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话剧演员 - 郑榕(表演艺术家)
郑榕(表演艺术家)
中国话剧表演艺术家。安徽定远人。1942年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参加过业余和职业演剧活动。郑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24年,祖籍安徽定远。1942年起从事话剧工作。1950年加入北京人艺。
展开

基本内容

 

    郑榕(1924~  )

    中国话剧表演艺术家。安徽定远人。1942  年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参加过业余和职业演剧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加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53年通过《龙须沟》中赵大爷一角的创造,奠定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此后,他相继创造了周朴园(《雷雨》)、常四爷(《茶馆》)、座山雕(《智取威虎山》)、裴炎(《武则天》)等30多个不同的老年人物形象,形成苍劲、浑厚的表演风格。70年代末以后,通过参加《丹心谱》、《茶馆》、《楚天风云》等影片及电视剧的拍摄,把话剧与电影、电视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特长汇集于自己的表演之中。1982年他还导演了风俗喜剧《吉庆有余》。

艺术生涯

   1953年通过《龙须沟》中赵大爷一角的创造,奠定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此后,他参加过《长征》、《龙须沟》、《冰糖葫芦》等几十台话剧的演出,相继创造了周朴园(《雷雨》)、常四爷(《茶馆》)、座山雕(《智取威虎山》)、裴炎(《武则天》)等30多个不同的老年人物形象,形成苍劲、浑厚的表演风格。

郑榕

  70年代末以后,通过参加《丹心谱》、《茶馆》、《楚天风云》、《两宫皇太后》等影片及电视剧的拍摄,把话剧与电影、电视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特长汇集于自己的表演之中。1982年他还导演了风俗喜剧《吉庆有余》。在央视1982版经典电视剧《西游记》中扮演太上老君,且担任表演顾问,还在央视19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里扮演了孔融。

   郑榕从上舞台到离开舞台,从艺六十四年,先后扮演了五十多个话剧角色、八十多个电影角色。一生中,上演过共和国主席,下演过仆人,就是这样一个跨度,在观众的眼里郑榕老是一个张力极大的演员。在这么多的角色中对观众而言,印象最深刻的当属《雷雨》的周朴园和《茶馆》的常四爷。因为演出的时间跨度最长,角色反差最大,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物性格,被郑榕老演绎的入木三分。随着他的年龄增长、学识增长和认识的增长,整个表演过程日渐深入,一上台就能光芒四射,达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但在郑榕说来自己是一个不像别人那么有天才、不会演戏的人。他说"直到七十三岁演《雷雨》、1992年演《茶馆》,才真正找到人物内心的线条和感觉。"可是多少场的观众却压根儿就没看出什么欠缺来。面对很多精彩的舞台记忆,我们真的开始理解什么是’自我要求苛刻’。郑榕非常勤奋,一到后台,谁也不敢跟他开玩笑,准备起戏来都吓人,谁都不敢招惹他。其实这种作风也得益于人艺,默台与体验生活从来是人艺的传统。日本投降的那年,当郑榕从兵营辗转到了重庆,对白杨说想学戏。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进了一个小剧团,在后台管道具,借着这个剧团又进了戏剧的大门,不久郑榕就上了金山、张瑞芳家,看见了红布皮的《鲁迅全集》,看见了赵丹、郭沫若、周总理和很多大演员,认识了神甫、向困、谢添。郑榕在重庆看了第一个学习中国戏曲方法的导演和蒙导的《风雪夜归人》。郑榕说,舞台被处理的象诗一样美,民族传统的美,不是从外国搬来的看不懂的美。两把椅子,就两把椅子,伊春一个腿跪在这边缠毛线,缠着毛线,毛线球要下来,从台那边滚到威廉生的脚下,缠到那头,他拿起毛线针来说,扎一下一针见血。这个景象印在了郑榕脑海里,散戏的时候,都不想走出剧场,都忘了走出剧场。那个时期是话剧的黄金时代,出作品、出人才、出观众。五零年,郑榕坐着小木船,从重庆出来到武汉,先到青艺打听,知道北京人艺缺人,进了老人艺的宣传队。老舍先生当时写了《龙须沟》,找焦菊隐执导,焦菊隐接到剧本考虑了一晚上,解放前焦先生就有志在中国话剧界做一场革命,但是没干成。那次,犹豫斗争了好久,发现老舍剧本有生活,做了决定,焦先生也是大杂院长大的,于是之也是大杂院长大的,这里有挖头。然后焦先生就问,演员都什么人?他想起用不懂得演戏的年轻人来演,郑榕于是等到了机会。因为在《龙须沟》演赵老头,让郑榕过了一道坎,成为人艺可以真正上台的演员,成了名正言顺的人艺演员。郑榕第二个就开始演周朴园。因为进入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进了人艺之后的郑榕简直就是如鱼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观众们记住郑榕所扮演的一个一个人物角色,同时也记住了这样的名字:郑榕。

