不安分,喜欢私自离宫,少则几个月,长达一年之久。
⊙、历史是镜子,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我觉得挫折、坎坷都不怕,就是怎么笑待这些坎坷和困难。
四求原则
阎崇年的观众群中,年龄最小的是小学一年级的6岁小孩,最大的则是90多岁的老人。他们所分布的地区,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岛,而且职业也不同———出租车司机、工人、外企白领,甚至科学院院士都有。面对这么宽泛的观众群体,如何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是阎崇年长久以来所思考的。为此,他给自己定下了讲课的“四求原则”。
第一是求知:阎崇年认为,从6岁的小孩到90岁的老人,看电视都是想获取一些知识,所以,要尽量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
第二是求真:“这20年间,清宫戏铺天盖地,家喻户晓,人人都在看,观众难免有些疑惑,哪些是真的,哪些是戏说,都希望专家能分辨一下。所以,我力求正说。比如康熙微服私访,我就要说,历史上没有这个事儿。”
第三是求励:阎崇年指出,有很多收看《百家讲坛》的中青年,都在寻求事业的蓬勃发展。找一点历史的智慧,能够对事业成长有所帮助,“所以,尽量揭示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能对大家励志有所启发。
第四是求鉴:阎崇年的观众当中,还有很多是公务员和官兵,“我要多讲讲前朝安邦治国的策略,希望能对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益。”
阎崇年说,这“四求原则”其实也是他在讲课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我讲课时候有一个特点——眼睛喜欢看着大家。哪个地方大家有兴趣了,有点微笑,哪些地方可能不太感兴趣,闭会儿眼,我都看在眼里,就能随时根据大家的表情调整我的内容。”
阎老动态
1、2012年9月26日中国紫禁城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八届学术研讨会在武当山特区开幕,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著名学者阎崇年出席。
2、2012年10月14日上午,蓬莱市召开第二届戚继光研究会换届大会,阎崇年当选蓬莱市戚继光研究会名誉会长。
3、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2012年11月16日—18日在武夷山隆重举行。本届茶博会上将邀请到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百家讲坛”讲师阎崇年和台湾知名学者邱毅在2012年国际禅茶文化节上说茶论道。
4、2012年11月24日下午2点,著名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特邀主讲嘉宾、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阎崇年将做客宁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为读者举行题为《读史与修心》的讲座。
5、11月29日(星期四)上午9时 讲座内容:《国子监的学生与大师》 主讲嘉宾: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讲座地点:哈尔滨友谊宫剧场(道里区友谊路263号)
6、阎崇年老师《大故宫3》,蓄势待发!50年沉淀,2年执笔心血,就在这个冬天,足本66讲三弹齐发。故宫首发式,《大故宫》第三部12月10日上市 。
7、12月15日《大故宫3 》将在故宫建福宫首发,故宫学研讨暨《大故宫》文化成果座谈会同时在京召开。清史专家阎崇年推出《大故宫3》,至此全三册《大故宫》书系结集面世。
8、“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将来厦门。16日下午3点在外图书城一楼签售新作 《大故宫》,12月17日晚7:30在市图书馆·共享楼国际会议报告厅开讲座。
9、【阎崇年《大故宫3》北京签售】时间:12月23日(周日)下午2点。地点:北京图书大厦一层(西单)。欢迎新老读者一同聚聚,与阎老交流。记得在《大故宫》前两次的北京签售会上,很多朋友的热情令人感动。正是读者对阎老师的支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才有了《大故宫》书系的完美收官雍正皇帝第九代孙,著名书法家爱新觉罗·启骧受到阎崇年老师邀请讲亲临《大故宫3》签售现场,为前100名读者签字留念。启骧老师书法技艺精湛,极具收藏价值。
10、阎崇年《大故宫3》电视片已于2013年1月3日播出。
11、2014年2月,阎崇年的新作《努尔哈赤全传》(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