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履历
1953——1955.10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本科学习
1955.10——1959.8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研究生(毕业)
1959.9——1979.6北京大学经济系助教
1979.6——1980.12北京大学经济系讲师
1980.12——1985.8北京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1985.8——现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1986.7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2——2017年现在享受政府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
学术著作
专著
《马克思传》、《恩格斯传》、《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若干人物》、《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马克思青年时代》、《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宏伟战略目标》、《萧灼基选集》、《中国经济热点透视》、《萧灼基经济学文集》、《中国宏观经济纵论》、《谈股论金》、《经济热点问题剖析》、《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纵论股金》、《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宏观经济问题研究》等专著共十六部。
主编
《经济师手册》、《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论著概说》、《我国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股份经济学》、《中国经济概论》、《市场经济实务》、《中国证券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实务全书》、《经济界名家文萃》、《经济界名家纵论宏观经济》、《经济界谈股论金》、《经济分析与预测》(1993-1997)、《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1993-1997)、《经济分析与展望》(1998-2007)、《金融市场分析与展望》(1998-2007)等著作共十六部。[3]
论文
在《北京大学学报》《经济研究》《经济科学》《经济学家》等经济学学术杂志和《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金融时报》《中国财经报》等全国性报纸以及《联合早报》(新加坡)、《中国时报》(台)、《联合报》(台)、《工商时报》(台)、《香港商报》(港)、《南华早报》(港)、《信报月刊》(港)等国外、境外报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 [4]
担任编审和编撰
另担任《政治经济学辞典》《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等大型工具书编审和编撰工作,担任《新人力资源管理》(四卷本)总指导等。
研究课题
主持了“七五”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股份制经济研究》和“八五”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证券市场研究》。
荣誉记录
首届孙冶方优秀论文奖(1984)
辽宁省优秀理论文章奖(1984)
北京大学首届优秀教学奖(1985)
北京大学首届优秀科研著作奖(1986)
全国改革与发展优秀论文金三角奖(1988)
北方十三省市区优秀图书一等奖(1986)
北京市改革十年优秀论文奖(1989)
全国省级刊物(政治理论)优秀文章一等奖(1993)
首届陈岱孙经济学著作奖(1996)
理论贡献
(1)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
早在1956年,萧灼基就立下两个宏愿:一是要通读马恩全集,二是要自己写作《马克思传》和《恩格斯传》。2008年,他出版了倾注其毕生心血的学术巨著《马克思传》,并再版了他1985年出版的《恩格斯传》。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此领域的成功探索,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由一人独立完成两大革命导师的单独个人学术传记,这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萧灼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既是矢志不渝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他在《马克思传》再版序言中写道:“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已经过时了。但是,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又骤然热销。实践再次证明,150年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仍然具有不朽的价值。”在数十年的教学研究工作中,萧灼基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发展变革中的经济社会问题,他坚信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无论学术风气如何变化,从未动摇。(2)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前瞻性的理论贡献
他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专家之一,堪称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旗手。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始终纷争不断、难有定论,1981年,萧灼基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一文中,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国有企业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改革设想,为推动国企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并因此获得1984年颁发的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他的“价格运行弹性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论”、“教育也是生产部门论”、“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总目标论”、“证券市场与社会主义适应论”等理论在学术界和经济实践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极富学术勇气地提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指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商品经济下要率先强化市场经济作用”等观点,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前瞻性的理论贡献。(3)为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