踏上演员的道路

  说到如何走上演艺道路,郑榕的经历比较特殊。他说自己儿时又胖又笨,什么都不会,拿手的只有演戏和画画,因此成年之后,这也成了他惟一能养活自己的职业,看的书大多也都是这两方面的。郑榕的伯父是个军阀,郑榕小时候就被寄养在这个当官的伯父家里,生活上很富庶,衣食无忧。那个年代,富人都在家里开私塾,所教的无非是一些四书五经之类。而且规矩也很多,除了看戏、上庙会等,家里的铁门孩子都是不让出的。那个时候,他对五四时期的文学茫然无知,惟一能看到的书也都是从大人那里偷拿来的,印象最深的是鸳鸯蝴蝶派的书。郑榕收藏了一本精装的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并且时不时都会拿出来翻一翻。直到十岁的时候,在郑榕母亲强烈的要求下,他和四个兄妹才被允许出去上中学。那时他开始接触老舍、冰心以及巴金的作品,老舍的《赵子曰》、冰心的《寄小读者》、巴金的《家春秋》都是当时他喜欢的作品。不过,古典小说和画册仍然是他的最爱,每周逛一次书店和旧书摊都成了郑榕的习惯。有一次,郑榕的舅舅来到他家,放了本《三言两拍》在床下的柳条箱里,被郑榕发现后,他就总趁大人不在偷着去看,后来郑榕又看了《三侠五义》、《聊斋志异》等等。家里的仆人不识字,他就捧着本《三侠五义》声情并茂地读给他们听,结果一读不要紧,把仆人们都吸引住了,或许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郑榕的表演欲也开始释放了出来。

  1943年,19岁的郑榕独自离开家到了国统区,开始业余演剧。1945年他转到重庆的中国胜利剧社过起了流浪生活。那段时间,郑榕看得最多的书便是剧本,比如《长生殿》、《人鼠之间》,这些剧本保存至今。回忆当时爱看的剧本。比如美国故事《人鼠之间》,虽然看了无数遍,但郑榕每次都会感动得痛哭一场。1947年,郑榕加入了重庆的演剧十二队,负责管理组务和图书。当时演出队的宗旨是要求进步,就拿出一笔钱来买了一批图书,让郑榕保管。正是那时,郑榕接触到了《战争与和平》、《罪与罚》等国外经典的小说,回忆那时读的书,郑榕印象最深的便是《约翰·克里斯朵夫》。女主角安多娜德为抚养弟弟耗费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这一段感人的故事总能让郑榕看到落泪。那时候,郑榕爱上了奥尼尔、海明威和威廉·福格纳以及剧作家田纳西·福格斯的作品,并开始做一些笔记。郑榕深深地记得当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威廉·福格纳的《熊》对他都有教育作用。在郑榕看来,海明威的作品给人求生的鼓舞,福格纳则带着怀旧情绪。这两位作家性格虽然不同,但有一点相同,那就是对人类进入现代文明后,反思丢掉的精神传统,这是他们作品的主旨。郑榕说,分析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可以帮助他了解人的思想,演戏必须“懂人”,这样才能做个好演员。

 

更新日期:2025-01-22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