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元 - 人物简介
陈景元(公元1024-1094,一说1025),字太初(一说字太初),北宋高道,著名道教学者,妙真派大宗师。自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宋神宗曾赐号“真靖大师”。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飞升。陈景元 - 人物生平
父陈正擢进士第,解朐山令,寓居高邮,以疾终。母贫不能归。有子四人,陈景元为季子。才除服,而长兄、次兄继夭,乃有方外志。庆历二年(1042),拜高邮天庆观道士崇道大师韩知止为师。次年,试经为道士。辞别其师,负笈云游,入天台山阅三洞道经,遇鸿濛先生张无梦,遂得其《老子》《庄子》微旨。后隐逸于江淮间,以琴书自娱。大约在此时期,始精研《老子》,为其作解。久之,为开阔眼界,欲观光京辇,礼部侍郎王琪推荐于翰林承旨王岐,使隶籍东京道流。初居醴泉观,众请开讲《道德经》与《南华经》,于是公卿士夫无不愿与之交识。醴泉观提总特奏请朝廷,令其充本观修撰。遇邳王谒真君祠,召问道教事,服其该通,奏赐紫衣。宋神宗闻其名,诏设普天大醮,命撰青词,复令预修奉同天节斋醮,得旨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大师”。熙宁五年(1072),进所注《道德经》,神宗极为赞赏,谓陈景元所进经,剖玄析微,贯穿百氏,厥旨详备。任命其为右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谒告还高邮葬亲,神宗诏命中使赐白金三十镒为助。及还京,令选举精洁道士同焚修于太一宫。熙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神宗诣宫朝谒,于延祺殿召见,特转额外右街副道录,并度弟子三人,命本宫每岁许度弟子一人,月给斋粮米及缗钱,给庄田以赡众。熙宁八年,以事累稠遝,乞归庐山,不允,有旨令官吏不干预其本宫事,每岁增赐度牒二道。续奉敕旨,以九等斋科讹舛,普天醮位升降无序,令有司置局,选道士三人备检讨,使陈景元考校。据传他曾奏请在京道官补员,乞试《道德》《南华》《灵宝度人》三经十道义,神宗准其奏。此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在元丰三年(1080)十月十六日:“右街道录张居善等乞自今补道职,试《道德经》《灵宝度人经》《南华真经》等义,并宣读斋醮科仪祝读等为兼经,依迁补僧职差官考试。从之。”或许是由他建议,与张居善等人一道奏请。元丰六年,罢本宫事,归隐茅山,刊正三洞经法。后游嵩少,卜炼丹之所。元皊三年(1088),过京师。不久,朝廷复其右街道录职。陈景元虽数任道官,却颇厌身为官事所累。乞归隐庐山时,行李无他物,百担皆经史之书。临别时,王安石问其乞归之意,答曰:“本野人,而今为官,身有吏责,触事遇嫌猜,不若归庐山为佳。”王安石韵其语,书于太一宫壁间:“官身有吏责,触事遇嫌猜。野性岂堪此,庐山归去来。”由于他学问渊博,大臣王安石、王珪皆喜与共游,自吴奎、蒲宗孟、王岐而下硕儒大夫,与之唱酬诗歌者甚众。至垂暮之年,右仆射苏颂曾感喟地对他说:“真靖当以所业授门弟子,不尔,则恐陶、葛之学不传于来世。”陈景元自幼好学,至老不倦,所藏内外书数千卷,皆素所校正。居处以道、儒、医书各为斋馆而藏,四方学者从其游,则随类校雠,于是人人得尽其学。又喜作正楷,祖述王羲之《乐毅论》《黄庭论》,下逮欧阳询《化度寺碑》。其著述甚多,仅《正统道藏》即收载其《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十卷,《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十四卷,《章句余事》一卷,《余事杂录》二卷,《冲虚至德真经释文补遗》二卷,《西升经集注》六卷,《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一卷,《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四卷。近人蒙文通将其有关《老》《庄》的注解加以校勘、整理,撰《陈景元〈老子〉〈庄子〉注校记》。
陈景元对道教学术颇有贡献,时人即称他兼有司马承祯之坐忘、吴筠之文章和杜光庭之扶教。他在《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叙》中自称:“景元……欲诵洞经,讵敢开韫,于是澡雪身心,静务恭洁,广求古本,先自考详,沉默披寻,反复研构,一句一字,未尝越略。”其信仰之虔诚、为学之认真,于此可见一斑。陈景元的道论主重玄宗说,特别强调人的名言的局限性,认为“常道”“不可以言传,不可以智索,但体冥造化,含光藏晖,无为而无不为,默通其极耳”。他又在《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序》中指出,读《老》《庄》经书,“斯乃道家之业务,在长生久视、毁誉两忘,而自信于道”。其修道论主于清静说,以“顺从自然之道”,“忘缘无累”,“归于虚静”为旨要。
