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背景
主词条: 云南陆军讲武堂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都十分严重,清朝政府不得不以“新政”为名,实施某些改良,其中之一就是在“整军经武、以救危亡”的口号下,组建新军。清政府决定在全国建立36镇( 师) 新军,地处祖国边疆的云南因国防需要,计划建立新军两镇,但直至辛亥革命前只编成一镇,被命名为陆军第十九镇。第十九镇以及云南全省巡防营(62个营) 官兵约3. 5万人,这在清末各省中,是一个军事力量较强的省区。辛亥革命以后,云南的新军和巡防营的结合和改编,最终演化为由云南地方实力派控制的相对独立的“滇军”。
清政府为了应付边疆的危机,在云南建立新军,开办武备学堂培养军事 人才。1907年9月创办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在规模、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堪称全国一流,对日后云南乃至全国的政治、军事影响甚大。有人认为:“云南讲武堂之声誉昭著,不亚于日本之士官、保定之军官学校。”滇军早期的大部分军官出自讲武堂。
1908年3月,讲武堂又告停办。1909年,当时的云南总督 锡良重办,延聘 李根源、 李烈钧、 方声涛、赵康时、 沈汪度、 唐继尧、张开儒、庾恩旸等一批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担任教官,李根源任讲武堂总办。云南讲武堂的规模较大,开设甲、乙、丙三个班。
辛亥革命前夕,讲武堂甲、乙、丙三班毕业,特别班也提前毕业一百人,分配到新军第十九镇各营担任下级军官或见习军官,成为辛亥云南起义的基本骨干力量。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云南的革命党人积极响应,随即发动云南昆明起义,建立了以蔡锷为都督的革命政权。辛亥革命以后,具有相对独立的,以云南人为主体的,地方财政支撑,并直接受命于地方实力派的这支军队, 被赋以“滇军”的称号。辛亥云南起义, 奠定了滇军的基础,也促成了滇军的形成。
1916年元旦,护国军政府发布讨袁檄文,护国军誓师后即分路出发。
护国军进行的反袁斗争获得全国人民的支持,进军顺利,“滇军”一词也 逐渐形成。1916年5月,作为领导反袁独立各省联合的统一政权机关的“ 护国军军务院”成立,以滇籍唐继尧为首领,决定由滇、桂、粤军共同北伐,滇系声势大振。不久袁世凯北京毙命,但护国军认为北京政府中还有帝制余孽把持,决议北伐军仍然出发,在广西广东一带与地方军阀作战,并进占广东。云南护国第二军改编为驻粤滇军,与从云南出发时相比,滇军人数大有增加,武器质量也有较大改观。但在经费与生活方面,却不能如人意,官兵饱受饥寒交迫之苦。云南都督唐继尧也害怕负担巨额军饷,拒绝驻外滇军返滇。
由此滇军分成两支:一支离开云南长期在外,一支驻守的云南当地,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滇军内部没有明显的派系之分,这是滇军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滇军内部较为统一,不存在明显的派系之分,这就构成了云南社会在民国时期较为稳定的重要原因。
主要人物
旧滇系 | |
蔡锷 | 唐继尧 |
李根源 | 顾品珍 |
谢汝翼 | --- |
新滇系 | |
龙云 | 卢汉 |
姓名 | 出生逝世日期 | 籍贯 | 军衔 | 主要经历 | 毕业学校 |
---|---|---|---|---|---|
蔡锷 | 1882—1916 | 湖南宝庆人 | 军事家 | 护国首义、护法战争 | 上海南洋公学 |
龙云 | 1884—1962 | 云南昭通人 | 国民军上将 | 云南省主席、讲武堂校长、抗日 | 云南陆军讲武堂 |
卢汉 | 1895—1974 | 云南昭通人 | 国民军上将 | 60军军长、台儿庄、云南解放 | 云南陆军讲武堂 |
朱培德 | 1888—1937 | 云南禄丰人 | 国民军一级上将 | 护国护法、北伐战争、护国名将 | 十九镇武备学堂 |
朱德 | 1886-1976 | 四川仪陇县 | 少将旅长、元帅 | 护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 云南陆军讲武堂 |
胡瑛 | 1889—1961 | 云南云县人 | 国民军上将 | 护国军黔军总指挥等 | 云南陆军讲武堂 |
范石生 | 1887—1939 | 云南峨山县 | 陆军上将军衔 | 北伐战争、护国战争 | 云南陆军讲武堂 |
曾泽生 | 1902—1973 | 云南永善县 | 共和国中将军衔 | 抗日战争,获一级解放勋章 | 云南陆军讲武堂 |
金汉鼎 | 1891—1967 | 云南江川人 | 国民党上将 | 重九起义、护国战争、抗日战争 | 云南陆军讲武堂 |
周保中 | 1902—1964 | 云南大理 | 苏联“红旗”勋章 | 八一勋章、独立自由、解放勋章 | —— |
孙渡 | 1895—1967 | 云南陆良县 | 陆军中将 | 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等 | 云南陆军讲武堂 |
唐淮源 | 1886—1941 | 云南江川人 | 陆军上将 | 抗日战争中条山会战殉国 | 云南陆军讲武堂 |
王甲本 | 1901—1944 | 云南富源县 | 中将军长 | 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等22场 | 云南陆军讲武堂 |
寸性奇 | 1895—1941 | 云南腾冲县 | 少将追中将 | 抗日战争中条山会战殉国 | 抗日军中一虎将 |
