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政法大学 - 李一村
李一村
李一村,男,汉族,广东汕头人,中共党员,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2000级本科生。
展开

个人简介

  李一村,男,广东汕头人,中共党员,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2000级本科生、2005级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西南政法大学第六次党代会代表,共青团重庆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曾任重庆市学联副主席、校学生会主席、校研究生会主席、党支部书记等职务。荣获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重庆市道德模范、重庆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重庆市十佳爱心市民、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三好学生、重庆市"三下乡"先进个人、重庆市优秀共青团员、重庆市优秀毕业生、重庆市优秀学生会干部、广西优秀青年志愿者、重庆市优秀毕业研究生等十余项国家、省部级荣誉,荣获学校荣誉50余项。   本科期间获法学和文学双学位,连续5次获校一等奖学金,在《现代法学》、《中国教育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20余篇,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数十次,两度参加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在2003年抗击非典过程中表现突出。2004年保送西南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生后,自愿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在广西贫困山区开展义务支教、法制宣传和扶贫助困工作一年。他克服当地艰苦的生活条件,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主动加开100节《励志教育》课和《<论语>选读》课,教予学生人生大义;往返山路1000多公里,积极为贫困学生联系社会资助,使60余名贫困学生获得社会资助共计4万3千余元;创建广西山区中小学历史上第一个心理咨询中心,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西南政法大学田阳县青少年维权岗"为依托开展普法工作,开创山区普法事业的新模式。他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法制日报数十家新闻媒体对其进行了报道。   2005年返校读研究生期间,连续获校一等奖学金,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1项,在《天宪》、《求索》、《法学前沿》、《重庆日报》、《重庆时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多篇。

相关报道

  李一村:用爱温暖农村儿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重庆5月20日电题:李一村:用爱温暖农村儿童   新华社记者 茆琛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李一村推迟了读研,报名参加中国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成为广西贫困山区田阳县坡洪镇中学一名教师。在很多人看来,李一村失去了早读研早就业的机会,将被社会“一步迟步步迟”的潜规则套牢。李一村却说,支教一年自己可以帮助坡洪镇中学读不起书的孩子通过互联网找到资助者,可以为“心理孤儿”和“留守儿童”搭建起心理咨询中心和青少年维权岗,个人发展再“迟”也值。   资助者的“眼睛”   “心守家园”是一个由志愿者建立维护的慈善网站。作为网站前线志愿者,李一村负责调查家访贫困生,并将每一名学生的家访材料传至该网站,利用网络途径为贫困生寻求社会资助。李一村自喻是资助者的“眼睛”,他将家访的所见所闻所感忠实记录,发表在“心守家园”网站,令有心资助贫困学生的网民“身临其境”。