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先后获中国广播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广播文艺一等奖、中国广播文艺创新奖、2006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连续六年获浙江省播音主持一等奖,连续两年获全国播音主持作品奖二等奖,是浙江省第三届"十佳"节目主持人,浙江省首批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新闻类)优秀人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优秀人才,先后被评为宁波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宁波市宣传口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广电系统先进工作者。
履历
"广播是一种终生的职业,它需要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和始终如一的敬业精神。广播是一种境界、一种做人的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乃至一种信仰和终极的托付。"这是辛雪莉获得金话筒奖时的感言,也是她二十年广播生涯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雪莉主创了一批反映宁波文化底蕴和文明风尚的优秀新闻作品,其中《在采访罗南英的日子》最早报道宁波市民救助患白血病的青海女教师罗南英感人事件。一次雪莉去医院采访,发现罗南英趴在病房的窗台上看着那些大街上来来往往的母亲和孩子,眼神中流露出羡慕。雪莉拨通了手机,递给罗南英,她拿起手机,说:鹏鹏,我是妈妈,你想没想妈妈?那边一个小男孩的声音传来:想。雪莉的眼泪唰一下子涌出来。两个母亲在泪眼相对中完成了采访。当节目在电台播出时,收音机旁的无数听众为之动容。在短短7天里,2000多名素不相识的宁波人捐齐罗南英手术所需的60万元。《在采访罗南英的日子》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这一新闻还被国内二十多家媒体转载。捐助罗南英的宁波市民被推选为"浙江骄傲"人物。
成就
《为着母亲的希望》记录了著名宁波帮人士赵安中先生捐建163个希望小学的感人事迹。这部30分钟的作品她足足准备了10个月,她奔波于赵安中捐建的山区希望小学,积累了70多盘录音采访素材,把赵安中助学的感动瞬间与真情故事呈现给广大听众,引发了宁波市民更广泛的助学热潮。《为着母亲的希望》因此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后记
从事广播事业20载,雪莉将人生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了声声电波,将人生最富有激情的创造力献给了广播。如今由雪莉精心培植的"如意鸟"团队以创新的广播理念和精良的创作水平在全国广播界形成一定影响,"如意鸟"广播文艺系列涵盖文学、音乐、戏曲、综艺,大幅度拓展了广播文艺的范围,形成品牌,满足了听众高品位、多样化需求。在2005年国家政府奖大幅度削减的首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选中,雪莉领衔的如意鸟创作的2件作品获大奖,2件作品获提名奖,成为全国获奖最多的市级电台。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辛雪莉同志1987年进入宁波电台工作,从最基层一线起步,历任播音员、主持人、节目部主任、频道总监、副台长等职。
2007年她荣获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长江韬奋奖”(长江列),这是1991年这个奖项设立以来我省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新闻工作者。2006年她荣获中国播音主持领域最高奖金话筒奖。同时也成为“韬奋奖”“金话筒奖”来自全国地市台唯一一名获奖者。她是浙江省首批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优秀人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优秀人才、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先后获浙江省广电系统先进工作者、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主创的60多件作品获中国广播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广播文艺一等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等国家、省政府大奖。现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副会长,其先进事迹和专业成就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广播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广播》等媒体上宣传。