杨如轩 | 1895 一1979 | 云南宾川县 | 中将师长 | 护国战争、北伐战争 | 云南陆军讲武堂 |
张冲 | 1901—1980 | 云南泸西县 | 抗日名将 |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 —— |
鲁道源 | 1900—1985 | 云南昌宁人 | 国民党陆军中将 | 抗日战争 | 云南陆军讲武堂 |
盛世才 | 1895—1970 | --- | 国民党上将 | 新疆王,国民政府国防部上将参议 | 云南陆军讲武堂 |
历史沿革
重九起义
1911年10月30日,滇军将领 蔡锷、唐继尧在 武昌起义胜利后,决定在昆明举行武装起义,宣布云南独立。起义部队在讲武堂师生作内应的情况下,从北校场发起攻城。蔡锷等部从东南进攻,经过一夜战斗,于次日晨完全占领全城,活捉总督李经羲,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起义成功后即成立云南都督府,蔡锷任都督。
护国战争
1915年12月25日,前云南督军 蔡锷与云南将军 唐继尧等人在昆明 宣布云南独立,旋即建立云南都督府,组织约2万人的讨袁 护国军。因此,护国运动又称“云南起义”。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 帝制,滇军将领 唐继尧、 蔡锷、 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 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1917年7月初,张勋拥清废帝 溥仪复辟,孙中山极为愤怒,即偕 廖仲恺、朱执信、 何香凝、 章太炎等人乘“海琛号”军舰从上海南下,准备在南方组织武力讨伐[1]。但孙中山尚未到达广州,复辟丑剧即告结束,而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大权的段祺瑞却在 宪法研究会的鼓噪下,顽固地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1]。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便将斗争矛头直指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阀[1]。17日,孙中山抵达广州,当晚发表演说,明确提出护法的宗旨是打倒假 共和,建设新共和,并呼吁各界奋起为护法而斗争。 滇军将领蔡锷、唐继尧、李根源等联合西南军阀,率先在全国进行了反对 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泸纳之战
云南宣布独立次日,12月26日,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部在昆明成立。总司令官蔡锷,参谋总长罗佩金、参谋处长殷承瓛 、秘书处长李曰垓、副官处长何鹏翔、军需处长陈之阶, 刘云峰、 赵又新、 顾品珍各为第一、二、三梯团团长,邓泰中、杨蓁、董鸿勋、 何海清、 禄国藩、朱德各为一、二、三、四、五、六支队长。
1916年初,蔡锷率第一军经贵州毕节入川,取纳溪、泸州。
1月5日,袁世凯令 曹锟、张敬尧征滇军,入川进攻护国军,以张敬尧为统领。护国军入川顺利,接连攻占燕子坡、横江、安边。
2月2日,川军 刘存厚师在纳溪倒戈反袁,刘自任护国川军总司令,迎蔡锷军入纳溪。
2月5日,滇、川护国军会攻泸州,2月7日,张敬尧率征滇军杀至,护国军退回纳溪,北洋军穷追不已,护国军攻泸之役变为纳溪保卫战,在北起长江,南抵永宁,纵横百里的广阔战场上展开顽强抵抗,战况异常激烈。
2月28日,护国军总反攻,朱德率部直扑陶家瓦房吴佩孚司令部,打得 张敬尧落马, 吴佩孚手足无措。但由于护国军兵少弹乏,未能逆转危局,3月7日,被迫退往永宁大州驿。
3月17日,护国军再次总反攻,得熊克武、但懋辛等四川义军配合,进攻势如破竹,不数日,克纳溪、江安,围张敬尧于泸州城内。5月22日,四川将军 陈宦宣布独立。同日,蔡锷去电促张敬尧倒戈反袁,不久,亲赴泸州劝说张敬尧。张敬尧将北洋军所余军械、子弹、马匹、粮秣等悉送蔡军,离部离川。
6月13日,护国军进驻泸州。
滇桂边之战
1916年1月,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部在昆明成立,第二军总司令官为 李烈钧,参谋总长为 何国钧, 张开儒、 方声涛分任第一、二梯团团长。第二军的战略目标是东出桂、粤,转道入赣。唐继尧将准备开往湘西的第三军一部也调往桂粤方向,以增加第二军的兵力,保证攻粤计划的完成。袁世凯令广东陆军第一师师长、 龙济光之兄 龙觐光为云南查办使,率粤军抵南宁,准备由百色、西林进攻云南。于是,双方军队在滇桂边境的富州、广南一带展开激虞。
2月底3月初,双方互为攻守,呈僵持状态。
3月15日,广西将军 陆荣廷宣布独立,使护国军士气大振。
3月16日,方声涛部举行反攻,收复龙潭。这时,另一支护国军从贵州兴义进入广西西隆,进而抄袭龙军 黄恩锡部的后路,迫使黄恩锡率部逃遁。坐镇百色的龙觐光被 马济、陆裕光等率领的桂军包围,缴械投降,接受改编。龙军右翼军司令 李文富见状,也率部投降。此后,护国第二军进入广东活动,成为护法军政府的重要支柱。滇桂边之战粉碎了袁世凯迂回袭滇的计划,保障了护国军大后方的安全。
护国战争爆发之后,贵州、广西、浙江等省也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力之下,于1916年3月22日被迫宣布撤消帝制,但仍想当大总统,结果又遭到各方反对。广东、陕西、四川、湖南等省又相继宣布独立。西南护国各省,于5月8日在广东肇庆组织护国军务院,推举唐继尧为军务院抚军长,蔡锷、罗佩金等滇系将领也出任抚军。但由于唐继尧坐镇昆明,军务院实际为桂系 岑春煊、陆荣廷等把持。
6月6日,袁世凯病死,护国战争胜利结束。不久,南北议和,护国军务院也于7月14日宣告撤消。
