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评论家安德烈·赫劳斯基这样说道:“如果说今天的瑞士代表了现代建筑思想最重要的中心之一,那么彼得·祖索尔的作品就是其中的主要成就。不仅仅由于其作品形式的漂亮及其表现出的精巧的材料知识,而且更在于他对建筑物流露出的最终空间印象的巧妙控制。”1986年,他为邱尔古罗马考古遗址设计了围栏,这种运用半闭的威尼斯百叶窗原理创造出的魔幻光感引来建筑界的惊异目光。三年以后,他在苏姆威格设计的松·贝勒德格礼拜堂又一次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关注。从1995年开始,他的作品分别在柏林、伦敦、苏黎世等地巡回展览。这些优秀作品使他从候选的25名国际知名建筑师中脱颖而出,荣获了1998年度有世界建筑最高荣誉奖之称的卡尔斯伯格建筑奖(THECARLSBERGARCHITECTURALPRIZE)。今年3月,由于布雷根兹艺术博物馆在建筑设计和思想上的杰出成就,他与安那特·基根(A NNETTEGIGON)、迈克·古耶(MIKEGUYER)和若姆·库尔哈斯(REMKOOLHAAS)一起又成为1999年度艾维米斯·冯·鲁尔欧洲建筑奖(IVMIESVANDERROHEPRIZE)得主。
设计成果
祖索尔的设计作品和著作很多,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十分流行,代表着建筑艺术中力挽传统的潮流。我们先看看他是如何面对传统、如何重建永恒价值的。他曾说过他希望用心去创造新空间,使这些空间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区别于对世界的普通模造。在他那里,日常的往往就是永恒的,所以简朴风格和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特点成为祖索尔的坚定信念。在1998年出版的《审思建筑》一书中,他明确地讲:“一件建筑作品形成的创造性行为超越了所有历史和技术的知识。”比如他设计的瓦尔斯热澡堂,是从超越历史的层面重新焕发出古罗马和土耳其澡堂的沐浴欢乐。又如设计老房子时,他通过双层板来揭示一扇窗的主旨,材料则是用了从斯洛文尼亚运来的石头,这无疑显示了大师非凡的材料运用能力。针对建筑设计界纸上谈兵的不良倾向,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建筑师对真正的建筑没有兴趣而仅仅止于建筑理论或建筑物的某些方面。他那句“我基本上对作为一门职业的纸上建筑毫无兴趣”的名言,道出了立足于与时代对话的建筑新思想。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他说:“我仔细观察这个建筑的世界并在工作中尽力容纳看来正在丧失的有价值领域、修正各式干扰以及再创那些日益匮乏的东西。”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那些日益丧失的东西正是建筑艺术久远的传统。另外,他的《三种观念:瓦尔斯热澡堂、布雷根兹艺术博物馆和柏林恐怖地带》、《彼得·祖索尔作品:建筑物和设计1979—1997》等书也都反映了重建永恒价值的理想。
设计特点
黑格尔曾对中西园林建筑做过这样的美学概括:它们(西方)照比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修剪的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来照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一座露天的大厦.”中国的园林建筑则大异其趣,追求的不是几何式的规整性,而是自由性;不是抽象化了的人工技能之美,而是具象化的自然丰韵之美,黑格尔也指出中国园林艺术建筑“是一种绘画,让自然事物保持自然形状,力图模仿自由的大自然。”有自然之礼,得自然之趣。将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作一比较,似能更看出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之美,西方园林建筑,突出的是人工之美、技术之美,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式图形触目可见,一切景物建构无不体现方中矩、圆中规的精确的数的关系。西方园林正是通过数的关系,把几何学、物理学、建筑工程学的成果加以物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艺术深受道家思想的浸染,以模拟自然山水去取胜。它打破了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可以说是对儒家理性制建筑的一次反动。