陈景元 - 思想著述
陈景元,字太初,玄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人,大约生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庆历二年(1042),师事高邮天庆观崇道大师韩知止,次年试经,遂度为道士。不久抵天台山,阅《三洞经》,又遇高道鸿濛子张无梦,遂师事之,得老、庄心印。后游京师,居住在醴泉观,众人请他讲《道德》、《南华》二经,一时名声大振,公卿士大夫无不欲争识之。宋神宗闻其名,下诏于当地设普天大醮,命陈景元撰青词以进,既奏称善,召对于天章阁,赐号“真靖大师”,随后又命为中太一宫主。神宗熙宁五年(1072),陈景元将《道德》、《南华》二注上进朝廷,神宗批曰:“陈景元所进经,剖玄析微,贯穿百氏,厥旨详备,诚可取也。其在辈流,宜为奖论。”陈氏的老、庄著作,不仅受到了皇帝的称颂,其书得以颁行入藏,而且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他同时或以后的学者纷纷援引其说。例如南宋杨仲庚曾称赞他的老学著作《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云:“盖摭诸家注疏之精华,而参以师传之秘,文义该赡,道物兼明,发挥清静之宗,丕赞圣神之化。熙宁中召对便殿,因进所著,睿眷殊渥,宣附《道藏》,镇诸名山,四海学徒,典刑是赖。仲庚西蜀末褐,访道东南,课习是经,垂髻逮白。义海重玄,望洋窃叹,幸《纂微》之要,若披云雾而睹日月也。”陈景元一生交游广泛,王公大臣、文人学者也与他多有联系:“自大丞相吴奎、左相蒲宗孟、翰林学士王歧公而下,一时宗工巨儒洎贤士大夫以篇什唱酬迭遗者甚多。”由此可见陈氏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他卒于哲宗绍圣元年(1094),其门徒弟子有许修真等四十余人。陈景元继承唐代道教学说的义理之学,以老、庄哲理为本,糅合宋代流行的炼丹思想和实践,建立一套以“自然常道”、“炼形长生”、“无为治国”为主要内容的道教学说,认为虚静悟道,与万物合一,就是“神合常道”,而清净无为,修身治国,即是“能用常道者也”。 时人即称他兼有司马承祯之坐忘、吴筠之文章和杜光庭之扶教。
陈景元不但妙得老庄微旨,而且“博学多闻,藏书数千卷”,“自幼读书,至老不倦”。其著述也很丰富,“有注《道德经》二卷、《老氏藏室纂微》二卷、注《庄子》十卷、《高士传》百卷、《文集》二十卷,《大洞经音义》、《集注灵宝度人经》传于世”。当然,这并不是陈景元的全部著作。《道德经藏室纂微》2卷,见录于《宋史·艺文志》、《遂初堂书目》。《通志·艺文略》著录有《南华章句》7卷、《南华总章》1卷。今《正统道藏》载有《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10卷,《南华真经章句音义》14卷,《南华真经章句余事》1卷,《南华真经余事杂录》2卷,《冲虚至德真经释文补遗》2卷,《西升经集注》6卷,《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1卷,《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4卷。至于《庄子注》,今已散佚,幸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称引其说,得以保存大致面貌。而关于陈景元老庄之学的历史地位,蒙文通先生也有十分精辟的见解:“碧虚之学,源于希夷。昔人仅论濂溪、康节之学源于陈氏,刘牧《河图》、《洛书》之学,亦出希夷,而皆以象数为学,又自附于儒家。今碧虚固道士之谈老、庄者,求抟之学,碧虚倘视三家为更得其真耶?”周敦颐、邵雍、刘牧之学与陈抟道家思想密切相关,固是事实,而陈景元老庄之学与周氏三人比较,更得陈抟真传。这一观点可谓发前人之所未发,具有启示意义。
陈景元 -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为北宋道士陈景元纂。据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 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及书前杨仲庚序,此书成于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 该年神宗召见陈景元于便殿,景元因进所作《藏室纂微》,遂诏令“宣附《道藏》”, 即附于当时的《天宫宝藏》。至南宋宝佑六年(1258),灵应观住持杨仲庚因“世无善本,流行未博,敬就藏帙,详加校正,募化善士,命工刊梓,以传不朽。”