军阀混战
滇军凭借护国战争,将势力扩展到了四川。袁世凯病死、护国战争结束后,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军阀也正式形成。
护国战争结束后,以 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人希望在西南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梁启超极力与北京政府段祺瑞接洽,为他的学生蔡锷在四川谋取职位。7月6日,北京政府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
蔡锷就任川督不久,病势即日渐恶化,请北京政府准假养病。
8月7日,北京政府批准蔡锷暂离职休养。
8月9日,蔡锷离开成都,到泸州等地休息治病。但是,蔡锷的病日趋严重,不得不于8月底离川东渡日本治疗。蔡锷离川前,保举入川滇军总参谋长罗佩金暂署四川督军,入川黔军总司令戴戡为四川省长兼军务会办。 蔡锷到日本后,仍医治无效,于11月8日在日本逝世,享年仅三十四岁。
蔡锷病逝后,罗佩金出任四川督军。由于罗佩金早已倾向唐继尧,因此唐继尧得以遥控入川的滇军。
当时,入川滇、黔军占据了四川省大片地方和成都、重庆等重要城镇。罗佩金完全抛开蔡锷的“重建四川”的计划,秉承唐继尧的旨意,尽力搜刮四川的财富,掠夺盐税,强令四川人民负担入川滇、黔军的军饷,由此,与四川军民矛盾日深。罗佩金又奉行“强滇弱川”政策,扩充入川滇军,压制川军。1916年冬,罗佩金召开编遣会议,裁减川军,激起川军五师长联名通电控诉。
1917年3月,罗佩金又以武力解散川军第四师,川军将领深感祸将及己,第二师师长刘存厚乘机联络川军各部共谋驱罗。
刘罗之战
1917年4月18日,刘存厚率部围攻驻成都皇城之罗佩金部,刘罗之战爆发。滇军用煤油喷射四周民房,声言“亮城”,防止川军凭借民房伏击。刘存厚亦以大炮、地雷进击,很多炮弹落在民房区。双方巷战达七昼夜,死伤惨重。由于滇军增援部队赵又新部在资阳、内江地区遭到川军第二师的阻击,罗佩金孤立无援,被迫交出督印,于4月24日率部从成都退往简阳、自贡等地。在战争期间,北京政府电令免罗佩金四川督军职,调为将军府超武将军;免刘存厚川军第二师师长职,调为将军府崇武将军,两人停止战争,进京供职。同时任命刘云峰为川军第二师师长,戴戡暂代四川督军。刘罗之战是西南军阀史上的第一次军阀混战。是役,成都民房被毁三千余间,民众死伤八千余人,财产损失无数。
刘罗之战后,紧接着又爆发了川军刘存厚与黔军戴戡的刘戴之战,结果黔军又被赶出成都遭歼灭,戴戡身亡。滇黔联军在与川军作战中连连失利,退入川南,四川脱离了滇系军阀的控制,使唐继尧十分恼怒和失望。 1917年7月,针对张勋复辟,段祺瑞解散国会,孙中山南下广州领导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唐继尧认为有机可乘,决定利用护法,把滇系势力重新深入四川,于是通电响应护法。但是,唐继尧并非站在孙中山的护法旗帜之下,而是另树一帜,宣布“靖国”,把滇黔所部八军编成靖国军,号称“滇黔靖国联军”,唐继尧自任总司令,以 杨蓁为总参谋长,以顾品珍、赵又新、瘐恩旸 、 黄毓成、张开儒、方声涛、 张熙、 叶荃分任八个军总司令,加上黔军 王文华第一师,共七十多营约四万人。
11月14日,唐继尧以川军刘存厚阻碍滇军为名,率滇黔联军誓师出发,发动了 四川靖国战争。
1920年12月,先回滇的叶荃计划袭取昆明。不料唐继尧已得知叶荃部下告密,调集重兵迎击,叶军连遭败绩,几乎全军覆没。后叶军退往玉溪方向,而唐军尾随追击。顾品珍乘唐军兵力分散,远离省城之机,于1921年2月初突然进军昆明。唐继尧措手不及,无力抵抗,于2月7日旧历除夕仓皇逃至蒙自,企图收集部队反攻。
2月8日,顾品珍率部进入昆明。顾品珍一面派民意代表“劝”唐继尧出国游历,一面派兵进逼。唐继尧不得已委任李友勋为第二卫戍区司令,龙云为近卫团长,同驻蒙自地区,作为日后东山再起的力量,然后率少量亲信护卫乘 滇越铁路火车向南出走,流落香港。顾品珍即以滇军总司令名义总揽军民政务。倒唐之战的结果,使顾品珍取代了唐继尧在云南的统治地位。
顾品珍执掌云南军政大权后,起用了一些滇军旧将。如罗佩金,在1917年刘罗之战失败后回滇闲居,顾品珍委任他为迤南巡阅使。但是,顾品珍也与某些将领不和,如叶荃(云南云州人),后来出走广州,在孙中山大本营中,任参军长。又如杨蓁(云南昆明人),原任第三卫戍司令,也与顾意见不合,被逐入粤。对唐继尧旧部亲信,顾品珍更是处处防范并加以打击。
唐继尧到达香港后,积极筹划,准备返回云南夺权,返滇之战随即打响。
1921年秋,唐继尧亲信 李友勋、龙云等部借响应孙中山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名义,进兵广西,攻下柳州。这时,唐继尧即令所有在两广的滇军,迅速脱离北伐大本营,开往柳州,与李友勋、龙云部汇合。
1922年2月,唐继尧将集中在柳州的四千余人编为第一、二、三、四军。李友勋任第一军军长、龙云任第一军的前敌司令,率部返滇攻打顾品珍部。在回滇途中,李友勋被广西自治军击毙,龙云即代理第一军军长,继续向顾品珍部进攻。顾品珍率部在滇东抵抗。3月,顾品珍战死于路南天生关鹅毛寨,余部溃散。第八旅旅长 范石生、第一梯团长 杨希闵部到广东投孙中山。罗佩金则逃亡迤西,5月3日,被土匪普小洪捕杀于苴却。
1922年3月,唐继尧返回昆明,重新控制云南军政大权。唐继尧将所部滇军扩编为“建国军”,自任川、滇、黔、鄂、豫、陕七省“建国联军总司令”。
四镇守使乱云南
滇军从广西退回云南后,云南各界反唐继尧的呼声日高。当时,全国革命的激流汹涌澎湃,国民政府于1925年7月在广州成立。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举行 北伐战争,横扫两湖和浙赣, 北洋军阀的统治已近末日。云南人民对唐继尧穷兵黩武,勾结北洋军阀的行为十分愤恨。此外,自第一次滇桂战争后,唐继尧乘机撤销各军番号,加强亲信近卫部队,宠信亲族,排斥异己,也引起了不省滇军将领强烈的不满。
