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政法大学 - 卞建林
卞建林
卞建林,男,江苏泰兴人,1953年10月出生,汉族。现任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诉讼法、证据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历任中国法制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百千万”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带教导师。
展开

基本内容

 卞建林,男,江苏泰兴人,1953年10月出生,汉族,现任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1983年9月至1986年7月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刑事诉讼法学专业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在中国法制研究所从事专职研究工作。自1987年9月起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攻读诉讼法学专业博士学位,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为我国第一位诉讼法学博士。1993年8月至1994年8月在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作访问学者,1999年8月至2000年8月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1992年被评为副教授,1997年7月被评为教授,2000年5月被聘为刑事诉讼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中国法制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百千万”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带教导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检察官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校兼职或特聘教授。

  著作《刑事起诉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荣获全国第一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一等奖,主编《刑事证明理论》 荣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刑事司法改革探索——以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为参照》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主编教材《外国刑事诉讼法》荣获司法部法学教材和法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证据法学》荣获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论文《直接言词原则与庭审方式改革》荣获全国第二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人民才是法律监督的源头活水》荣获《检察日报》2004年度好稿件理论类一等奖,《人民监督员制度立法刍议》荣获《人民检察》2006年度优秀文章一等奖。

  卞建林教授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系统的学术观点,主要包括:

  1.健全我国刑事诉讼法治,进行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贯彻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国际人权标准;

卞建林

  2.主张维护社会公益与保障个人权利相均衡、秩序与自由相均衡,这是实现诉讼民主和司法改革的基本理念;主张凸显诉讼程序的独立价值、保障程序合法、完善程序制裁措施,这是弘扬程序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

  3.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明确无罪推定原则,赋予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沉默权,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确立全面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同时确立一事不再理原则,以更好地实现控辩双方的平等对抗,保证程序正当、实现司法正义;

  4.主张司法独立,改革审判组织,加强法官对审判前程序合法性的司法审查;改革现行法庭设置与庭审方式,强化辩护律师在诉讼中的抗辩作用,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利;

  5.建议充分发挥微罪不起诉和简易审判程序的作用,实现刑事诉讼的效益价值,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探索刑事和解、调解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6.主张重新建立诉讼证明的理论体系,认为在诉讼领域,证明是指国家公诉机关和诉讼当事人在法庭审理中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审判机关提出证据,运用证据阐明系争事实,论证诉讼主张的活动;由于认识能力的相对性和诉讼证明的特殊性,人们对案件事实的认识不可能达到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完全一致、绝对真实的程度。基于诉讼证明的相对性原理,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定罪判决,其主观标准可以概括为“法官内心确信无疑”,其客观标准则为“最大限度地符合或接近案件客观事实”。

  著作:

  1. 《刑事起诉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独著),中国检察出版社1993年6月版;

  2. 《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副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与论证》(参著),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修订版;

  4. 《刑事诉讼的现代化》(独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6月版;

  5. 《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撮要》(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版;

  6. 《中国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义与论证)》(副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版;

  7. 《刑事证明理论》(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专家意见稿》(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8月版;

  9. 《刑事正当程序研究》(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9月版;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与论证》(参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9月版;

  11. 《传媒与司法》(合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12. 《中国刑事司法改革探索——以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为参照》(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教材:

  1. 《刑事诉讼法学》(主编),法律出版社1997年9月版;

  2. 《证据法学》(主编),高等政法院校法学规划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修订版;

  3. 《外国刑事诉讼法》(合著,第一作者),21世纪高等教育法学教材,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4. 《证据法学案例教程》(主编),高等教育法学专业案例教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8月版;

  5. 《证据法学》(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6. 《证据法学》(修订二版)(主编),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修订2版;

  7. 《证据法学》(第三版)(主编),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

  8. 《刑事诉讼法专题研究》(合著,第一作者),法学高等教育研究生教学用书,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9. 《刑事诉讼法学》(主编),中国政法大学精品系列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10. 《外国刑事诉讼法》(主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译著:

  1. 《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版;

  2. 《加拿大刑事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

  3. 《刑事诉讼法(美国法律文库系列)》,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12月版;

  论文:

  1. 《论健全我国刑事回避制度》,载《法学研究》1987年第5期;

  2. 《论起诉监督》,载《中国法学》1991年第3期;

  3. 《论国家对自诉的规制和干预》,载《政法论坛》1993年第3期;

  4. 《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保障》,载《法学杂志》1995年第2期;

  5. 《直接言词原则与庭审方式改革》,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6期;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变革》,载《月旦法学》第14期(1996年6月版);

  7.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载《法学家》1996年第2期;

  8. 《国外规范律师辩护行为的立法与实践》,载《政治与法律》1996年第2期;

  9. 《起诉制度的重大变革》,载《中外法学》1996年第3期;

  10. 《集中审理与延期审理之研究》,载《两岸比较刑事诉讼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9月版;

