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年表
道光十四年(1834年)
郑绍忠出生于三水大桥头村,原名郑金星,字心泉,又名郑金。因饭量惊人,故绰号大口金。
咸丰二年(1852年)
秋,郑金在佛山镇与人比武,失手杀人,逃回乡里。
咸丰四年(1856年)
六月,郑金参加陈金釭等在三水县范湖发动的农民起义,随后转战多处,成为陈的得力干将。
咸丰七年(1857年)
八月,陈金釭起义军攻克怀集县城。
十月,陈金釭建立大洪国,自称南兴王,封郑金为大元帅。
咸丰八年(1858年)
四、五月间,郑金由广西贺县回守怀集,将他的姓胡的马童收为义子,赐名曰郑润材。
咸丰十一年(1861年)
正月,陈金釭的义军乘虚攻袭化州、信宜,攻克了信宜县城,并将信宜镇隆定为大洪国首府。
同治二年(1863)
四月,广东陆路提督昆寿率兵八万围剿信宜。
九月八日,信宜陷落,郑金、刘超等降清,陈金釭被杀,大洪国覆灭。
九十五日,郑金投降后,经清廷批准,昆寿许其自领旧部为一营名曰安勇,赏都司衔,始更名绍忠。
十月十六日,郑绍忠率部克复容县,二十九日,收复岑溪。
同治三年(1864年)
郑绍忠解南雄之围,后随方耀等参与福建永定之役,击溃太平军丁太阳部。
同治四年(1865年)
四月至八月,郑绍忠同方耀军参与袭击康王汪海洋大埔之战役,有功数迁至副将,授罗定协,并赏戴花翎。
十二月,郑绍忠参加围歼汪海洋主力的嘉应之役,汪海洋被击毙。清廷加郑绍忠总兵衔。
同治五年(1866年)
二月,郑绍忠平太坪客匪,擒匪首。
五、六月,郑绍忠被调往肇庆剿抚恩平客匪,并连破恩平县属榔底大田寨。命补缺后以总兵用,并赏敢勇巴图鲁名号。
同治六年(1867年)
郑绍忠平五坑、赤溪、曹冲等处客匪,更勇号额腾伊巴图鲁。家族追封三代。
同治七年(1868年)
郑绍忠平定鹤山、高明、新安等地客匪,补南韶连镇总兵。
同治八年(1869年)
赏郑绍忠以提督记名。同年,郑生母去世,郑绍忠回大桥头,丁母忧。
同治十二年(1873年)
清廷补授郑绍忠为潮州镇总兵。同年,郑绍忠父亲过世,丁父忧,两广总督瑞麟以地方吃紧改署任。
是年,郑绍忠侄子(郑继忠之子),后为建国粤军第三师师长的郑润琦出生。
光绪二年(1876年)
郑绍忠改署任南韶连镇总兵,搜治钦州、灵山积匪,晋头品。
光绪三年(1877年)
郑绍忠亲督兵勇修筑三水水利,联围筑闸,联大良、大塱、高丰、鲶涌、上石版、下石版、丰岗围统称高丰围,沿堤建有高丰窦、鲶谷窦。
光绪四年(1878年)
郑绍忠平定佛冈匪患,朝廷赏郑绍忠玉搬指、小刀、荷包和火镰。
光绪五年(1879年)
郑绍忠攻克琼州,收复儋州、临高,赏黄马褂。
光绪六年(1880年)
七月,两广总督张树声奏请以郑绍忠领军常驻省城各属,有警亦可居中策应。还奏准,再增募安勇二千人,所募乡兵以防勇规制编之。
光绪十年(1884年)
五月,郑绍忠出任广东陆路提督。
郑绍忠倡议在蚺蛇岗附近兴建圩市,以其父郑隆安之名命名为隆安圩,并修建了乐平社学、乐平当铺等建筑。
郑绍忠奏请拨国币20000两,并亲督部卒重修三水榕塞堤围。同时,特意重修了魁岗堤,并立一块刻有“金堤巩固”的石碑于堤上。
十一月,钦差大臣彭玉麟饬令郑绍忠派张恭统带潮勇五营赴粤汕头一带,设法渡台。
光绪十一年(1885年)
恭遇慈禧皇太后五十寿辰,赏赐给郑绍忠年过八旬的嫡母卢氏夫人匾额曰:云台笃庆。
是年大水,三水灶岗围邓岗基段溃决,围内一片汪洋。郑绍忠请旨亲赴三水督修水利工程。工程竣工后,立石碑于灶岗围,曰“郑公堤”。
是年冬,郑绍忠与广东水师提督方耀协助张之洞邀集广东文武官绅和各地盐商要求分年捐款八十万两建造新型的铁甲船舰,组成近代化的广东海军。
光绪十二年(1886年)
郑绍忠的嫡母去世,时年八十四岁,郑绍忠丁母忧,并仍留署陆路提督。
光绪十五年(1889年)
九月,郑绍忠被补授高州镇总兵。
十一月,郑绍忠调任湖南提督,封建威将军。
光绪十七年(1891年)