1927年2月6日,蒙自镇守使 胡若愚、昆明镇守使 龙云、昭通镇守使 张汝骥、大理镇守使 李选廷共同发动了云南二·六政变(也称云南四镇守使倒唐事件)。2月6日,四镇守使发出联名通电,要求唐继尧驱逐肖小唐继虞、陈维庚、 李伯勋、白之瀚、李秉扬、李子由等。同时,胡若愚、张汝骥两军即向昆明进发。唐继尧在各军的军事压力下,被迫同意了这些要求,令唐继虞等人出走,同意改组省政府。
云南二·六四镇守使倒唐事件,名曰“兵谏”,实质政变,唐继尧成了有名无实的“总裁”,他对云南十四年之久的统治亦宣告结束。四镇守使尤其是胡若愚、龙云,都是唐继尧一手提拔的部将,这次倒戈相向,令他气愤交加。两月后,即5月23日,唐继尧病死,享年不过四十四岁。唐继尧死后,旧滇系军阀亦告结束。
二·六政变之后,蒋介石委任龙云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军长,胡若愚为第三十九军军长,张汝骥为独立第八师师长。云南的实际大权操纵在胡若愚、龙云之手。张汝骥倒向胡若愚一边;而李选廷只有一个团的兵力,只求自保,不敢参与相争。唐继尧死后,胡若愚、龙云、张汝骥各怀野心,为争夺云南的统治权,矛盾日益尖锐,不久即发生了六·一四政变,龙云被囚禁。
1927年6月14日夜,胡若愚联合张汝骥,突然派兵袭击龙云在昆明翠湖东路的住宅及第三十八军军部。一颗小型炮弹在龙云住宅的花园爆炸,击毁了门窗。龙云的一只眼睛被玻璃片砸伤,顿时鲜血淋漓,束手就擒,因为害怕他的武功高强,龙云被胡若愚并在铁笼子里。龙云的眼睛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后来成为终生残疾。这就云南六·一四政变。
在六·一四政变生时,龙云部主要将卢汉、朱旭、高荫槐、周文人等趁混乱之机逃到滇西,邀请滇军元老 胡瑛代理第三十领先军军长,指挥部队反击昆明,在祥云、禄丰等地展开激战,击溃胡若愚军,乘胜进逼昆明。7月24日,胡若愚被迫挟持龙云撤离,并将省主席的印信交给 周钟岳,请周转告第三十八军切勿追击,他将保证龙云的人身安全。
7月25日,胡瑛率第三十八军进入昆明,胡若愚退至昆明东郊大板桥时,恐怕第三十八军追击,于是便向龙云表示和解,双方达成了“板桥协议”,商定龙云回昆明主持省政,胡若愚、张汝骥即行北伐,由龙云在后方补充饷械。
8月13日,龙云回到昆明,接任第三十八军军长兼代云南省政府主席,重新改造云南省政府。
龙云重新掌权后,并不遵守“板桥协议”,命卢汉、朱旭等部将胡若愚、张汝骥部包围于曲靖,准备加以消灭。但此时,逃亡大理的唐继虞趁昆明城防空虚,发兵进逼昆明,昆明危 在旦夕。龙云一面指挥部队固守,一面派代表向胡、张疏通,表示不再为难,维护“板桥协议”。说成后,即将朱旭部调回昆明,将唐继虞部击退。
胡若愚、张汝骥被解围后,也不执行“板桥协议”,却与贵州 周西成相勾结,联合黔军向昆明反击。龙云任命胡瑛为第三十八军前敌总指挥,双方在曲靖、宣威一带反复混战,龙云部将周西成之黔军击退,进而将胡、张部赶至川、滇、黔边境。
1928年1月,龙云被蒋介石任命为云南省政府主席,并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从而在云南的地位逐渐巩固。龙云最后消灭了对手,统一了云南,确立了他在云南的统治地位,当上了“云南王”,云南从此也进入新滇系军阀的统治时期。
抗日战争
1937年,“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发表了对日寇“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的方针,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和军队团结起来,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面抗战。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形势下, 8月9日,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 龙云在南京国防会议上,主动请缨抗战, 蒋介石立即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六十军”番号。
龙云回滇后,用28天时间,将手中的地方正规军6个旅及有关的武装迅速组建了一支出征抗战部队--第六十军,交由军长 卢汉(云南 昭阳区炎山人)率领,出滇抗日。六十军下辖3个师,即182师、183师和184师,3个师下辖6个旅12个团,官兵总数有4万余人。
龙云组建陆军第 60军,以卢汉(彝族)为军长, 安恩溥(彝族)、 高荫槐、张冲(彝族)分别为182师、183师、184师师长,出滇抗日。60军共有4万将士,其中彝族将士2.4万人,占总士兵的60%。 卢汉 军长在昆明巫家坝誓师大会上宣誓:“以牺牲的决心,作破釜沉舟的抗战!”1937年10月12日,60军以安恩溥的182师为先头部队,开始向贵州进发。他们走过崇山峻岭,历经40余日的艰苦跋涉,步行到湖南长沙。
日本制造“ 九·一八事变”后,龙云就着手加强滇军的武器装备,滇军中的排、班长大多是受训3年以上老兵来担任,他们都有比较丰富的实战经验;而连以上军官则大多出身于 云南陆军讲武堂,均为资历较深、能力较强的军人,而且打过多年仗,具有一定的作战指挥能力。因此,在抗战前,云南的地方军队已有6个旅,而且武器装备精良,在军容军纪上,也比国军部队胜出一筹,其整体素质为 “国军之冠”。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龙云先后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昆明行营主任、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他在云南积极组织人力物力,支援全国抗战,并编成三万人的第六十军,以卢汉为军长,安恩溥、 高荫槐、张冲为师长,开赴抗日前线。之后,又新编成第五十八军和新三军,与第六十军合组成第三十军团。之后,第三十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和第一方面军。