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研究股份制经济和证券市场的专家之一,他主持了“七五”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股份制经济研究》和“八五”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证券市场研究》,主编了国内首批介绍股份制经济的著作《股份经济学》和当时关于证券市场最全面系统的权威性工具书《中国证券全书》,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鞭辟入里,对股市的真知灼见令众多海内外学者叹服,被誉为“萧股市”。他提出的关于我国证券市场十大突破的见解;关于正确处理证券市场十大关系的论述;关于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五个标准;关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五大发展趋势;关于推动保险资金入市;关于向外资开放A股市场以及对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十条建议等,都是对我国证券市场最新发展状况的精辟总结和准确把握。他长期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对经济发展形势见解独到,被称为“燕园里的中国经济预测家”。1999年,萧灼基在政协九届二次大会《关于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的若干建议》发言中明确指出,金融发展要放在首位,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这次发言为深处困境的中国资本市场指出了方向。
有关民生问题的部分学术观点萧灼基在参与政协工作之后,十分关注民生问题,他的历次提案、大会发言等论述对关键政策的出台和深化改革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2003年政协第十届一次会议上,他发表了题为《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发言,提出大幅减免农业税,免费供应农村初中和小学生教科书、练习本和其他文化体育用品。三年之后,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农业税被废除,得到了亿万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以下是对其有关民生问题的部分学术观点摘选。
(1)公平与效率
正确处理公平效率关系
为了更加关注公平,既要通过税收形式调节收入分配,抑制过
萧灼基
高收入,使高收入者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又要通过财政支出和其他政策措施、政府行为以及市场机制加大扶贫力度。这是更加关注公平的重点和关键。要加大财政支农支出
农村是中国贫困人口集中的地方。从全国来看,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达到1:3.25。而且还有扩大趋势。因此要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关键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而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必须增加。建议“十一五”期间把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提高到10%,然后再提高到改革初期的12%。农民为改革开放所做的贡献,所受的损失,理应得到相应补偿,“多予”不是恩赐,是“利益回归”。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缩小收入差距,不能限制合法的高收入,只能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因此要通过各种方法,为弱势群体争取更多资源。例如,在财政资源的分配上,要增加扶贫支出,提高扶贫标准;在劳力价格上,要提高低工资标准,保障工资及时发放;在信贷政策上,要给低收入者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由政府给银行贴息;在税收政策上,要对贫困户和下岗失业职工经营的小商贩减免营业税和其他税费等。
要实行教育平等
许多贫困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受教育年限少,知识贫乏,不能适应现代产业要求,因而就业困难,或者只能从事工资低微的工作。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给予贫困家庭青少年就学机会,是帮助他们脱贫的重要途径。要举办各种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班,提高贫困人员的就业能力。要鼓励和帮助家庭贫困的青年进入高等学校。建议国家参照解放后长期实行的助学金制度,对农村贫困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的学生实行助学金制度。应该看到,中国助学金制度,为国家培养了整整一代人,成绩巨大。现在中国许多中年以上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都是解放后依靠助学金培养出来的,这个制度应该恢复起来。如果有30%的学生享受助学金,每年人均3000元,大约需要100亿元,不过占财政收入的0.3%。国家财力是能够承担的。改革开放以前,国家财力十分有限,仍从各方面急需的经费中挤出部分资金作为大学生助学金,当前国家财力已大大增强,挤出这部分资金还是有可能的。
要加大医疗救助的力度
中国目前经济水平较低,国家财力有限,难以实行全民医疗保障,但必须加大医疗救助力度。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缺医少药的情况,普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重病无力医治的情况,要积极加快解决,使广大群众病有所治。这既是帮助群众解除伤病痛苦,也是保护社会劳动力的需要。
要发挥社会救助功能
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社会救助功能也比较发达。许多慈善机构财力物力雄厚,作用突出。这实际是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也应该发展第三次分配,鼓励发展各种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在税收上给予捐款者以优惠,发挥慈善公益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
要治山治水,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现在中国每年遭受自然灾害的群众上亿人,即使丰年,也仍有部分地区部分群众受灾。2004年是灾害较少的年份。这一年受灾面积达3700万公顷,受灾面积1600万公顷,受灾农民几千万人。治山治水就是治贫,减小自然灾害就是增收。而要治山治水,主要必须依靠政府。农民经济力量微薄,无力承担这个艰巨的任务。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就业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就业岗位不足,失业情况严重是贫困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形成潜在的失业人员,2006年劳动力资源增量达1700万人,加上存量资源,需要提供就业岗位达2500万个,实际能够增加的就业岗位只有1000万个,缺口很大。“十一五”期间,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为此,要鼓励自主创业,实行灵活就业方式,发展第三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更多就业岗位。
要维护失地农民权益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国家征用部分耕地是必要的,但是征地补偿金普遍较低,有的还被挪作他用。为数达四五千万的失地农民无地可种,无工可做,无社会保障,成为游离城乡之间的新贫民。在更加关注公平中,要关注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给予失地农民以合理补偿,对失地农民的生活、就业、社会保障做出妥善的安排。
(2)股民利益
保护中小股民利益方法论,针对宏观经济良好股市却大幅下跌长期低迷的反常现象萧灼基特别提出——声音·药方
萧灼基给资本市场如何走出困境开了6剂良方:
一、实行积极股市政策。他认为目前政策有限,缺乏力度较强的政策措施,同时缺乏配套,一些单行政策如果没有配套难以发挥作用,再有是一些政策出台后缺乏后续政策储备。
二、要保护股民利益,尤其是中小股民利益。股民的最大利益是赚钱,因此一切政策设计、监管措施,都应以股民利益为准则。提高上市公司素质,保证证券市场发展和股票指数上升的势头,使股民投资股市的获利高于其他投资项目,至少不亏损。
三、要培育股市有效需求。如果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股市资金不足,供求比例失调,后果严重。股市要发展必须提高有效需求,增加资金来源,尤其是机构的资金来源。
四、引进外资激活股市。如设立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等,不仅增加股市资金来源,也有利于增强股民信心。
五、大力提高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现金分红的比例,要给股民实实在在的回报,提高股民信心。
