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战地记者 - 霍默·比加特
霍默·比加特
霍默·比加特(1907—1991),美国战地记者, 《纽约先驱论坛报》双杰霍默·比加特和玛格丽特·希金斯(1922—1966)争奇斗妍。
展开

霍默·比加特 - 简介

霍默·比加特(1907—1991),美国战地记者,曾就职于《纽约时报》,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双杰霍默·比加特和玛格丽特·希金斯(1922—1966)争奇斗妍。

霍默·比加特 - 记录

在全世界正义之师的打击下,日本天皇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貌似强大的日本法西斯轰然倒下。9月2日早晨,东京湾阴云低垂。9时整,受降仪式在美军第三舰队旗舰“密苏里”号上正式开始。

盟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宣读完投降命令后,重光葵走上前来。“他把全身重量都压在手杖上,好不容易才坐下来。他把手杖靠在桌子旁,然而,在他签字的时候,这手杖倒在甲板上。”美国记者霍默·比加特记下了这位日本政府代表和日本外相沮丧、紧张的一瞬。

霍默·比加特 - 泄露二战机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第10集团军粉碎敌人主要防御工事用了一个月。各报纷纷提出问题。不幸的是,有人向在冲绳岛采访的记者泄露了建立第二个登陆点的建议,记者霍默·比加特将它公诸于纽约《先驱论坛报》。他写道:“我们的战术十分保守,不采用迂回进攻,而固执于阵地对峙。” 金将军要尼米兹说明为什么泄露了机密。尼米兹说,想必是范德格里夫特公布了这件事。金召见范德格里夫特并将尼米兹的话告诉他。 “我对这种说法感到遗憾,”范德格里夫特说,“我把尼米兹当作朋友,他应该了解我,而不应想当然地认为我会干这样的事。”

霍默·比加特 - 记录越南战争

在美国参加越战以前,由于越南战争不断,以及美国政府和南越的特殊关系,美国驻西贡记者团已经是个相对成熟的群体,记者团首要人物是《纽约时报》的霍默·比加特,他的尖锐分析使美国政府颇为头痛。针对美军首脑瑙尔汀和哈金斯同意:“一切问题都决定于吴庭艳,没有他什么事也办不了,同时,既然对他的政权进行批评只会激怒他,那就不要批评”的讨论,霍默·比加特评论说:这就变成了“与吴庭艳共存亡”的政策。此后顶替加比特工作的时报记者大卫·哈伯斯坦更是指出越南是“战争泥淖”。

霍默·比加特 - 逃离朝鲜战场

1950年12月3日,美军失利,记者们正在撤离平壤。黄昏时分,当最后撤离的霍默?比加特和汤姆?兰伯特驱车绕城一周后向机场驶去时,街上空荡荡的,令人恐惧。最后,他俩登上飞机,当飞机低空飞过时,他们看到城里城外到处都是大火。美军的食品和衣物等军需物资正在化为灰烬。在飞往汉城的短途中,他们看到排成巨龙的卡车队正亮着前灯,把部队运往南方。平壤大撤退令兰伯特极为伤感。他说:“我们是逃出来的。”

参与朝鲜战争报道的记者中,比加特为人沉静,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出色报道而备受敬重。年轻记者把他当作偶像,极力模仿他。他是个极为称职的记者。

霍默·比加特

霍默·比加特 - 关于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无疑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式的报纸,它的典范作用至今丝毫未减。“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几乎成了《纽约时报》的代名词,作为高规格的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如档案般的记录着社会的每次变动,在这其中,战争无疑是报纸关注的永恒主题。面对战争,《纽约时报》竭尽全力接近现场,记录战争及战争背后的新闻,为了这个目标,投入的是大量的金钱、物质、新科技和记者的生命。

《纽约时报》在战争中的表现,清晰的表明社会赋予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深刻地关注和记录社会上正在发生和形成的历史”。在《纽约时报》在创刊号中就明确宣称:“我们决不打算感情冲动地来写文章——除非某些事实确实使我们冲动起来。我们将尽量不冲动”。这正是主流报纸的基本风格。一个主流传媒负有正确传播社会价值观的责任,《纽约时报》的战争报道鲜明的证明了这一点。

霍默·比加特 - 作品赏析

美国记者霍默·比加特,曾有一篇新闻佳作----《日本签字投降》,这篇作品有这样的描写----

重光葵步履蹒跚,拖着木质假腿走到铺着粗呢台布的桌子旁,桌子上放着投降文件,等着他签字。

他把全身重量都压在手杖上,好不容易才坐下来。他把手杖靠在桌子旁,然而,在他签字的时候,这手杖倒在甲板上。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致词后,做了一个手势要重光葵签字。他们两人没有说一句话……当重光葵爬到右舷梯顶端,登上“密苏里”号甲板时,脱掉了他的高帽子。

细节成就了这篇新闻精品,这是多数新闻学者的共识。但是,《日本签字投降》这篇作品中有很多细节,哪些细节最能打动读者呢?或者说,在众多细节中哪些是最有价值的细节呢?

一个是重光葵的手杖倒在了甲板上,一个是重光葵脱掉了头戴的高帽。为什么是这两个呢?因为这两个最具隐喻性。手杖,权杖;手杖倒地,帝国坍塌。高帽,尊严;脱掉高帽,尊严扫地。

所以,如果一定要分个主次的话,不是简单的细节成就了这篇名作,而是言简意丰的隐喻意象成就了它。当然,这种隐喻,这种意象,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是从众多真实的细节中精心选取的。

霍默·比加特 - 荣誉

霍默·比加特两度荣获普利策新闻奖。

更新日期:2024-11-2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