从1937年开始,先后出兵42万(伤亡在10万人以上),组成第六十军、五十八军、新三军和老三军、九十三军等部队 ,滇军在抗日战争中,参与了 中条山之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等,为国家民族作出重大贡献,60军血战台儿庄,更是家喻户晓。
出身于滇军的第三军中将军长 唐淮源、第三军第十二师(追赠)中将师长 寸性奇、第七十九军(追赠)中将军长 王甲本、第四十八军第一七一师少将副师长 周元等,都是为抗战而牺牲的烈士。
1942年5月,日寇从缅甸入侵滇西, 龙云领导云南军民奋起抗战,于1945年1月收复 滇西。由于滇西抗战及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国民党 蒋介石的嫡系 杜聿明、 宋希濂、 关麟征等部乘势进入云南,打破了由滇系军阀统治的云南这个独立王国。
滇军抗战之功
老滇军 朱培德系第三军,曾参与 中条山会战,军长唐淮源中将自戕,12师师长寸性奇中将战死。新滇军龙云系包括先后组建的60军,58军,新3军。
台儿庄战役,60军转战台儿庄,为台儿庄大捷立下汗马功劳,旅长陈钟书少将战死。
徐州会战,60军担当70万大军的后卫部队,撤往武汉时伤亡过半。其后60军,58军、新3军组成第一集团军 参加 武汉会战,战功卓著。自武汉会战后, 滇军在前线接着参加了三次长沙会战之鄂南九岭之战、大云山之战、湘北影珠山之战、高安上高之战、赣东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赣北作战、奉高反扫荡战、湘鄂赣边区作战、赣江及湘赣公路追击战,尤其是以滇军为主攻军的收复常德之战和长衡会战战功卓著。
1943年11月初,日军第三、十三、三十九、六十八、一一六等师团10余万众,向常德我军发起进攻。常德乃洞庭湖西岸战略重镇,日军由鄂南江陵与洞庭湖北之华容、石首分头进犯,3日陷南县,4日陷公安,5日陷松滋,15日陷石门,16日陷津市,24日猛攻常德。余程万师鏖战半月,全师牺牲殆尽,常德被陷。蒋介石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派兵收复常德。五十八军奉令于11月28日由 欧震副总司令率领,与第四军、二十军援攻常德。五十八军从江西分宜、宜春驻地,于12月2日星夜驰抵常德南之石门地区。3日,第四军到达桃源,二十军到达汉寿。五十八军为主攻军,第四军为左翼军,二十军为预备军,于5日凌晨,向沅江南岸之敌展开猛烈进攻。
敌军陆空配合,凶顽抵抗。血战至10日午夜,我军攻势愈猛,前仆后继,杀声震野,敌军主力开始渡沅江北退,我军以步炮密集火力,乘敌渡江猛烈扫射,敌死伤甚众,沅江水为之变红。友军配合扫荡沅水南岸之敌。五十八军以全部炮兵及友军配合之炮兵,掩护侯镇邦之新十师,萧本元之新十一师,于11日拂晓,由德山市强渡沅江,猛扑常德,与其外围之敌战至11时。我军将士奋勇突入常德市区,与顽抗之守敌展开巷战,白刃相接,反复格斗,至12时,敌终以伤亡惨重而狼狈向北溃逃。侯镇邦师当即占领常德阵地,萧本元师全力追歼北溃之敌。午后,常德完全收复。五十八军收复常德,功劳至大。捷报传出,远近欢腾。各界民众和团体组织慰劳团,政府人员以及美、英、苏等盟国武官、中外新闻记者涌至常德慰劳滇军将士,参观战俘及战利品。常德收复后,逃难归来的居民达四五十万,衣食住急待解决,五十八军将士节食三周,将节省军粮10万斤及所有存冬衣数万件分屯四处,布告安民,按口领用;并派军医和全军将士,深入市郊乡村抚慰居民,建筑临时住房;同时电请有关部门迅速救济居民,恢复地方行政工作,受到常德人民的热烈拥护。1944年5月末,日军七个师团分兵三路,由湘北、湘西、鄂南向我军进攻直指长沙、衡阳地区,发动了极其凶猛的长衡进攻战。我军奋起迎击,再创日军。这是敌我最后一次在华中之会战。6月3日,五十八军集结浏阳河南岸地区,军长鲁道源奉令指挥二十一军及一六二师 和九十九师,共同进攻浏阳河南岸之敌军第十三师团。五十八军为主攻军,二十一军为左翼,九十九师为右翼,一六二师为机动师。4日拂晓,五十八军向跃龙市、浏阳主攻,二十一军向江背、小女市之敌激战,将敌压迫退守浏阳河北岸,双方据河炮战。7日,滇军新三军余建勋之一八三师由赣北奉调浏阳归五十八军指挥参战。敌十三师团主力乘大雾弥漫之际偷渡浏阳河,潜窜上栗市趋萍乡。五十八军和新三军一八三师追击南窜敌军主力,一路激战,猛追猛打,敌我伤亡俱大。9日,五十八军派到一八三师的督促官张天举阵亡,一八三师师长余建勋负伤。五十八军新十师连长杨振华在亭安岭以一个连孤军阻敌,身陷重围而不退。另一个连长杨盖凡,在横涧桥被一敌军砍伤左手,仍坚持用右手扼杀该敌。五十八军新十一师的连长普振国、排长张辉与士兵在五里坡身受重伤,仍坚持战斗至阵亡。我军官兵临危不惧,舍身卫国的正气,使敌军魂飞魄丧,为之震慑。五十八军与敌军激战至10月末,入侵敌军先后北遁,五十八军追踪南歼至郴州、乐昌、残敌逃入韶关,被我友军全歼。11月初,五十八军屯驻郴州、资兴、湖口地区整补,长衡大会战胜利结束,军长鲁道源,师长箫本元、余建勋各纪大功一次。
邳县阻击战
邳县阻击战,滇军27天歼灭万余日军。军长: 卢汉。滇军在禹王山作战的滇军将士们(照片现存于云南省昭通市博物馆)。徐州是苏鲁豫皖四省要冲之地,津浦、陇海铁路之枢纽,1937年底,南京、济南沦陷后,
日军集结24万兵力南北夹击我60万重兵把守的徐州。整场战役历时近半年,史称“徐州会战”,著名的台儿庄大战就发生在徐州会战中。
日军在经历台儿庄的惨败后,于1938年4月下旬重新调整部署,转而进攻邳县地区。在这里,他们遭到抗日名将卢汉指挥的4万滇军将士的顽强阻击。
