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1945年10月生,江西九江人。1982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研究生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石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湖北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湖北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岩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成果:长期从事岩石学和变质地质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80年代以来,主持完成区域地质调查、国际合作等项目6项、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项。在《Precambrian Research》、《Mineralogical Magazine》、《地球科学》、《地质论评》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合著教材1本、专著5本。2篇论文进入SCI检索系统,1篇进入ISTP检索系统。《宿松群变质岩岩石学及宿松磷矿成因》和《木兰山枣张八岭蓝片岩带岩石学及岩石化学》分别于1990年、1994年获湖北省自然地质优秀学术论文一、二等奖。《变质岩岩石学教程》1989年获中国地质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一比五万蔡家河幅地质图及说明书》1993年获地质矿产勘查成果二等奖,《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岩石学与构造学》1996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95年被评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八五”期间校优秀科研工作者,1996年获地质矿产部地勘计划管理司和中国地质科学学院颁发的特优图幅荣誉证书。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岩石学和超高压岩石学。
一生研究地球
桑教授目前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研究区域岩石学和超高压岩石学。该学院在全国地质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
目前,经他亲手创办的就有“湖北省地球物质与区域资源和环境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地球表层系统重点实验室”、“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由他带头研究的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迁、西部地质填图、中国东部岩石圈结构、组成及壳幔交换等成果,为人类对地球的生长和结构,提供了较准确的参考数据。
桑教授笑称,研究地质结构40多年了,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地球。
四十年获誉无数
3月4日,桑隆康小学同学张嗣炫告诉记者,桑隆康于1945年10月生于九江,也许是受其父亲的影响,桑隆康在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表现得特别聪明,成绩优异。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而桑隆康只读了四年时间。1965年,桑隆康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报考了一所军事院校,成绩虽超出了分数线,但是在体检时未能如愿。第二年,桑隆康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合肥工业大学。桑隆康1969年从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毕业后,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当时比较冷门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982年,桑隆康获得武汉地质学院理学硕士学位,后来又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由桑隆康撰写的《宿松群变质岩岩石学及宿松磷矿成因》和《木兰山枣张八岭蓝片岩带岩石学及岩石化学》分别于1990年、1994年获湖北省自然地质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二等奖。1996年,桑隆康完成了“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岩石学与构造学 ”,并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撰写的 “晶体光学与岩石学”成为“普通高等教育u2018十一五u2019和u2018十五u2019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因为其在地质研究方面的特殊贡献,2004年2月26日,桑隆康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地球科学部聘请为外籍院士。上世纪80年代以来,桑隆康主持完成了区域地质调查、国际合作研究项目6项,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
推翻外国专家垄断预言
作为长期从事研究岩石学和变质地质学领域的权威人士,桑隆康敢于打破前人和外国专家的定论,用自己科研的独特视角,为地质亿万年前的内部结构“正身”。
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桑隆康通过研究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和中央造山带不同的变质矿物组合、岩石建造、流体作用、岩石流变学等,探索出中国古大陆块“壳-幔物质的俯冲-深俯冲过程和折返机制”,为远古时代造山过程提供了变质岩石学依据。同时,根据造山带边缘低温变质岩中矿物共生和结晶度特征,研究变质作用与沉积作用的关系,再现造山带边缘可能的“洗牌构造”,推翻了外国专家的垄断预言。
2003年3月5日,桑隆康院士和殷鸿福院士、杨遵仪院士等联合集体主持研究的中国浙江省长兴县煤山D剖面及其27c层之底,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认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俗称“金钉子”。作为国际对比标准,它的确立标志着所在国的地层研究水平,为我国赢得了很高的学术荣誉。该成果被评为“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