据《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及陈景元《藏室纂微开题》等载,此书原为 二卷,《正统道藏》则析为十卷,即《道经》五卷,《德经》五卷,载于洞神部玉诀类。 据文中多“今解曰”云云,盖将陈景元之《道德经注》和《藏室纂微》混为一编。 陈景元在《藏室纂微》中把“道”分为“常道”与“可道”,认为“常道”自然而然,随感应变,不可以言传,不可以智索,但体冥造化,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常道” 无名,凡有名可标,有言可说者便是“可道”;常道是道之体,而可道乃道之用;常道 湛然不动,而可道有变有迁;常道是理之妙,可道是事之微,常道与可道有内外深浅之 别,但二者并非毫无联系,而系体用一源。他指出:“道”的含义是“通”,“万物得之无所不通”。这与唐代道教重玄派说“道”是“虚通不碍”相一致,显然受到重玄派的影响。这个无形无名、无所不通的道,由于其体用的变化使万物得以生成,亦即他所 谓“体用既彰,通生万物”,这是他的宇宙生成论。他解释《老子》“道生一”的“一” 为道之子,为太极,而太极即混元,也就是太和纯一之气。“一”又叫“无为”、“冲 气”或“元气”,为妙物之用。当此浑沦一气,未相离散时,必有神明潜兆于中,这个 神明就是“二”。有神有明,于是有分,所以清、浊、和三气噫然而出,各有所归。因此清气化为天,浊气化为地,和气生为人。三才既具,万物从而资生。这是他描述的宇 宙化生过程。他在解老时,还阐述了治身治国之道的思想。认为治身治国当以厚重为根本,治身 的人心安静则万神和悦,故无嗜欲奔躁之患;治国的人无为则百姓乐康,故无权臣挠乱 之忧。无论治身治国都应顺从自然之道,息爱欲之心,以归虚静之本。因此他在修炼方 式上强调虚静寂寞,独悟,冥览。他指出,治身与治国的方法一致,二者并行不悖,清 静无为,既是理身之道,也是爱民治国之术。有道之君,若能垂拱无为,功业就可成而 不有,万物将自宾,四民无不服。 在陈景元的解老中,传统的神仙长生思想已起了变化。他解释“是谓深根固蒂长生 久视之道”说,积德之君,其治人事天,厚国养民,植根于无为,固蒂于清静,社稷延 远,故谓之长生;临御常照,故谓之久视。这是从政治的长治久安角度去解释,不再是 传统的长生不死思想。他在序中说,九丹八石,玉醴金液,存真守元,思神历藏,行气 炼形,消灾辟恶等,皆老子常所经历救世之术,非至极者也。对传统的神仙术抱看不起的态度,强调此非老子的宗旨。另外,他还常征引《易》《庄子》的思想来解老,体现了他的学术特色。
总之,他认为《老子》一书统论空洞虚无、自然道德、神明太和、天地阴阳、圣人、 侯王士庶、动植之类,广大而无所不包,细微而无所不袭。上之首章,明可道常道为教宗,叙体而合乎妙;上之末章,以无为无不为,陈教之旨,叙用而适乎道,故体用兼 忘,始末相贯。下之首章,明有德无德,为教之应,因时之浇淳而次乎妙;下之末章, 以信言不信言,为教之用,任物之华实而施乎道。此经以重玄为宗,自然为体,道德为用,其要在乎治身治国。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在宋代便产生了一定影响。李庭《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疏抄 序》称其所解“中间贯穿百氏,剖析玄微。引证详明,本末毕备,尤为近世所贵。”宋人薛致玄说,自陈景元后,“道家之学翕然一变”。①近人蒙文通认为:宋代解老之家 颇重陈景元,于征引之多可以概见,此风会之一变。陈景元之学渊源于陈抟,后人每叹 陈抟之学仅于象数图书,读陈景元老子注,而后知二程所论者,景元书中已有之,足见 二程之学于景元渊源之相关。②这表明陈景元的解老对宋代理学有一定影响。
宋彭耜纂集的《道德真经集注》集引《藏室纂微》较多,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 亦有所引。今人引用参考此书的有:朱谦之《老子校释》、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 (作为引用版本)、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张松如《老子说解》。可见其为诸家所重视,是道教解老著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部。
陈景元 - 相关词条
陆修静 | 顾 欢 | 陶弘景 | 孟景翼 | 孟智周 |
成玄英 | 王玄览 | 潘师正 | 司马承祯 | 李含光 |
吴 筠 | 薛幽牺 | 陈景元 | 李 筌 | 张无梦 |
赵归真 | 杜光庭 | 聂师道 | 彭 晓 | 张伯端 |
陈景元 - 相关链接
1 http://www.confucius2000.com/taoist/lcjydzzyj.htm
2 http://www.hunandj.com/tjld/36/2006227103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