初战不利,4万滇军千里驰援今天的 邳州市,就是当年的邳县,它位于徐州主城的东北方向,紧邻山东。1938年4月18日,日军第10集团军兵分三路从山东南下。4月20日,日军第10集团军坂本支队主力已向邳县四户镇、大岗子方向攻击推进。22日,依靠飞机轰炸、火炮掩护、坦克开路的惯用战法,日军突破张庄阵地,进入泥滩地区,中国守军主力退守邳县北郊的东黄石山、艾山、连防山之线。
再往后退,徐州东北防线就要出现缺口,将不可收拾。军情紧急,滇军第60军4万余将士,从武汉昼夜兼程火速赶赴邳县战场,在邢家楼、蒲汪、东庄地区集结,作为第二线部队待命,准备随时替换前线疲惫守军,立即投入战场。
滇军第60军下辖3个师,4万余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时任第5军军长的杜聿明曾说:“抗日战争时我曾遇到云南部队,觉得u2018中央军u2019同这支u2018云南军u2019比较起来,军容上似有逊色。”军长卢汉到达邳县探得前线真实情况后,心情有些复杂,既担心又坚定。担心的是在日军机械化、立体化战斗模式下,这些年轻后生能否扛得住、顶得住;坚定的是为国而战是他们的信仰。
惨烈遭遇战,背着兄弟骨灰与日寇白刃
4月22日,一个短暂宁静的清晨,4万滇军将士急行军向前线集结。在这安静得让人不安的清晨隐伏着巨大杀机。由于前线其他部队继续后撤,本来作为预备队的滇军,面前已经形成真空,随时可能与敌人不期而遇。与此同时,日军第10军团以步兵两个联队约5000人,炮30余门、坦克20余辆从滇军正面冲来。即将发生的遭遇战注定惨烈。
战斗打响了,滇军第183师与日军遭遇于陈瓦房、邢家楼、五圣堂一带,183师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很多将士还没反应过来,日军的坦克已经冲了过来,狭路相逢勇者胜,滇军没有被吓倒,稳住之后立即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反复冲杀,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该师1081团2营营长尹国华在陈瓦房率领全营官兵与日军展开白刃搏杀,全营500多人,最后仅生还1人。542旅旅长陈钟书在邢家楼和五圣堂率领全旅冲入敌阵,挥刀砍杀,最后被日军骑兵射中头部,壮烈牺牲。1084团死伤过半,1连连长赵克阵亡后,其堂兄6连连长赵继昌将弟弟骨灰装在布袋里背在身上,继续作战,最后身负重伤。
与此同时,滇军第182师坚守蒲汪、辛庄,23日,日军开始进攻,炮火猛轰,坦克配合步兵冲锋,并在久攻不下后投掷燃烧弹、毒气弹,日军数度冲锋均被打退,阵地前遗尸累累,生还无几。1079团一个重机枪阵地到傍晚只剩下一个机枪手,团长 杨炳麟负伤后,继任团长又英勇殉国。1080团团长龙云阶夜间率队增援,与日军相遇,短兵相接,黑暗中被日军刺死。经过六个昼夜激战,182师歼灭大量日军,全师伤亡过半。
坚守禹王山,钳制日寇近一个月禹王山位于邳县戴庄境内,是整个邳县地区制高点,并与台儿庄遥相呼应,战略位置十分重要。27日,滇军184师师长张冲率部扼守禹王山阵地。张冲师长把师指挥所设在禹王山西南坡上,表示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日军对禹王山志在必得,飞机轰炸,炮击,坦克、步兵联合进攻,包抄迂回,一股被击败了,另一股又继续进犯。第184师官兵奋力反击,工事随毁随修,不断向山顶投入预备队,补充的新兵连,前后总兵力450人,伤亡310人。184师坚守禹王山阵地直至5月18日。战前的禹王山主峰原来高126米,战斗中被炮火削减到124米。184师就阵亡官兵3568人、伤1152人。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成功阻击了日军两个甲等机械化师团及伪军共5万多人的进攻,将其紧紧地拴在了禹王山下。
在整个邳县阻击战中,滇军伤亡13000多人,共歼灭日军12000多人,同时,滇军保存了主力,撤出战斗到运河南休整。
据统计,8年抗战,滇军经历各重大战役20余个,伤亡官兵共计10余万人。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共向国内输送兵力约40万,伤亡人数10万以上,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民众伤亡的数字。此外,征送中央军及其他杂项部队之兵,又约5万人。这对当时仅有900多万人口的云南省来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军队的给养完全自筹。
解放战争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蒋介石任命第一方面军总司令 卢汉为中国战区越南方面受降主官,令其率第一方面军开往越南。当滇军开拔后,蒋介石即坐镇西昌,亲自指挥昆明防守司令官 杜聿明,于10月3日凌晨突然占领昆明市各要害地区,包围龙云的住宅。龙云在仓皇中逃上 五华山。清晨,杜聿明派人给龙云送去蒋介石的命令,免去他军委会昆明行辕主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及所兼各职;任命他为军委会军事参议院上将院长,由杜聿明接收云南地方部队。龙云拒绝离开昆明去重庆任职。蒋介石先后派 何应钦、 宋子文来劝驾,又以武力相威逼。龙云无奈,只得于10月6日乘飞机到重庆任职。蒋介石这次“小偷式政变”(龙云语),从此结束了龙云在云南的十年统治。
此后,龙云担任军事参议院院长、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代主任)等闲职,实质遭到蒋介石软禁。1948年秋,龙云得到消息,蒋介石要劫持他到台湾,因而决心出走。在行政院救济部署空运大队队长、美国人 陈纳德的帮助下,12月8日,龙云乘飞机秘密离开南京,经上海转广州,于9月乘轮船到达香港。龙云到香港后,即从事反蒋民主活动,加入中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为民革中央负责人之一。
