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士英 - 简介
柳士英(1893--1973),汉族,苏州人,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1922年在上海与刘敦桢等组建“华海建筑师事务所”。1923年在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创办建筑科,为我国近代建筑教育之开端。1953年筹建饮誉海内外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柳士英沉静笃厚,不趋名利;作品清新雅朴,融汇中西。
柳士英 - 生平
生于1893年农历10月26日。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以缫丝为生。
童年就读于地方善堂附设小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离母怀到南京,考入公费的江南陆军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先生由南京返回故乡随兄伯英(同盟会会员 烈士)参加苏州光复活动,组织革命新军,担任北伐先遣营营长,领兵参加会攻南京之役。
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兄逃亡日本,改名飞雄,于1914年考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预科一年后升人本科。
1918年“五四”运动前先生以满腔爱国热情积极响应,参加留日学生回国请愿代表团,主办《叙国日报》,参加罢课一年。
1920年先生毕业回国到上海,初在日人所设的“东亚公司”、“罔野建筑师事务所”任技师,1922年脱离“罔野建筑师事务所”,与留日同学、挚友刘敦桢、王克生、朱士圭诸先生创办“华海建机事务所”(一说“华海公司建筑部),为我国建筑师早期在沪创办的设计事务所之一。先生任设计部主任。第一个设计工程为我国早期的现代工业杭州武林造纸厂,(会杭州华丰造纸厂)厂房及全部建筑设计(1922年),其后设计工程布及上海、苏州、南京、芜湖等地。
在开办设计事务所的同时,1923年先生又回到故乡参加了著名的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创办建筑科,先生担任科主任、教授,并邀请刘敦桢、朱士圭先生共同办学,开创我国现代建筑教育之先河。
1928年苏州建市,先生被委任苏州市市政工程筹备处总工程师,并首任苏州市工务局长,在职期间,主持苏州城市建设与规划,制定三横三竖六大干道和外围循环线,整理拓宽旧城街道;修复城内三横四纵河道系统。开辟金门、平门;修筑城市中心通往火车站、通往虎丘风景区交通大道,为苏州市现代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1930年苏州撤市后,先生重返上海,重理“华海建筑事务所”设计业务,并受聘执教于上海大夏大学、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任土木科主任教员。在此期间他仍继续半工半教,在教学的同时,还创作了上海中华学艺社、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中华堂、大夏大学校舍新村、上海王伯群往宅等建筑设计作品。1931年出席东亚学术协会会议。
1934年,先生由上海前往内地受聘湖南大学,任湖南大学土木系教授,并先后兼任长沙楚怡工业学校、长沙高等工业学校、长沙公输学校教授,长沙迪新土木建筑公司总建筑师,湖南克强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大学土木系主任,创办建筑学专业。应当时国家建设急需人才,又创办建筑专科和土木专科。
1952年受命筹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任筹委会主委,一年后任中南土木建筑学院院长。
1958年后,先后任湖南工学院院长,湖南大学副校长,高教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等职。
1962年担任导师,为新中国培养建筑学研究生最早的导师之一。曾编有《西洋建筑史》、《五柱规范》、《建筑营造学》、《建筑制图规范》等教材。
在建筑教学中,他始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不断创作提高,先后设计建造了长沙电灯公司、长沙医院、湖南大学校园规划和大礼堂、图书馆、工程馆,主持武汉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理工大学)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其设计作品清新雅朴,融汇中西,具有鲜明个性及其独特风格。
先生早期扎根内地,默默耕耘,勤奋开拓,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在旅湘四十余年中,为中南内地培养大量土木建筑人才,发展内地建设,享有崇高声望。他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开创和发展我国的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事业,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成为我国第一代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于195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曾任民革中央委员和湖南省委员,并历任湖南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1年筹建湖南省土木建筑学会,首任理事长。
1973年7月15日,先生病逝于湖南长沙湖南大学,终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