六、股市规范要服从发展。政府的政策设计和监管行为,不能脱离发展,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脱离历史条件,为规范而规范。
(3)基尼系数
萧灼基:中国的基尼系数并不严重,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虽然比较高,应该十分重视,但是也不要感到有多么严重、可怕。现在社会上有一种炒作基尼系数的现象,认为基尼系数高了,就要发生动乱。从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说,这种基尼系数引起社会动乱的可能性不大。中国有很多特殊情况:
第一,总体来说中国经济处在一个发展上升阶段,贫困人口是有,但是总体来说是在下降和减少,广大群众生活水平在提高。这和有些国家不一样,有些国家不仅是差距扩大,而且伴随着经济危机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下降。一个是上升趋势,一个是下降趋势,不一样。
第二,中国还有三条保障线,一个叫贫困线,一个叫低保线,还有一个下岗职工的最低补助线,这三条线保障了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这三条线非常重要,人如果吃不上饭,就要闹事了。国家对最低、最贫困的群众的生活做了适当的安排,通过最低保障线来保障他们基本的生活需要,这样就能够稳定他们的情绪和行为,能够起到稳定作用。
第三,中国的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所以中国要逐步改变贫困者的贫困面貌。国家通过各种措施,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健康水平,增加就业岗位,以此逐渐地保障贫困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对不少贫困人员来说,他们也会看到希望,除了极少数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以外,多数人都有改变现状的希望,这样中国能够保持总体的稳定,不会出现大的动乱。
(4)支农约束
政府对农村的经济支持要有约束性指标,政府对农民的财政支持,要有制度安排,要有长效机制,要有约束性指标,要把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对于政府对农村经济支持的约束性指标,萧灼基提出:
第一,国家用于三农的支出,每年要增加零点五个百分点以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三农的支出,各个年度有所变化。但总的看来,支出偏低,而且有下降趋势。
第二,国家对农村财政支出的增长率,要高于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长率。
第三,国家从农民征地补偿金和出让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差价,百分之七十以上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农民纯收入增加,要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持平,逐步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第五,提高农村扶贫标准,把贫困标准与农民纯收入增长挂钩。
萧灼基强调,虽然中国贫困发生率已从一九七八年的百分之三十点七降至二OO五年的百分之二点五,但是贫困标准从一九九七年以来提高甚微;只从人均六百四十元人民币提高到六百八十三元;而同一时期,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提高了百分之五十;即使不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较,农村贫困人员相对贫困化的情况也更加严重。这种情况是不合理的。
萧灼基说,上述五项指标,应该作为对政府的约束性指标。政府必须作出承诺,严格执行。只有这样,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补偿农村,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人物名言
“真理无国界,科学无禁区,探索无止境,争鸣无尊卑”、“从政为官要清廉,下海经商要守法,科学研究要创新,待人做事要真诚”、“读书、教书、写书是我的人生经历,我通过一生的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好!”、“有是非之辨,坚持真理,理论创新;无名利之争,淡泊人生,爱学生、爱朋友、爱亲人。”、“务实高屋建瓴,务虚脚踏实地”、“高徒出名师”、“我是‘土鳖’饲养员”。若干见解
肖灼基积极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问题,提出了若干新的见解:
①在国内学术界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分离的问题。改革经济体制的主要方向,就是实行“生产资料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企业”;实行两权分离后,必须“给企业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商品经营者的地位。”
②提出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问题。他认为,在对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上,对立论和趋同论都是不全面的。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将要长期并存。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经济问题,因此,必须善于研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知识和经验。
③提出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所有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构;完善全民所有制的经营方式。
④认为商品经济是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方式。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商品经济,有计划是商品经济的运行方式。在商品经济下,要强化市场的调节作用。
⑤在物价改革问题中,他认为长期稳定物价的方针弊多利少,物价运动的规律是有升有降,物价体系改革的方向是实行三个转变,即把计划价格转变为市场价格,固定价格转变为浮动价格,行政机关集中定价转变为商品生产者自主定价。在物价放开的基础上,实行物价控制。
肖灼基多年研究《资本论》,近年着重运用《资本论》理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他认为,《资本论》卷帙浩翰,每卷内容各有重点。第一卷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如果撇开其资本主义性质,研究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第二卷揭示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规律,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正确处理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含扩大再生产、第Ⅰ部类与第Ⅱ部类、物质补偿与价值实现的关系等,都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三卷揭示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总体考察时所表现的各种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的分割问题,对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如何兼顾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物质利益,也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资本论》不但没有过时,而且仍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人物逝世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于2017年11月14日23时34分逝世,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