辛雪莉同志二十多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广播新闻事业。她身体力行,依托日常播出栏目作为弘扬先进文化的主阵地,以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作为支点,以创新推进精品创优,注重本土,凸显原创,联合地方文化研究机构,创作了一系列的地域文化专题,如“浙东音乐文化”、“浙东革命文化”、“海上丝路文化”等,这些作品如体现宁波帮造福乡里、情系祖国的《为着母亲的希望》,体现小人物大思想的《爱管闲事的“的哥”王爱国》,体现浙东革命精神的《柔石路3号》,体现源远流长河姆渡文化的《骨笛印象》等,都获得国家级大奖。有的被高校、中小学借鉴为地方乡土文化有声读物。由她主持的栏目《如意鸟·雪莉时间》连续三年被评为浙江省广播电视品牌栏目。她主创的广播剧《淘气包马小跳》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作为宁波电台广播文艺副台长,辛雪莉在深化广播节目改革中,始终注意培育强势广播人才、强势品牌广播活动、强势广播品牌栏目,构建精品节目的运作平台,为宁波电台广播文艺创优取得丰硕成果奠定坚实的基础。2005年宁波电台与中央电台等国家媒体竞争,进入全国创优排名第八,在广播界形成较强的影响力。宁波电台广播文艺创优整体实力在全国地市台中名列榜首,创造了宁波广播创优的奇迹。
中央电台原台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广播文艺研究会会长安景林指出:辛雪莉在广播传播领域创造的“地域化特色、创新型发展、品牌化运作”的专业成就,具有全国领先水平。辛雪莉二十多年来坚持主持播音第一线,至今仍每天主持节目,中国播音主持委员会理事长、著名播音员铁城认为,辛雪莉的播音主持“兼具美学价值、文化厚度和浓郁生活气息”,她的主持播音风格对广大广播创作者而言是“难以复制”的。
辛雪莉同志始终坚持做“看得见的广播”理念,多方位拓展广播的发展空间。1999年她创办交通音乐频道,迅速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创建首家网上广播,率先进行广播媒体城际、国际互动直播,领先探索广播节目市场化,使频道迅速崛起,由最初的5个人、8小时节目量发展成为如今2个频率41小时的节目规模。为使广播与生活更加贴近,策划并成功实施了全市各种类型的大型社会活动直播和文化艺术活动直播等,年最高频率达到每三天一次,对广播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及大型活动户外直播的创新发展起了积极带动作用,在对举世瞩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直播报道中,注重新闻宣传的传播广度与报道深度。策划并联合上海交通台、嘉兴台、杭州台四台同步进行《杭州湾跨海大桥奠基直播》;与上海、南京等16家城市交通台联合直播特别节目《对话长三角》,联手中央台《中国之声》进行大桥贯通直播报道。这组多点全线协同的创新报道策划持续时间长,报道有声势,获得了很好的社会评价。在处理突发性广播直播活动上,突出广播的强服务性和强专业性特点,建立起快速反应机制,使广播成为紧急交通事件的空中指挥枢纽。如今年雨雪冰冻灾害15小时连续直播报道、每年强台风多点式抗台报道等,都体现了一个优秀媒体领导者精湛的专业管理水平。目前,她领导的宁波电台交通音乐频道已成为宁波收听率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品牌效应最强的广播媒体之一。频道获得“宁波市巾帼建功文明示范岗”、“宁波市五一文明岗”等诸多殊荣。
辛雪莉在广播传播实践取得优异业绩的同时,在新闻传播理论研究领域也多有建树。近几年来她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广播》等业内顶级学术刊物发表重要论文十几篇。《文艺广播主持的创造性特征》、《文化作品播音情感感受的把握和运用》等论文发表后产生广泛影响。2007年她出版30万余字的个人专著《声音的痕迹》,融作品和理论于一体,在业界和学界产生很大影响。
广播是一种信仰和终极的托付
二十年话筒春秋,她视播音为生命,以女性特有的善良和悲悯,用声音传递真善美,传递感动,传递人间真情。
"广播是一种终生的职业,它需要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和始终如一的敬业精神。广播是一种境界、一种做人的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乃至一种信仰和终极的托付。"这是辛雪莉获得金话筒奖时的感言,也是她二十年广播生涯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雪莉主创了一批反映宁波文化底蕴和文明风尚的优秀新闻作品,其中《在采访罗南英的日子》最早报道宁波市民救助患白血病的青海女教师罗南英感人事件。一次雪莉去医院采访,发现罗南英趴在病房的窗台上看着那些大街上来来往往的母亲和孩子,眼神中流露出羡慕。雪莉拨通了手机,递给罗南英,她拿起手机,说:鹏鹏,我是妈妈,你想没想妈妈?那边一个小男孩的声音传来:想。雪莉的眼泪唰一下子涌出来。两个母亲在泪眼相对中完成了采访。当节目在电台播出时,收音机旁的无数听众为之动容。在短短7天里,2000多名素不相识的宁波人捐齐罗南英手术所需的60万元。《在采访罗南英的日子》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这一新闻还被国内二十多家媒体转载。捐助罗南英的宁波市民被推选为"浙江骄傲"人物。
把别人的苦当成自己的苦,把别人的悲化作自己的悲,20年的播音职业生涯,当她面对今天仍然存在的那些柔弱,依然能痛到流泪。这使雪莉的播音带上了悲悯的情怀这一印记。为了罗南英,雪莉先后跟踪采访历时2年,做了3期2小时长度的节目,她组织宁波、西宁两地电台《爱跨越时空的距离》特别节目,策划"温暖2007·罗南英牵手白血病孩子"大型募捐义演活动,率先把市里奖励她金话筒奖的2万元捐给患白血病的孩子。她制作播出以宁波市民救助罗南英为题材的广播剧《妈妈的信》。直到今年3月罗南英去世,雪莉还把所有有关罗南英的作品整理出来,寄给罗南英的孩子。几次的采访,雪莉已经把罗老师的孩子鹏鹏看做是自己的孩子,她希望在孩子长大的时候,不仅可以读妈妈的信,还可以听到妈妈的声音,他可以感觉妈妈和很多很多的爱,一直就在身边,不曾离开!
