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联华 - 简介
梅联华,1958年生,江西南昌人,西汉南昌县尉梅福第63世后裔。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江西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陈列宣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南昌市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南昌市人大科教文卫委委员,1997年10月至今任南昌市民俗博物馆书记兼馆长。梅联华 - 荣誉及职务
现主要社会兼职及荣誉有: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南昌市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南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南昌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南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1999年被评为江西省文博界先进个人,2000年被授予“南昌市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被评为南昌市宣传文教系统“四个一批”拔尖人才,2008年12月获南昌市“521”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2009年3月批准享受南昌市人民政府特殊津贴。
梅联华 - 学术经历
1997年,当梅联华走进位于南昌市子固路上的南昌市民俗博物馆,成为该馆第三任掌门人时,作为西汉时期豫章郡南昌县尉梅福的63世后裔,感到这不仅是家族与南昌城的不解之缘,且还是时代的召唤。
民俗是文化的根。一切时尚、高雅与现代文明是毛,而传统的民俗文化是皮,皮之不存,而毛将附焉?梅联华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这样理解的。为使自己从民俗文化的“门外汉”,成为民俗方面的行家里手,梅联华硬是靠一股子钻劲与韧劲,从阅读有关民俗书籍和剪贴报纸开始入手,从中汲取民俗文化的养料,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年来,梅联华通过刻苦学习与实践,在《中国文物报》、《南方文物》、《江西日报》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并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和市级评比中获奖或入选国家、省和市级有关学术文选中。在2003年底编著出版丛书第一部《追风问俗》,全书23万字,插图400余幅,全面反映介绍南昌的古城风貌、传统民俗、人文景观,被誉为“研究南昌历史、民俗、人文的一部力作后,2005年又主编出版了反映南昌风俗礼仪、人文的《绳金塔下话南昌》文化系列丛书。2006年编著《中国民俗知识丛书·江西卷》《赣傩》、《南昌民俗》(待出版)。南昌大学、南昌高专等大学特聘请了他开课讲学。
为办好博物馆,弘扬民俗文化,梅联华面对博物馆馆址窄小、藏品稀少和经费紧缺的境况,他带领全馆职工勇于创新,以弘扬民族文化、进行乡土教育为宗旨,扎实投入民俗实践,创造性地开展:一是充实馆藏,更新陈列,推出百姓喜闻乐见的多种展览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仅2001年由他创意策划与南昌晚报合作在全市开展向市民征集民俗文物大型活动,半个月之内,接受市民捐赠各种民俗实物(文物)200余件。二是巧打宣传牌,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扩大民俗文化事业。与南昌电视台共同拍摄制作了“南昌七门九洲十八坡”等专题,使民俗馆“电视有影,报纸有字,电台有声”;三是与旅游、园林、教育、公安等部门广泛合作,开展素质教育,发展文博旅游。博物馆现已成为10多家单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是大力开展各式各样的民俗文化活动。梅联华担纲、策划了2003首届中国(南昌)婚庆习俗博览会、“寻找南昌人文名片”等40余项大中型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博物馆的知名度,吸引了国内外来访者。章孝严先生及夫人回大陆访亲时,还颇有兴趣参观了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在省、市举办的各种有关建设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的会议上,有他的身影和心声。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节目、省、市电视台、报刊杂志等媒介“相中”了这位“豫章俗子”,纷至沓来对其进行专访或开辟专栏进行报道。
梅联华 - 见解与言论
离婚宣判当取消
让离婚者大声宣读“离婚声明”有些不近人情。南昌市民俗专家梅联华认为。梅联华说,在人一生感到心理压力最大的15件事中,离婚仅次于配偶死亡列第二位。虽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离婚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有些离婚当事人看来,离婚如同是否定了一段生命,即使面对至亲好友,也不知如何开口——在这个节骨眼上,再让他们当着外人的面大声宣读“离婚声明”,相信谁都会感到别扭、难受,有种羞辱感。这也难怪有些离婚夫妻为此情绪焦躁、心情不好了。
梅联华说,当两个人的婚姻走到尽头时,局外人所能做的,只有祝愿他们能够乐观、积极地走向未来的生活。因此,办离婚要宣读离婚声明的规定应该取消。怎样千方百计缓解因离婚带给当事人的痛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是有关部门应该做的。