郑绍忠调回广东,又封为光禄大夫,赏戴花翎红头顶戴,出任广东水师提督。
光绪二十年(1894年)
适逢慈禧皇太后六十寿辰,郑绍忠被赏加尚书衔,并赐给他寿字、大缎帽缨。
郑绍忠获朝廷恩准,回三水县大桥头村修建家族建筑,即“大旗头古建筑群”。并开始修建通往水西等村的灰沙石板路,长达五十多公里。
十二月,两广总督李瀚章令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招募数十艘拖船攻打横滨、大阪、神户、长崎,攻其不备。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三月,郑绍忠卒于虎门水师提督任上,享年62岁,葬于大旗头村的老虎岗。
四月,清廷“以久着声威,殁于防次,予以军营立功后病故例优恤,战绩宣付国史馆立传,赐祭葬。
家庭后人
郑金有三兄弟,他居长,原名郑金星,字心泉,因他的花名叫大口金,故人称他为郑金。二弟十二岁时死去,名失传。三弟叫郑金泉,花名叫跛全。
同治二年(1863年),陈金釭农民起义军失败,郑金降清,郑金更名郑绍忠,其三弟也更名为郑继忠(其子郑润琦后任粤三师师长)。
长子郑润辉赐员外郎。
次子郑润琛的妻子许应铧(音)为闽浙总督许应骙的妹妹,
三子润梁的妻子是国民党中央委员邓青阳上将的妹妹。
四子郑润廉的女儿郑洁坤嫁给了邓世昌的侄子邓弓一,生子邓权民。
长孙郑应韬,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保送去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回国,任杭州通判。
习武闯祸
大口金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爷爷早年到广西做生意,但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失败,被迫回乡。因而大口金小时候家境贫困,从小就要帮忙捕鱼、耕作。
十多岁时,大口金的父母觉得在农村干活没出息,于是帮他在佛山一家米店找了份舂米的杂工。大口金干活挺卖力,可是做得多,吃得也多,一天吃十斤米,整天被老板骂。有一天,大口金在店门前破竹签,一个看相的路过,看到他红光满脸,一副将军之相,于是就对大口金指出他不应屈就在如此小店,应该到外面闯一番事业,必有大成。当时大口金在米店的工钱非常微薄,加上整天挨骂,他早就不想呆下去了,经看相的这样一说,大口金更加下定决心,很快就辞去了碾米店的工作。没有工作的大口金有着一副干一番大事的雄心壮志,到处去寻找机会。有一天他在街道上闲逛,一个武馆的馆主看到他高头大马,壮健如牛,于是把他招揽到馆里学武。大口金因为力气大,所以每次与其他学徒对打都能轻易取胜,骄傲情绪也慢慢增长。佛山当时有很多修炼的道士,其中有一个道士自小习武,不相信大口金如此厉害,于是想跟他决斗。大口金自认武功高强,所以一口就答应了,两人签了生死约后,比武正式开始。道士出了几招就知道大口金并不是练武之人,于是就开始轻敌。道士用一个大铁叉一招下去就把大口金叉倒在地上,大口金出尽全力用盾牌顶住,道士看见大口金的窘态,便大笑起来,在场的人看见大口金被按在地,也跟着道士起哄、嘲笑,大口金感到非常羞辱,在道士放松警惕时,他一个跃身,用盾牌顶向道士,由于道士来不及防备,手一松,铁叉刚好反刺到自己喉咙,当场死亡。闹出了人命,大口金非常害怕,虽然签下了生死约,但官府却不承认这些私人的约定,要把大口金抓拿归案。大口金只好连夜外逃,可是人地生疏的他不知逃往何处是好,最后只能逃回自己的家乡--三水乐平大旗头村。
参加起义