  11. 《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的诉讼问题研究》,载《第七届国际反贪污大会文集——反贪污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中文版)》,红旗出版社1996年9月版;

  12. 《更新律师执业观念,完善律师执业制度》,载《政治与法律》1996年第4期;

  13. 《联合国刑事政策与中国刑事法律:无罪推定》,载《诉讼法理论与实践》1996年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14. 《保障〈刑事诉讼法〉正确实施的重要举措——试议全国人大法工委等六部门〈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载《中国法律》1998年第2期;

  15. 《略论刑事简易审判程序中的若干问题》,载《法学杂志》1998年第3期;

  16. 《公诉审查制度研究》,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3期;

  17. 《西方六国刑事诉讼制度》,载《法制日报》1998年4月25日;

  18. 《依法治国与刑事诉讼》,载《诉讼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19. 《关于建立我国证据规则的思考》,《法商研究》1999年第3期;

  20. 《英国对沉默权的限制》,载《比较法研究》1999年6月版;

  21. 《沉默的权利》,载《南方周末》1999年7月30日、8月6日;

  22. 《起诉效力与审判范围》,《诉讼法学新探》,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版;

  23. 《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

  24. 《起诉效力与审判范围》,载《人民检察》2000年第7期;

  25. 《美最高法院重申“米兰达警告”》,载《检察日报》2000年7月13日第8版;

  26. 《如实陈述与抗拒从严》,载《广州日报》2000年8月;

  27. 《诉讼证明概念辨析》,载《检察日报》2000年8月31日第3版;

  28. 《提起公诉实施问题研究》,载《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版;

  29. 《略论我国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载《人民检察》2000年第11期;

  30. 《从起诉效力看刑事审判中的罪名变更》,载《诉讼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1. 《司法鉴定及其规范运作》,载《刑事司法指南》(2001年第1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3月版;

  32. 《论诉讼证明的相对性》,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

  33. 《规范我国司法鉴定的思考》,载《检察日报》2001年4月5日第3版;

  34. 《两大法系司法鉴定制度比较》,载《检察日报》2001年4月9日第3版;

  35. 《罪刑法定的程序价值》,载《检察日报》2001年5月8日第3版;

  36. 《为司法改革切脉》,载《检察日报》2001年6月5日第3版;

  37. 《诉讼证明:一个亟待重塑的概念》,载《证据学论坛》(第3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38. 《举证责任的承担》,载《检察日报》2001年11月29日第3版;

  39. 《主张责任与量刑建议的关系》,载《检察日报》2001年12月3日第3版;

  40. 《主张责任的实现》,载《检察日报》2001年12月6日第3版;

  41. 《关于举证规则》,载《检察日报》2001年12月10日第3版;

  42. 《举证责任的转移、倒置及免证》,载《检察日报》2001年12月17日第3版;

  43. 《控方应否承担通知证人出庭责任》,载《检察日报》2001年12月20日第3版;

  44. 《证明标准的若干问题》,载《检察日报》2001年12月24日第3版;

  45. 《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司法改革》,载《诉讼法学研究》(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月版;

  46. 《个案监督与审判公正》,载《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年1月刊;

  47. 《查明 证明 判明》,载《检察日报》2002年1月10日第3版;

  48. 《被告人证明责任研究》,载《法学论坛》2002年第3期;

  49. 《个案监督研究——兼论人大审判监督的合理取向》,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3期;

  50. 《刑事被告人证明责任研究》,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年第4期;

  51. 《如何看待被告人有罪答辩——辩诉交易的一点启示》,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6期;

  52. 《综合各种力量解决问题》,载《检察日报》2002年3月1日第3版;

  53. 《个案监督与审判公正》,载《公正与效率的法理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4月版;

  54. 《困境与对策:律师在侦查阶段介入刑事诉讼现象分析》,载《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5月版;

  55. 《论刑事证明的相对性》,载《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5月版;

  56. 《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与转移》,载《诉讼法学研究》(第3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7月版;

  57. 《关于公诉制度的讨论》,载《司法改革报告:检察改革、检察理论与实践专家对话录》,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版;

  58. 《论刑事证明的相对性》,载《诉讼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版;

  59. 《罪刑法定的程序性要素》,载《刑事法评论》(第11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60. 《证据法学三人谈(一)》,《证据学论坛》(第5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61. 《解析“辩诉交易”》,载《检察日报》2002年11月7日第3版;

  62. 《“证据展示”面面观》,载《检察日报》2002年11月21日第3版;

  63. 《如何看待公诉中的检察一体化》,载《检察日报》2002年11月21日第3版;

  64. 《如何看待被告人有罪答辩:辩诉交易的一点启示》,载《政法论坛》2002年12期;

  65. 《中国刑事证据立法的基本理念》,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66. 《刑事证明主体新论——基于证明责任的分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1期;

  67. 《司法鉴定的基本属性与制度定位》,载《中国司法鉴定》2003年第4期;