到2006年,经李一村推荐的贫困学生,已有60多人得到社会资助。   留守女孩农花笑母亲去世较早,父亲是智力障碍者,外出打工经常没有收入,家里靠种几亩玉米地生活,年收入只有600元。李一村从农花笑由木板杂草搭建的摇摇欲坠的棚屋中家访回来后,在“心守家园”中写道:她无法和别人交流,害怕被伤害,急切地需要人们的帮助。信息发出不到一个月,山东省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向农花笑捐赠700元。   李一村发布在慈善网站上的贫困生资料引起了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关注,他不断与上海、北京、广州、山东等地热心人通过电话、信件联系,了解贫困生的情况。一笔笔善款从全国各地飞进这个偏远小镇,李一村忙碌起来:收取汇款单,为贫困生补交学费,敦促贫困生给资助人写信表示感谢,与资助人保持联系汇报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和思想状况。收到汇款,他都不忘拿出手机,给资助人发一条短信:“我替学生衷心地谢谢您,您的这笔善款也许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命运。”   留守儿童的“亲人”   田阳县新村坡丹屯有两名因“可怜”而出名的女孩,一名是父母双亡的孤儿,另一名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两个孩子今年都14岁,因家境贫困读完小学便辍学了。孩子的普通话不流利,经过邻居反复解释,她们接受了李一村的家访,并表达了孤单恐惧、渴望上学的心情。   “孤独的农村孩子心灵更需安慰。”在教学过程中,李一村发现当地很多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压力、贫富悬殊等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怕学不好辜负父母;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感受不到家庭温暖;性格内向孤僻,成为“心理孤儿”;在贫富差距面前,贫困孩子很容易自卑……   经过深入调查和准备,李一村着手创建了田阳县中小学第一个心理咨询中心,利用大学期间自学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学生们排忧解难,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他在咨询中心开设“出气室”供学生宣泄情绪、缓解压力;设置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长期跟踪指导;建立“门诊挂号”和咨询信箱;创办中心宣传刊物——《心灵家园》,传播心理健康知识。   在他和其他两名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坡洪镇中学的孩子们逐渐开朗起来,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与老师一起筹备联欢会,登台表演节目。李一村说,一些孩子还将玉米、梨等食物拿到学校与同学分享。   农村学生的“联系人”   2005年,回到校园继续读研究生的李一村继续着支教工作。点击“心守家园”网站,即可读到李一村的支教回忆录。他说,自己的经验总会为志愿服务西部的大学生提供帮助。李一村仍继续通过网络、电话和信件等方式继续为广西的贫困学生联系资助;为母校大学生作报告,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发动更多青年学生服务西部。   在李一村的倡导下,西南政法大学学生开展《我与山里的孩子共成长》活动,志愿者寻找贫困地区的高一学生,由大一、大二的同学共同资助直到贫困学生高中毕业。在资助过程中,大学生还与他们书信联系,形成大学生带着高中生共同成长的风气。李一村向记者展示多条希望资助贫困学生的短信,说这几天一直有学生自愿资助学生,几名2004级女生还希望与初中生交流,写信、打电话,给予他们心理的帮助。   李一村将中国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团员看作伴随自己的“永久身份”,激励自己践行“以服务人民为荣”的荣辱观。他说:“支教时,我用一年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情;支教后,我将用一生的时间,续写这一生难忘的事”。