“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将空间意识转化成时间过程,营造出一个广阔自由的审美世界。为了创造园林的意境,为了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园林艺术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沈复在《浮生六记》里谈到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他说:“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可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空间本来是小的,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趣味多样化。这样在观赏者的心理上,空间的容量就增大了。借景则是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了有限的空间,达到无限的空间。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借景的最好例子。中国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境界的创造。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而是艺术境界的美。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楼台亭阁,都要服从于创造意境的要求,有助于扩大空间,要有助于游览者的美的感受。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并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些建筑,通过这些门窗,欣赏到外界无限空间中的自然景物。在这里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西方的大教堂也有窗子,那些镶嵌着彩色玻璃的窗子,不是为了使人接触外面的自然界,更多的是为了渲染教堂内部的神秘气氛。
设计影响
乘船在威尼斯S型运河上行驶,必须经过一座有名的木结构大桥,每届双年展都会在这座桥上悬挂一条横幅,以提醒人们关注正举行的51届威尼斯双年展,今年也一样,横幅上写着法国多媒体艺术家PatrickMimran的一句话:艺术不必通过丑陋来显示聪明。北欧:奢侈的空旷,北欧馆(斯堪的纳维亚)是由挪威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建筑家斯维尔·费恩(SverreFehn)所设计,是成熟的建筑方法和朴素的民间建筑手法相融合的杰作。是绿园城堡国家馆群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筑。然而今年的北欧馆非常特别,建筑原来有的两面墙被临时去掉,流向宽广、开放的大空间,在这个大空间中什么也没有,只能听到挪威艺术家MatiasFaldbakken播放的自然的声音。这是北欧馆策展人一个重要的概念,阿莎·那金(AsaNacking)以移动代替增加,试图突破传统的展览模式。建筑,在文化本质上,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人类所创作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展现于大地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它以其特殊的“词汇”,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它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应,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正如罗杰·斯克舍登在其《建筑美学》中所言:“建筑艺术和建筑美学问题实际上是个哲学问题。”中国的宫殿,欧洲的教条,伊斯兰的礼拜寺,印度所得曼茶罗,日本的苦山水,无不充盈着丰富多彩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哲理。中国传统建筑深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和道家的浸染,以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和特殊的建筑语言而迥异于西方。儒家规范,老庄风神铸就了它光彩照人的绚丽丰姿和独具品格的美学神韵,表示了清醒的理性精神和诗意的浪漫情怀。
传承意义
各国建筑界人士对他在力挽传统中体现时代精神的努力给予了较高评价。在1998年9月3日的《建筑师报》上,安德鲁·米德把祖索尔的作品誉之为“唤醒感受的建筑”。那么这种感受是什么呢。评论家认为,对于永恒价值的湮灭,祖索尔有着一种深沉的羞罪感,他的工作就是要让这种永恒的价值在价值虚无化的当代重新彰显。因此,祖索尔的作品能够令人体认和感受到千年经验中遗忘已久的永恒价值。这是一种伟大的复兴,但祖索尔的复兴并非简单化的复古,在他的工作当中隐藏着先锋主义。对有着悠久建筑文明的中国而言,借鉴彼得·祖索尔的建筑经验是十分有益的。新兴的高楼大厦中有多少融入了古老的建筑传统?又有多少貌似古典却揶揄古典的建筑?可以说,祖索尔凸显永恒价值的做法能给我国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思想带来良好的风尚。
影响作品
关于著作:ZUMTHOR的红色册子——教建筑,学建筑
经典作品:ZUMTHOR的教堂和那些名人们 2.外国大师华山论剑
关于评论:
1、ZUMTHOR
2、我们为这个世界工作
3、NICHLOS与FISHBONE谈ZUMTHOR的瑞士馆
4、寻找---发现
5、平凡中静谧的诗彼特·卒姆托的建筑
6、PETERZUMTHOR谈开去
7、卒姆托木材—2000年汉挪威博览会瑞士馆的对木材的极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