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西藏 - 吞弥·桑布扎
吞弥·桑布扎
吞弥·桑布扎,出生于公元618年,藏族社会早期的语言文字家和翻译家,藏文创造者。他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617年—650年)七贤臣之一,官至御前大臣。公元7世纪时期,吞弥·桑布扎诞生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的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隆子县(也有说是出身于尼木县吞弥家族中)。父亲吞弥阿鲁,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御前大臣。母亲名叫阿孥。
展开

生平事迹

吞弥.桑布扎公元618年生于拉萨市尼木县吞乡鲁热卡地方。因为藏文的创制,他也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贤臣之一,官至御前大臣。他十五岁时奉藏王松赞干布之命,惜别拉萨前往天竺求学,曾奉命带领16名藏族青年,携许多黄金,途经异国的奇禽猛兽禁区,克服热带气候的不适,坚持前往天竺,拜师访友,受业于天智狮子和婆罗门利敬,学习古梵文和天竺文字。敬重佛法,精研佛学。

他历经七年努力学习梵文、语法、诗学、佛经。公元641年平安回到拉萨,在古喀尔玛如堡(现娘热民俗风情园东边的帕崩卡寺)潜心研究三年后,传承原有象雄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古印度等国的文化之优点,完善和创造了现用的藏文字。吞弥.桑布扎一生翻译多部佛经,著书八部,但在朗达玛武东赞灭佛时烧毁六部,现仅存两部。

藏文缘起

吞弥·桑布扎成年之后,时值吐蕃第33代赞普松赞干布戎马驰骋青藏高原,经略吐蕃王朝,宏展其雄心抱负之时,松赞干布在平定内乱、征服诸羌、重新统一吐蕃之后,他一方面与周边诸国,如尼婆罗、唐王朝建立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又积极发展生产,制定严密的各项制度。由于民族间的交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治理朝政的迫切需要,松赞干布深感缺乏文字的痛苦,遂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派遣了其在治下几百名中认真挑的吞弥·桑布扎等16名聪颖俊秀青年,带了许多黄金前往天竺拜师访友,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字。

吞弥等路经尼婆之罗之境阳布(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附近),拜尼婆罗国王鸯输伐摩王,王为此赐解暑药物等。异国的奇禽野兽并没有吓倒这些锐意向学的青年,但是天竺的热带气候却使长期生活在寒冷高原的16位青年难以适应,其中15位先后病卒于他乡,只有吞弥·桑布扎孑然一身和一位叫黎敬(又译为李谨、利谨或骊宾)的婆罗门和一位叫作拉热白森格的学者学习梵文和语言。求学期间,吞弥敬重佛法,刻苦习修,成绩优异,故被天竺人敬称为“桑布扎”(意为贤良之藏人,“吞弥”是其家族名)。

主要贡献

创造藏文

文字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象征和“脸面”。松赞干布对于文字的信仰,被吞弥·桑布扎所实现,藏文的创制,延长了藏民族的生命力,文字的存在,使得人们可以看到藏民族的过去,甚至因为文字,人们也能看到藏民族的未来。文字的存在与否,是一个文化传统能否长久延续的保证,吞弥·桑布扎创制的文字,延长了藏民族文化的延续性。

吞弥·桑布扎

吞弥·桑布扎带着师长们的深情厚意,怀着对梵文的认识和了解,学成回到吐蕃。遵照松赞干布的意愿,他以梵文50个根本字母为楷模,结合藏语言特点,创制了藏文30个根本字母;又从梵文的16个元音中造出4个藏文元音字母。吞弥还从梵文34个子音字中,去掉了5个反体字、5个重叠字,又在元音中补充了元音啊字,补充了梵语迦、洽、稼、夏、啥、阿(音译)等6个字,制定出4个母音字及30个子音字的藏文。他又仿照梵文兰扎字体而创造出藏文的有头字:楷书,又仿照梵文“吐都”字体而创造出藏文的无头字:草书体。

吞弥创造藏文后即制藏文颂词献给松赞干布,赞普十分高兴,赞赏之。为了带动臣民学习藏文,赞普拜他为师。在玛如宫潜心学习藏文声明和其它文化,不与外界接触,闭门专学3年。松赞干布十分尊崇吞弥,有些大臣则认为不该如此敬重,吞弥言道:“在雪域之地我是首位宿学。”于是众怒平息,上下皆学习藏文,智慧之莲盛开。吐蕃地方出现了噶尔·东赞、噶尔·钦陵及大臣年·墀桑央敦等政治家、军事家和精通建设人才。以后,为能正确地使用藏文的拼音方法、规则以及虚字枣“格”,吞弥·桑布扎又根据古印度的声明论著,加上他所创藏文的特点和方法编出了《文法根本三十颂》,使藏民族第一次有了本民族的文字。随着用藏文记载的著作和翻译作品不断地应运而生,藏族历史从此进入到一个文明的崭新阶段。