支教点滴

  (来源:和讯网)   2006年2月24日,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最高奖项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我校2005级研究生、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李一村同学被评为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今年,重庆市仅一名学生获此殊荣。   启程   作别繁华的大都市,穿过种种不解的眼光,2004年8月底,李一村接过支教的接力棒,出发了。   大四那年,李一村走到了自己的人生岔路口。读研还是工作?读研,他以连续五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的优异成绩,获得保研资格;工作,对于曾任校学生会主席的李一村来说,找一份工资不菲的工作也是不成问题的。   然而,他最终的选择却是保留学籍去山区支教。李一村说:“投身西部是一种情结,一种对农村,对农民与生俱来的情结。我强烈的渴望能够深入地去体会、去感受中国最底层的劳动者的生存状态。”正是这份情结使李一村做下了决定,但是这却遭到了母亲的反对。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只有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才算长大。妈妈觉得他四年的等待将要落空,心里很难过。其实,在跟家里汇报这件事情时,我已经决定了,不会再改变。幸好爸爸对此非常支持。我的心也就好过一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一村觉得有点对不住母亲。   一箱书。一台笔记本电脑。李一村收拾好简单的行装,经过团中央教育部短短一星期的集训,便和战友们一起,踏上西行的火车,开始了一年的西部征程。   “8月26日,我们抵达田阳县,这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这里,无论走到哪里映入你眼帘的都是山。”李一村说。   “由于我校与我同去的两位u2018战友u2019都是女生,在这个支教团中我成了u2018弱势群体u2019,被分到了离县城最远的地方——坡洪中学——坡洪镇唯一的一所中学”李一村幽默地说。   一年走坏三双鞋   “这是一块贫瘠的土地。u2018九分石头一分地u2019 的恶劣自然条件,使得这里的绝大部分地方不能种水稻,即使是种玉米也只能是一棵一棵种在石头缝里。”   “来到了田阳,我才知道原来世上还有这么难走的路,还有这么穷的人。”李一村感叹,“到了那里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农村,什么是真正的农民。 ”   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土坯房,一张木板床,一张从教室搬来的课桌,加上一盏昏黄的灯,构成了他的全部家当。由于自己增设了《综合能力课》、《励志教育课》和《<论语>选读》三门课程,加上原先的历史课和电脑课,基本上没有多余的私人时间。每天除了备课、上课,他还要翻山越岭去每个贫困学生家里家访,以便联系社会资助,给好心的资助人提供贫困学生的资料。   由于地处石山区,凹凸不平的石山路非常难走,唯一也是最昂贵的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车,每次调查他都必须到街上自己掏钱雇一辆摩托车,但有的路连摩托车也走不了,就只好步行前进,一次步行几个钟头对李一村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赶上雨天,山坡非常的滑,只能抓着路边的杂草小心地向前爬。一趟家访下来,满身都是泥。”这一年,他往返山路1000多公里,走坏了三双皮鞋,足迹遍布了坡洪镇数十个村屯,而正是这“三双皮鞋”,圆了60多名贫困学生的上学梦。   蜡烛都成了宝贝   大山里的生活枯燥乏味。在这里想要了解山外的事情除了学校订的几份报纸,就只有同事那台花了几百块钱买回来的二手电视机。不能上网,他就只能将自己的心情记录到键盘上。   田阳的冬天是最难熬的日子。田阳缺水缺电,学校虽有一部发电机,但是只能维持教室照明,老师宿舍是没有“光亮”的。两个多月没电的日子,对于过惯了城市生活的人来说实在难以想象。每天,太阳刚一下山,李一村就生起小炭炉,一则取暖,二则照明。因为蜡烛在这里也成了稀缺的宝贝,一般是舍不得拿出来用的。就着炭火微弱的光,既不能看书,也不能做别的。李一村就这样对着炭火静静地坐着,体味着山区的苦,忆往事,思亲人。身在山区,手机信号飘忽不定,连发短信也成了一件困难的事。一个冬天就这样熬了过来。“这就是一种苦行僧的生活,孤单,寂寞。”李一村形容道。   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李一村一人独立编排了两台晚会。从培训主持人到编写剧本,从撰写节目串词到编排小品相声,从幕布设计到舞台布置,他都亲力亲为。在坡洪中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举行过晚会,李一村的到来给大山带来了欢笑。“通过这两台晚会,我发现了很多人才。山里的孩子能歌善舞,只可惜没有条件去深造……”李一村显得有些无奈。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李一村却从未想过退缩。“当逃兵是不可能的事情。看到这里的情景,你会觉得不为他们做点事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更不用说对不起学校之类的话了。”   这一年,他高质量完成了教学、扶贫、普法任务——主动加开100节《励志教育》课和《<论语>选读》课,激励学生刻苦读书,教予学生人生大义;往返山路1000多公里,为贫困学生联系社会资助,使60余名贫困学生获得社会资助数万元;创建了田阳县中小学历史上第一个心理咨询中心;以“西南政法大学田阳县青少年维权岗”为依托实施普法行动,开创了山区普法事业的新模式……      归途   “我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读书。在本科期间,由于担任校学生会主席的工作,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工作上,书读得少,总觉得是一件憾事。”   采访是在他的宿舍进行的。桌上除了那台陪伴他的支教生涯的电脑和一些文件夹,剩下的全是书了。   在田阳的一年,改变了李一村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以前,他总觉得人生很简单,能有份工作,有套房子,有个家庭,普普通通地生活就够了。可是现在他觉得人活着还应该干点有意义的事情。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情”。如今,他已经重新回到大学校园,但他仍然牵挂着支教山区里的学生,仍然继续着他的志愿者事业……

李一村

更新日期:2024-11-2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