不仅仅是女人特有的善良和悲悯,社会责任感更使雪莉成为一名敏锐的新闻工作者。《爱管闲事的"的哥"王爱国》就是她在2001年日常采访中发现的,"的哥"王爱国不光自己讲诚信,还主动纠正同行违规违纪,招致不满甚至辱骂。雪莉敏锐地看到王爱国这个典型的价值所在。她坐着出租车跟踪采访,录下了2100分钟的素材,形象地塑造了诚信司机王爱国典型,在社会上尤其是出租车行业引起了强烈反响,引发了"王爱国现象"的荣辱观大讨论,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爱管闲事的"的哥"王爱国》也因此荣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
《为着母亲的希望》记录了著名宁波帮人士赵安中先生捐建163个希望小学的感人事迹。这部30分钟的作品她足足准备了10个月,她奔波于赵安中捐建的山区希望小学,积累了70多盘录音采访素材,把赵安中助学的感动瞬间与真情故事呈现给广大听众,引发了宁波市民更广泛的助学热潮。《为着母亲的希望》因此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在不断走出直播室,深入一线生活的积淀感悟中,雪莉创造性地把播音创作贯串于广播作品创优的全过程,包括参与题材确定、实地采访、文稿写作、音响设计、制作合成各个环节。秉承这一理念,她总体策划、采访编辑、播音主持的新闻、社教、文艺作品60多件获省、国家级政府奖。
著名播音指导铁城说,"雪莉的播音具有丰富真切的感情,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而雪莉说:"我就是喜欢播音,每一次播音是一种享受,一次旅程。播音着是幸福的!"在话筒前用心去播,用爱去播,用真情去播,用生命去播,用忠诚去播成为雪莉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二心系家乡,情系人民,她胸怀无限深情,成为宁波地方文化忠诚的传承者和宣传者,一批推介宁波文化与宁波精神的高水准原创性广播文化成果,在全国传播。
"选择职业是我个人的事,但我手中的话筒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社会,属于家乡,属于人民。"凭着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雪莉尽心尽力为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鼓与呼,为家乡沸腾的充满人文的生活鼓与呼,为家乡厚重而深远的文化鼓与呼。雪莉认为自己从事广播事业的激情源泉来自美丽的港城宁波,正是对于家乡发自内心的拥抱,使她俯下身子用心聆听,成为宁波地方文化忠诚的传承者和歌唱者。
不论是在1999年带领5个人创办交通频道的创业阶段,还是身兼总监与副台长的工作繁重的今天,雪莉依然坚持主持每天2小时的日播栏目《如意鸟》和一档以她名字命名的《雪莉时间》访谈栏目,联合宁波浙东文化研究所、天一阁博物馆等地方文化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组织创作"记忆·宁波民间文化系列专题",挖掘、整理独具特色的梁祝文化、天一阁藏书文化、宁波商帮文化、四明山革命文化等本土文化,通过广播进行传播。她主持的节目倡导人文关怀,宣传和谐理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女性化视角、个性化魅力,赢得了众多听众和同行的认可与瞩目,先后获浙江省广播电视精品工程栏目奖、优秀社教栏目奖。
担任分管广播文艺及播音主持业务副台长后,雪莉积极探索广播文艺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的新路子。依托宁波这一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和地域文化资源,精心组织实施了一批推介宁波文化与宁波精神的具有较高水准的原创性文化成果,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柔石路3号》、《骨笛印象》等作品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和广播文艺一等奖。2006年,雪莉策划组织了荟萃宁波电台创优精品的大型广播音画交响晚会"声音的盛宴",将声音艺术与舞台艺术相结合,得到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晚会开辟了广播文艺新的样式载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质朴善良、刻苦敬业,她以人格魅力打动人心,她是听众眼中美丽的"如意鸟"。
"琴声如诉,黄昏收回最后一缕霞光,如意鸟又如约守侯您的到来,妈妈,在那飘渺的天国,您还能听到女儿的声音吗?"《烛光里的妈妈》乐曲缓缓响起,雪莉在话筒前如泣如诉:"在母亲久病的日子里,女儿一直奔波在外,难得回家照顾病重的母亲。而躺在病床上的母亲,您从收音机里听到的是女儿送给听众的一声声祝福,母亲早就盼望着抱外孙,如今,孩子终于降临了,可孩子的外婆却没来得及看上一眼,就匆匆离去了。今天,女儿第一次破例为自己的妈妈点一首歌,女儿依旧相信,您一定能听到女儿的祝福……"
这是1996年雪莉通过电波送给去世不久的母亲的一段祝福。当时母亲已经罹患癌症住院,而身怀六甲的雪莉还在为节目奔忙,等到孩子出生,正值母亲离世,其间仅仅相隔了1小时40分钟,母亲终于没能看上刚出世的孩子一眼,而雪莉也终没能看到母亲临终时的面容!
可是当雪莉剖腹产才一个月,正赶上新年节目改版,辛雪莉又心一横,把刚满月的孩子扔给婆婆,担当起节目板块的总策划与总指挥,赶在新年之际为宁波听众献上了全新的"听觉大餐"。有一次她忙完节目已近半夜,太想孩子了,就悄悄来到婆婆家的屋檐下,孩子一直在哭,她想自己要不要进屋去看看呢,又怕进去了孩子哭得更厉害,就呆在屋檐下,泪水与雨水交织在一起……
从事广播事业20载,雪莉将人生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了声声电波,将人生最富有激情的创造力献给了广播。如今由雪莉精心培植的"如意鸟"团队以创新的广播理念和精良的创作水平在全国广播界形成一定影响,"如意鸟"广播文艺系列涵盖文学、音乐、戏曲、综艺,大幅度拓展了广播文艺的范围,形成品牌,满足了听众高品位、多样化需求。在2005年国家政府奖大幅度削减的首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选中,雪莉领衔的如意鸟创作的2件作品获大奖,2件作品获提名奖,成为全国获奖最多的市级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