而 卢汉,于是1945年9月20日率领总部人员直飞河内,9月28日在河内总部主持了日军受降仪式。当几乎全部滇军进入越南以后,蒋介石发动了10月3日“小偷式政变”,以武力解除龙云职务,改组云南省政府。
10月4日, 何应钦以中国陆军总司令身份飞往河内,名为视察,实则监视卢汉行动。接着,空军副司令 王叔铭飞往河内,向卢汉宣布蒋介石的命令,任卢汉为云南省政府主席,未接任前,由亲蒋的新任民政厅长 李宗黄(云南鹤庆人)代理。对此事变,卢汉也无可奈何。
蒋介石原想以李宗黄取代卢汉,但李宗黄与警备司令关麟征镇压昆明民主运动,遭到云南各界的强烈不满。就在昆明“一二·一惨案”(殴打、杀害爱国请愿的师生)的当天,卢汉回到昆明就任云南省政府主席。但蒋介石要把滇军调往东北参加内战,卢汉此时受到控制,被迫同意。他将滇军两个军即 曾泽生的第六十军和 卢浚泉的第九十三军交由 孙渡指挥,合编为第六兵团,孙渡任兵团司令,于1946年春开赴东北参加内战,孙渡还兼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但是,不到两月,即5月31日,第六十军第一八四师就在师长 潘朔端的率领下在 海城起义。
1948年10月,第六十军二万余人在军长曾泽生率领下在长春起义。而第九十三军则被东北解放军消灭于锦州,军长兼第六兵团司令官卢浚泉被俘虏,派到东北的滇军就这样瓦解了。
由于滇军被调往东北打内战,卢汉在统治云南的几年间,为了掌握自己的武装,不断建立和扩充新型的以保安团队为牌号的滇军。
1949年,已扩编有十七个保安团,组成了以 余建勋为军长的第七十四军和以 龙泽汇为军长的第九十三军。
6月,迫于形势,蒋介石撤销了由国民党中央接近指挥的设在昆明的云南警备司令部,成立云南绥靖公署,卢汉以绥靖公署主任兼省主席,正式合法地总揽了全省的军政大权。
龙云从南京逃到香港以后,积极参与反蒋民主活动,成为民革中央的负责人之一。他多次派人回云南与卢汉联系,策动云南起义。卢汉也看到人民解放军战争的形势迅猛发展,蒋家王朝崩溃在即,也不愿充当蒋介石的殉葬品,暗中也在作起义的准备。他一面与中共地下党和游击队联络,一面派人与 西康省政府主席 刘文辉以及西南军政副长官 邓锡侯、 潘文华相约,在适当的时候共同举行反蒋起义。因而,他在云南开放了一定限度的民主运动,放松了新闻限制,拒绝国民党中央军和桂系部队进入云南境内,反对在云南发行银元券,撤销军师长管区和警务处,停止征兵征粮等。
8月15日,龙云与 黄绍竑 等四十四位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在香港发表《我们对于现阶段中国革命的认识和主张》的声明,表示脱离国民党反动集团,归向人民,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欢迎。这事,史称“香港起义”。同一天,香港报纸登出“云南在龙云的策动下,已准备成熟,即将举行起义”的消息。国民党行政院长 阎锡山获悉后,主张即以武力解决云南问题,代总统李宗仁也下令指派桂系部队入滇震慑。蒋介石恐怕云南落入桂系之手,于8月24日由台湾飞往重庆,连续发电报召卢汉赴渝。
卢汉顾虑重重,怕被扣留,称病不去,一拖再拖。蒋介石派俞济时到昆明催促,卢汉无奈,只好派民政厅长 杨文清、省政府秘书长朱景暄代表他前往。但蒋介石一定要卢汉亲自去面商,同时派出中央军 余程万第二十六军、 李弥第八军、 刘伯龙第八十九军分路向云南进逼,形成对昆明的包围之势。另外,西南军政长官 张群多次来电催促,表示愿意担保安全。卢汉迫于形势,不得已于9月6日飞往重庆。临行前,卢汉对 安恩溥、龙泽汇等人说:“我这次去重庆,吉凶难卜,万一被扣,就插红旗,通电起义,不要管我。”他指定军事由龙泽汇负责,政务由安恩溥负责。
卢汉到重庆后,即主动向蒋介石提出辞职。当时,蒋介石要利用云南作为反共基地,需要稳住这块大后方的秩序,因而他不仅没有扣留卢汉,反而表示交给卢汉全权处理云南问题,并拨军费银元一百万元以及武器、弹药装备补充云南两个军,但是,要卢汉逮捕黑名单上的一大批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卢汉表面上同意,于9月8日下午即飞回昆明,立即通知了黑名单上的一些共产党员迅速转移。
9月9日下午,云南的特务在军统西南特区区长 徐远举等的率领下进行大搜捕,共逮捕近五百人之多。这就是“九·九整肃”事件。经过残酷的审讯后,准备枪决的有一百多人,其余的也大多判了刑。国民党保密局局长毛人凤企图借刀杀人,嫁祸卢汉,将处理人员的名单送交卢汉,要他立即批准。卢汉采取复审拖延的办法,直到11月初,李宗仁逃往香港路过昆明,经卢汉请求,李宗仁同意从宽处理这批人员,卢汉即下令一律释放。
11月下旬,贵阳、重庆相继解放,人民解放军已迫近云南,卢汉将其第七十四军和第九十三军调往昆明及其附近地区,作好起义的准备工作。
12月1日,卢汉下令成立昆明警备司令部,加强治安管理,维持社会秩序。
卢汉准备起义这一情报,国民党国防部驻云南区专员兼军统局云南站站长 沈醉已经掌握,他电告 毛人凤,请求指示。由于时局紧张,怕杀了卢汉会导致云南人民更加强烈的反抗,毛人凤迟迟没有下达命令,只命令沈醉严密地监视卢汉。
12月6日,沈醉亲自去见卢汉,对他进行试探,提出要在昆明进行一次大搜捕和大破坏,但卢汉摇摇头说:“目前时局紧张,不能这样做,免得人心混乱。”以此来应付沈醉。同一天,西南军政长官张群飞到昆明,监视卢汉,要把云南建成反共的基地。
12月8日,蒋介石召集驻滇各军军长 余程万、 李弥等开会。卢汉即利用余程万、李弥离开昆明的时机抓紧布置,并决定于12月9日夜举行起义。