生育文化
梅联华介绍,生育文化是人们在生育及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规范制度,即人们在婚姻、家庭、生育、节育等活动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知识能力、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梅馆长认为,南昌生育文化习俗作为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厚,源远流长。
梅联华 - 城市民俗保护
寻根南昌,就必然要贴近南昌民俗,推开一扇扇古朴的大门,抚摸一块块青砖黑瓦,聆听一段段悠悠往事,这些斑驳而古老的点滴,正散发着深入骨髓的亲切和温暖感受。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位于单行道子固路上,虽然胜利路等繁华街道近在咫尺,博物馆内却是一片宁静。自1997年从行政机关调任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的十年来,梅联华在这方静土上潜心伏案,修炼成南昌民俗的行家里手。正因如此,梅联华的所言、所思、所想多与民俗文化、南昌历史息息相关。他不断受到本地媒体的关注,甚至成为备受追捧的“明星”,2004年3月,梅联华将自己积累的民俗知识结合媒体历年来的采访,结集出版了《追风问俗》一书。书中,梅联华在数十次采访中提到有关城区老房子的价值和保护问题。在他眼中:老房子们就像一部部史实厚重、内涵丰富的书本,不仅记录了一段段往日的温馨旧梦,更让人看到一个城市本质的一面。
梅联华认为,上了些年纪从小生活在南昌的人,对南昌的老房子大多有藏在心底的一段温馨记忆。很长一段时间里,正是老房子所在的街巷弄堂孕育、繁衍了那种既世俗又和谐、既真切又生动、既丰满又祥和的市井文化,也正是这种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积淀深厚的民间民俗文化和城市人文精神,并推动着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延续。今天,对住惯了高楼大厦的人们来说,老房子早已不再令人向往。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一座座老房子倒下了,在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进程中,新建筑逐渐取代旧建筑,新的生活方式取代旧的生活方式,这或许是新旧更替的必然,但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老房子的消亡,却是另一种遗憾与隐痛。
“民俗与街巷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梅联华介绍说: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风俗特色,有句老话“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正是这个道理;而所有的民俗都需要有一个固定的载体,那就是街巷。他举例说:过去南昌以手工业为主,街上大多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店铺,像铁匠铺、弹棉花店等,补锅、剃头挑子等小手工业者穿街过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汽车等交通工具出现,建筑高大了,马路变宽了,那些传统行业逐渐从历史长河中隐退了,老街老巷等原来承载旧有民俗的载体逐渐消退。
“我们并不强求立即重建所有毁去的文化遗迹,只是看着那一处处或许连废墟都找不到的历史。是否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心里究竟装了多少重视文化、返观历史的精神?”提起南昌古老民居街巷现状,梅联华深感忧心。
梅联华 - 获奖情况
(1)2005年12月:《对客家居住文化特征的思考》一文获江西省文化系统文化艺术科学论文三等奖。
(2)2005年11月:《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之管见》一文荣获“增强代表意识,发挥代表作用”征文三等奖。
(3)2005年11月:《从南昌文化迈向“文化南昌”的构想》一文获中共南昌市委宣传部“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南昌发展”理论研讨会一等奖。
(4)2006年12月:《论“许真君崇拜”的传承保护》一文获江西省文化系统文化艺术科学论文二等奖。
(5)2007年12月:《从“八一精神”看南昌城市文化形象》一文获江西省文化系统文化艺术科学论文三等奖
梅联华 - 主要作品
论文发表
(1)2004年4月:《论新世纪博物馆展示艺术创新》一文在“谛听陈列艺术脚步声”——新世纪陈列艺术发展趋势”论文集发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2007年11月17日在中国文化报刊登:“提升南昌城市文化形象”。
编写专著
(1)2004年编著《追风问俗》,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2)2005年主编《绳金塔下话南昌》文化系列丛书,由江西21世纪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南昌城的由来”、“南昌风俗礼仪”、“名人辈出南昌城”、“万寿宫的故事”等四部由本人专著)。
(3)2007年专著中国民俗知识丛书江西卷·《江西民俗》,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4)2008年专著《赣傩》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5)2008年专著《南昌民俗》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6)2008年专著《图说南昌民俗》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