  68. 《应审慎推进沉默权》,载《检察日报》2003年3月7日第3版;

  69. 《证据法学三人谈(二)》,载《证据学论坛》(第6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5月版;

  70. 《中国刑事司法的现代化图景——兼论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普遍性》,载《四川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71. 《刑事犯罪的证明标准》,载《法学家眼中的中国法治》,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72. 《人民才是法律监督的源头活水》,载《检察日报》2003年12月22日第3版;

  73. 《证据法学三人谈(三)》,载《证据学论坛》(第7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1月版;

  74. 《中国刑事辩护的困境与出路》,载《“3R”视角下的律师法制建设——中美“律师辩护职能与司法公正”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4月版;

  75. 《从我国刑事法庭设置看刑事审判构造的完善》,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76. 《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对司法鉴定管理的影响》,载《中国司法鉴定》2004年第3期;

  77. 《“证据法的基础理论”笔谈》,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78. 《检察官:司法品性和职业素养同等重要》,载《检察日报》2004年10月29日第1版;

  79. 《执正义权杖 护法制尊严》,载《检察日报》2004年11月7日第1版;

  80. 《论我国侦查程序中检警关系的优化——以制度的功能分析为中心》,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1. 《规范司法鉴定程序之立法势在必行》,载《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第4期;

  82. 《关于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的若干思考》,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13期;

  83. 《再论诉讼模式转型与证明观念更新》,载《证据学论坛》(第10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84. 《建构诉讼证明标准是“乌托邦”吗》,载《检察日报》2005年11月29日第3版;

  85. 《See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riminal trial structure from Chinau2019s criminal courtroom arrangements (tribunal design)》,载《Frontier of Law in China》2006Volume1Number2April;

  86. 《无罪推定与举证责任问题》,载《山西检察》2006年第2期;

  87. 《论司法鉴定的诉讼程序立法》,载《中国司法鉴定》2006年第4期;

  88. 《论我国检察机关领导体制和职权的改革与完善》,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89. 《诉审关系论辩——兼论对诉审关系异化的程序性抑制》,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5期;

  90. 《检察机关没有理由不介入死刑程序》,载《检察日报》2006年4月6日第3版;

  91. 《公诉案件终有证据标准可资参考》,载《检察日报》2006年6月11日第3版;

  92. 《保持特色不断创新》,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2期;

  93. 《人民监督员制度立法刍议》,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5期;

  94. 《重构被追诉人主体性权利》,载《检察日报》2006年10月16日第3版;

  95.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之展望》,载《中国法律》2007年10月号;

  96. 《被追诉人主体性权利构成论要》,载《金陵法律评论》2007年春季卷;

  97.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若干重要问题》,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98. 《论我国检察院组织法结构体系的立法完善》,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2期;

  99. 《迈向理性的刑事诉讼法学》,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2期;

  100. 《鉴定机构性质辨析》,载《中国司法鉴定》2007年第2期;

  101. 《刑事诉讼中“诉”之辨析》,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8期;

  102. 《无罪推定原则及其在中国的适用》,载《比较与借鉴——从各国经验看中国刑事诉讼改革路径》,法律出版社2007年4月版;

  103.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背景和热点难点问题》,载《人民检察(湖北版)》2007年第12期;

  104. 《点评“坚持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统一”》,载《检察日报》2007年9月28日第1版;

  105. 《人物专访:刑事诉讼中如何实现权力和谐化》,载《检察日报》2007年10月11日第3版;

  106.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面临五大热点与难点问题》,载《法制日报》2007年10月14日第2版;

  107. 《以死刑案件为切入点建立程序制裁机制》,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23期;

  108. 《刑事程序法治化的期待》,载《中国司法》2008年第1期;

  109. 《刑事程序中“诉”的功能思考》,载《刑事法前沿》(第4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110. 《西方司法证明科学的新发展》,载《证据科学》2008年第2期;

  111. 《行进中的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关键词展开——2007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述评》,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2期;

  112. 《优化侦查程序中的检警关系》,载《检察日报》2008年2月22日第3版;

  113. 《抓住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契机 推进我国刑事程序法治建设》,载《诉讼法学研究》2008年6月第13卷;

  114. 《媒体监督与审判公开》,载《法制资讯》2008年第4期;

  115. 《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与检察权的配置》,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16. 《论刑事诉讼中权力的和谐化》,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4期;

  117. 《陈光中: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领军人》,载《中国审判》2008年第5期;

  118. 《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论要》,载《法学》2008年第6期;

  119. 《论刑事诉讼中权力的和谐化》,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07年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120. 《对话:侦押分离,打开律师会见之门》,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6月29日第3版;

  121. 《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回顾与展望》,载《检察日报》2008年7月17日第3版;

  122.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载《东方财经》2008年11月;

  123. 《构建刑事和解的中国模式——以刑事谅解为基础》,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6期;

  124. 《诉讼模式视角下的证明责任》,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更新日期:2025-01-22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