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历
冉宪生,曾用名冉宪参,1920年4月4日生于山东省曹县(现为城武县)智楼乡冉楼村,汉族。
1933年到1937年,在济南山东省立一中(现为济南一中)读初中、高中。1935年北平爆发“一二·九”学生运动后,12月16日,济南地下党随即领导了学生罢课游行。冉宪生积极投入了济南历次的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七·七”事变后,冉宪生随济南高中内迁到湖北郧阳。这时,他加入了李向城支持、曲跻武组织领导的进步小团体“星火读书会”,这一时期,冉宪生与读书会的同学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当选为支部委员。1938年8月初,“民先”支部决定组织成员,结伴到革命圣地陕北参加革命队伍。冉宪生被分配到陕北公学恂邑分校。8月20日到校,编入三十九队学习。这年9月,经崔继瑗、权民锋介绍,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补期四个月。
同年年底,陕北公学动员学员到敌后去,冉宪生于1939年1月到达晋东南屯留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开始了军校学习。随后,按期转为正式党员。经四个月的学习,于5月初提前毕业。冉宪生等十余人被分配到新四军六支队。 1939年9月,冉宪生到达皖东北涡阳新兴集新四军六支队,被任命为特务团组织干事,后兼任总支书记。1940年8月,冉宪生任新四军六支队特务团组织股长。
1941年6月,区党委决定成立宿东地委,负责领导路东的宿东、宿灵和萧铜三个县委以及路西的七个秘密县委的工作。8月,宿东游击支队成立,冉宪生就在支队政治处任组织股长.以后在宿灵大队、宿灵县总队及宿县总队任副政委、政委。1945年1月,淮北四分区与三分区合并为淮北三分区,下辖宿灵总队与宿东总队也合并为宿县总队,总队长是朱继德,冉宪生任总队政委,总队下辖两个大队和一个警卫连,活动在宿东、宿灵和宿南一带。
1946年11月成立豫皖苏军区时五支队并入独立旅三十团,苗丕一任团长,冉宪生任团政委。
1947年解放战争转入反攻后,三十团参加攻打国民党皖北重镇阜阳及其邻县的战斗。五月份,冉宪生等率三十团两天之内连克三城,歼敌800余人,缴获机枪十一挺,子弹五万余发,汽车十余辆,取得了二下沙南的胜利。三十团威名大振,受到了晋冀鲁豫军区首长的通令嘉奖。六月份,我军占领了阜阳城,缴获一批军用物资和汽车,取得了三下沙南的胜利。随后,三十团奉命撤离阜阳。独立旅完成了重大战略转移,达到了把敌人向南调动,为刘邓大军过黄河挺进淮北扫清道路,彻底粉碎了敌五路合围豫皖苏军区独立旅的计划,又一次受到晋冀鲁豫军区的通报表扬。
1948年,冉宪生率三十团参加了由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发起的豫东战役和伟大的战略决战——淮海战役。在6月中旬至7月初的豫东战役中,参加了歼敌新五军的战斗。在同年11月至次年初的淮海战役中,参加了阻击并最后全歼敌精锐援军黄维兵团于双堆集,为全国解放做出了贡献。
1949年初,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豫皖苏军区整编为二野五兵团十八军,三十团编为十八军五十三师一五七团,冉宪生仍任团政委。此后参加了渡江战役、衡宝战役、进军大西南和成都战役等重大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十八军接受了进军西藏的任务。同年10月。冉宪生率五十三师主力一五七团参加了打开进藏咽喉要道的昌都战役,担任南路先遣团,在巴塘、竹巴笼抢渡金沙江。在宁静接受藏军第九代本格桑旺堆的起义,冉宪生为谈判代表,向格桑旺堆宣布我党我军的有关政策,接受了九代本起义。随即向西北方向前进,完成了迂回昌都的任务。是役,为和平解放西藏做出了贡献。
1951年5月,冉宪生任第十一步兵学校(即原十八军随营学校,以后又改为十八军教导团)政委。
1951年冬,冉宪生调到南京军事学院政治系一期学习。当时军事学院刚刚创办,教员奇缺,刘伯承院长决定在学员中选教员。冉宪生刚学习三个月,就于1952年春被选到哲学社会科学教授会任联共党史教员。1955年10月任联共党史教研室副主任,1962年2月任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由于冉宪生治学严谨、勤奋,教学成绩突出,于1954年10月11日和1956年1月15日刘伯承院长发布《军事学院建院五周年授奖令》中,先后二次获学院个人一等奖,后一次还获得金质奖章一枚。
1964年4月,冉宪生升任合成指挥二系政委(周恩来总理签署任命书)。1966年7月,任外训系政委,同时任军事学院外训党委副书记。
1971年5月,南京军事学院解散,冉宪生调到成都军区后勤部生产管理部任副部长,1976年任成都军区后勤部工厂管理局局长,1980年任成都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82年任成都军区后勤部正军职顾问。成都军区党委也撤销了“文革”中强加给他的不实之词,彻底平反。1985年12月批准离职休养。离休后,军区党委仍安排他到军区政治部整党办公室工作一段时间。1998年12月15日因病于成都军区总医院逝世,享年79岁。
冉宪生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大校。1957年6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人物事迹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0年10月发起昌都战役,以粉碎西藏地方政府以武力遏拒人民解放军进藏的企图,造成兵临城下的态势,促其内部分化转变,争取整个西藏问题的和平解决。
10月11日下午3时许,藏军第9团代本德格·格桑旺堆带着他亲自挑选的心腹侍从及英文翻译贝尔克等人,在宁静城外70里处遇见解放军先遣小分队。解放军第53师第157团宣传股长张克宇、藏语翻译格桑平措接待了他们。当晚引领他们到古树村同第157团政委冉宪生进行谈判。冉政委发现英国人贝尔克充当格桑旺堆的翻译时,便质问:“你是做什么的?我们内部谈判,不需要外国人参加。请你回到你的住处。”贝尔克灰溜溜地离开了。然后,冉政委问:“我们的谈判,用藏语还是用英语进行?”
格桑旺堆说用藏语,于是谈判正式开始。格桑旺堆首先表示:“眼下贵军已渡过金沙江进入这一带,我本人是奉命驻守该地,既没有同国家开战的能力,也没有与贵军较量的兵力,因此特来商议和解。在此之前,发生了我们开枪抵抗的事件,责任全在我身上。现请贵军直入我团所在地宁静。我已命令部下放下武器,打开了城门。”
冉宪生政委对格桑旺堆及藏军第9团官兵深明大义,选择光明道路表示欢迎,并问他有什么要求。
格桑旺堆提出:“1.保证属下全体官兵的人身安全,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2.保送我的3个子女到内地学习,并关照他们未来的前途;3.允许我做一个普通百姓。”
冉宪生听后当即表示:“保证起义投诚人员的人身安全是我党的一贯政策,照顾和妥善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是我们份内的责任;我们将优先考虑你们子女的送学问题,关照他们的未来和前途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贵先生的工作问题,我们将作妥善安排。”并约定次日进驻宁静。谈判结束后,交代当地群众仍按噶厦政府的规矩接待第9团代本格桑旺堆。
宁静县城解放后,解放军接收起义人员343人。格桑旺堆又派人四处寻找失散的藏军。10月18日,格桑旺堆代表全体官兵发表起义宣言,致电西南军政委员会刘伯承主席转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刘伯承于当日复电格桑旺堆及全体官兵表示慰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