9日下午, 张群、余程万、李弥等又回到昆明。卢汉突然派兵把张群软禁在自己家中,然后把张群的图章抄走,并以张群的名义发出通知,邀请国民党中央驻滇军事首脑于当晚九时在卢汉公馆举行紧急会议。结果,当国民党第八军军长李弥、第二十六军军长余程万、师长 石补天、空军第五军区副司令 沈延世、宪兵副司令 李楚藩、军统云南站站长 沈醉等依时到达后,亦遭到软禁。晚上十时正,卢汉在五华山云南省政府主席办公室宣布了“云南起义”的命令。同时向全国发出起义的通电,成立了以卢汉为主席的云南人民临时军事委员会,作为临时的最高权力机关。
12月10日,卢汉迫使李弥、余程万、沈醉等发布手令,命令国民党中央军及军统特务停止一切的活动,服从卢汉的指挥。但是,第八军和第二十六军并没有执行手令,从12月16日起,三面包围昆明,全面发起攻势。卢汉指挥昆明军民,开始了艰苦的昆明保卫战。由于战况危急,卢汉不得已将李弥、余程万、 石补天释放。他们出去之前都满口答应,归队后,一定制止部队攻打昆明。但是,他们归队后,不但没有停止对昆明的进攻,反而打得更加激烈。国民党军一度进占昆明飞机场,推进到昆明城边,但仍被昆明人民和起义部队击退。
12月21日,敌军得知人民解放军即将进抵昆明,纷纷撤退,坚持了一周的昆明保卫战胜利结束。不久,人民解放军迅速进军滇南、滇东,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在云南的全部军事力量。
1950年2月20日, 陈赓、 宋任穷率领解放大军进入昆明。
3月,云南省成立军政委员会,卢汉任主任。
云南起义,标志着滇系军阀的最终结束。新滇系军阀的首领龙云和卢汉,在历史的转折关头,选择了和平起义。
总体评价
滇军,从军阀混战到护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经曲曲折折。总的来说,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共向国内输送兵力约40万,伤亡人数10万以上,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民众伤亡的数字。此外,征送中央军及其他杂项部队之兵,又约5万人。这对当时仅有900多万人口的云南省来说, 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军队的给养完全由地方自筹,云南对整个中国的抗战做出了她最大的贡献。
滇军,也以它悲壮的牺牲和辉煌的胜利而载入20世纪中国抗日战争的史册。抗战中,滇军中出现了 卢汉、 孙渡、 张冲、 鲁道源、 范石生这样的抗日名将;也出现了唐维源、 寸性奇、陈仲书这样的抗日烈士,却没有出过投降的将军,更没有出现过伪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种崇高的民族情操,是滇军的骄傲,也是云南人民的光荣,这就是“滇军精神”,也是“云南精神”。
抗战胜利后,三支滇军劲旅国民革命军第60军、新编第3军、第58军,分别代表国家、战区司令长官,在越南、九江、南昌接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洗雪了近百年来中华民族被侵略、侮辱的耻辱。滇军历史之功不容忘记和磨灭。
其他相关
朱德
曾任滇军团长、少将旅长,中将警察厅长勋二位的朱德,因亲身经历了护国战争的胜利和军阀混战的失败,知道了信仰的力量,一只没有信仰的军队无论如何英勇,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消失的无影无踪,为了找到这个维护战斗力的信仰灵魂,弃官离职,赴德国留学,经过 周恩来的老师 张申府介绍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后成了红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他在滇军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他的游击战开创者和大兵团指挥经验,后来统统在年期一代的红军将领和整个红军身上得到移植和再现。即使是毛,在兵法上也不过是他的学生。这在 井冈山就是公认的。建国后,无可争辩的成为共和国第一元帅、从这个意义上讲,狭义的滇军不存在了,广义的滇军护国精神却没有消失。
黄埔军校
当黄埔军校于1924年成立的时候,云南陆军讲武堂已有15年的历史了。那时,云南陆军讲武堂已招收了18期学员,它的优秀师生在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的“重九起义”和护国、护法战争中,功勋卓著,使得学校声名远扬,鼓舞了决心从军的中国青年,一些外国学子也慕名而来。当广州 黄埔军校成立时,云南陆军讲武堂师生应邀前往援助建校。据记载,在黄埔军校成立时的7人领导小组中,就有讲武堂教官 王柏龄、 何应钦、 林振雄,他们分别担任了黄埔军校的教务总长、总教官和管理部主任,成了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时的左膀右臂。当时,由讲武堂派出的教官,几乎占了黄埔军校的“半壁江山”。讲武堂的这些教官和毕业生把云南的成功教学经验带到了黄埔军校,甚至还把蔡锷为讲武堂编写的军事教材《 曾胡治兵语录》带入黄埔军校,作为人手一册的教科书。后来人们说,黄埔军校是培养将军的摇篮,而 云南陆军讲武堂则是黄埔军校的摇篮。
黄埔军校初建的时候,从云南讲武堂广州分校借去了全套讲义和大部教师,其中就有 叶剑英,当时就有人说黄埔不过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黄埔分校。
滇军60军
滇军60军长春起义后,改编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在朝鲜战争第一个攻入 汉城,这也是自1840年以来我军第一个打进别国首都,守卫西藏的陆军52旅就是这只军队的浓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