翻译立著

吞弥·桑布扎不仅在藏语言、文法上颇有创造研究,独树一帜,他同时还是一位翻译家。他创制藏文后又著有《三十颂论及相转论》即《文法根本三十颂》、《文字变化法则》即《文法性别用法》等语言文法著作8种,今幸存《三十颂》和《性入法》两种,既是最早的藏文文法经典,又是教科书。吞弥·桑布扎不仅在语言学、文字学和文法学上颇有建树,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他翻译了《二十一显密经典》、《宝星陀罗尼经》、《十善经》、《般若十万能颂》、《宝云经》、《宝箧经》等二十多部梵文经典,开了藏译佛经的先河。有很多译经后来被人收入在《大藏经·甘珠儿》中。译自天竺、汉地、尼婆罗、克湿弥罗和于填等地的佛教经典著作和各种文化论著被译成藏文,使之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知识。

人物故居

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吞巴乡吞巴村景色较美,古树参天,溪流潺潺,草地柔软如毯,鸟鸣之声此起彼伏。此地至今还保留着传说是吞弥·桑布扎发明的藏香、藏纸和雕版制作工艺。这都是西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制作方式,千余年延续。

吞弥·桑布扎故居始建于1300多年前的吐蕃松赞干布时代。当年吞弥·桑布扎功成回乡后,利用吞巴乡丰富的水利资源,发明了木制的水车来磨制藏香的原料柏木,水车旁堆着磨盘大的橙柏木泥,柏木泥制成砖晾干后,就制成藏香的原料了。而吞巴人也因为有了水车,制出了有名的“尼木藏香”,它与“雪拉藏纸”和“普松木刻雕版”合称为“尼木三绝”。

20世纪60年代中旬该故居曾改为办公场所,期间遭受到严重的人为破坏。同时由于年代久远有多处壁画和内部设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故居内仅剩几处残缺但极具史料价值的壁画,内部设施所剩不多。以前故居内有三座及屋顶的水转经筒,绘有松赞干布、吞弥·桑布扎、十二因缘图,21尊度母、观音以及故居效果图等丰富的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壁画。

吞巴景区藏香工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吞弥·桑布扎故居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吞巴国家级森林公园已获批成立,吞巴河谷藏香原产地旅游景区项目也已启动。

设纪念馆

吞弥·桑布扎(吞弥桑博扎)纪念馆中央设立吞弥桑泊扎的塑像。走廊壁画上用藏文印刷体书写由吞弥编著的《文法根本三十颂》、《添性论》以及《文法三十颂集精》,《解释文法疑难之鉴》等名著。

馆内的一组组壁画,集中反映了吐弥桑泊扎的不朽业绩。如吞弥降生之地、奉赞布之命、惜别拉萨前往天竺求学、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天竺后拜波罗门大师李经等多名班智达为师努力学习梵文和语言、敬重佛法、刻苦学习的艰难历程,受到赞布的热烈欢迎和高度敬重。为了带动臣民学习藏文、赞布拜吞弥为师,在古卡尔玛如堡(今帕崩岗寺)潜心学习三年,掌握了新藏文后向臣民颁布了第一道政令。二楼中央设有松赞干布和他的三个爱妃芒萨赤嘉,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的塑像。

人物评价

吞弥根据梵文的五十字母创制藏文,最终成为四个元音字母及三十个辅音字母组成的藏文。三十个字母是盏盏明灯,照射出道道文明之光。吐蕃由此结束了刻木结绳的时代,吐蕃的文化开始有了质的飞越。 吞弥创制的藏文千百年来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至今绵绵不绝。有了文字,才使藏文化根系发达而枝叶繁茂,硕果累累。

大昭寺法王殿中在松赞干布的坐像旁,除了他的两位著名的妃子外,还塑有两位重臣的像,其中一人正是吞弥·桑布扎。千千万万的朝圣者仍然在向他表达着深深的敬意。 吞弥的像供奉在大昭寺里,说明后人给予他了极高的殊荣,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绩。

虽然当今学术界对藏文的创制年代有种种的说法,甚至质疑 吞弥·桑布扎的贡献,但这仍然动摇不了吞弥的历史地位,因为后人绝不会把一个毫无建树的人供奉在神圣的大昭寺里。而年代较早的敦煌吐蕃文献中,明确说到吐蕃的文字出现于松赞干布,这是可信的。

吞弥·桑布扎是藏族社会早期的一位伟大的语言文字家和翻译家,他的名字连同他的不朽的业绩将载入史册并为后人所景仰。吞弥·桑布扎作为藏文字的创造者,已经成为广大藏族人民的偶像和崇拜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的主题。吞弥·桑布扎,一个永远值得记忆的名字。

更新日期:2025-01-22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