逃回大旗头的大口金又过回捕鱼耕作的平淡生活。当时陈金釭带领一批农民反清复明,准备挥军北上。农民军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举行祭旗仪式。来到大旗头村时,村民进贡了一只大烧猪欢迎农民军的到来,由于当时绝大多数的村民生活环境并不好,吃不饱,穿不暖的,看见烧猪就嘴馋了,抬烧猪的那两个人终于忍不住割了烧猪的尾巴吃。陈金釭发现烧猪不见了尾巴,好像暗示起义有头无尾,觉得意头十分不好,于是勃然大怒,把全村的村民抓出来审问。在审查期间,发现人群中有一身材高大的男子,陈金釭想到自己队伍正需要增强兵力,于是想把这一男子收归自己麾下。叫他上来一问才知道他是自己的表弟大口金。大口金得到陈金釭的赏识十分高兴,二话不说就答应了随部队北上,跟随陈金釭在范湖举行农民起义,自此走上了反清复明之路。
弃暗投明
大口金参加起义后,颇有战功,为陈金釭所器重,先后任先锋、元帅、右都元帅、大元帅等职,但他在军中骄横跋扈,争取权利,排除异己,渐渐与陈金釭产生了分歧。咸丰十一年(1861年),陈金釭率领起义军攻克广东怀集县城,建立大洪国,自称南兴王,封大口金为大元帅。接着义军乘虚攻袭化州、信宜,在信宜境内大败清军,攻占了信宜县城,那时陈金釭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忙于把信宜作为首府,于是大兴土木修筑王宫,挑选宫娥美女,又搞开科取士,粉饰太平,妄想在此建立自己的王国,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同治二年四月清政府派大量兵力前往围剿,在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的形式下,陈金釭强要义军死守硬拼,义军苦战了半年之久,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早怀异志的大口金极力劝说陈金釭投降清兵,遭到陈的痛斥。但他投敌意决,派心腹前往清兵军营表达降意,倒戈相向,杀陈金釭归顺清朝,他的生命也由此改写。
加官进爵
大洪国覆灭后,清军为了收拢人心,平服义军的反抗情绪,命令大口金收集义军残余力量,组成一支名曰“安勇”的队伍,以维护地方治安,赏大口金为都司衔,更名绍忠。郑绍忠英勇善战,帮助清政府平定太平军,在中法战争中积极备战,严密防守,得到了清政府的重用,官至兵部尚书,后来慈禧更追封他三代为振威将军。
1889年,郑绍忠的母亲去世。郑绍忠回乡守孝,只能住在低矮的旧房里,慈禧闻说他连家都没有,就让他在老家建房,于是建成了大旗头古村。大旗头村建成后,郑绍忠把房子分给同姓的亲族免费居住,但他却有一个条件,就是10年内不准变卖房子,10年后就算卖也只能卖给同姓的人,如有违背则没收房子。除了兴建新村外,郑绍忠又出面奏报皇上,获得朝廷拨银2万两,用以完成家乡榕基围(北江大堤芦苞堤段前身)加高培厚工程,还兴修青岐的灶岗围和南边、乐平的黄花围等水利工程,为家乡人民做了不少好事。
获赐寿礼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十月初一,郑绍忠做六十大寿,慈禧太后赐了两份寿礼:一为亲笔手书加盖“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玉玺的一个大寿字,一为一棵碧绿的玉雕大白菜。郑绍忠视之为无尚光荣,恭恭敬敬用樟木刻了一个约两米高,1米宽的“寿”字挂在尚书第。后来,慈禧又命宫中巧匠何佳约烧制了一个精美的题有“福寿万年”的花瓶送给郑绍忠。
当时日军借侵占朝鲜为跳板从而进犯我国,朝鲜要求清政府派兵援助,李鸿章奉命派军一万余人,从辽东渡海赴朝增援,广东水师奉命抽调几支舰船护航。六十大寿刚过的郑绍忠立刻参加了援朝护航的任务,为军事日夜操劳,身体大不如前。光绪二十二年,郑绍忠已六十二岁,仍日夕守卫国土,积劳成疾,亲属想把他接回家里调养,但由于当时广东海防内忧外患,诏令要留守虎门驻地,最后因过度劳累,病逝于祖国的海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