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芥昱
许芥昱(一九二二至一九八二) 生于四川成都,一九四○年入读西南联大,主修工程,但对文学却有浓厚的兴趣,曾企图跟沈从文学写小说,随闻一多写诗,可惜因时局不稳定,家事烦琐,未成事。但许芥昱非常仰慕闻一多,他那把终生未剪的山羊胡子,正是「闻一多式」的招牌。一九四四年,许芥昱得清华大学文学士后,旋赴美任中国空军驻美首席翻译官及语言顾问,后得俄勒岗大学新闻学硕士,史丹福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及思想博士。许芥昱毕生从事教育,在美国多间大学教授,致力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桃李满门,成就最高的得意门生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首位以研究萧红得博士学位的外国人。许芥昱不幸离世后,葛浩文与好友香港留美学人张错,合编《永不消隐的余韵》(香港广角镜,一九八二),副题《许芥昱印象集》,收录许氏数十友好的文章,悼念这位一代学人!
一
童年的记忆,少年的憧憬,
秋晴天际的游丝,飘忽不定!
春花的微艳,夏梦的残痕,
清夜琴音的余韵,永不消隐!
这是美籍华裔学者许芥昱留下的一首饱含乡土之情的诗篇。1982年他在旧金山遇难丧生后,国内外的旧日师友柳无忌、沈从文、戈宝权、袁可嘉、萧军等多有悼念之文,后在香港辑印成册,撷取此诗精萃,题名《永不消隐的余韵》。芥昱留居美国近40年,仅在1973年一度回国观光。著述甚多,均用英文写成,虽巳蜚声欧美,但国内尚鲜为人所知。
芥昱一生的主要精力是研究和向西方介绍中国近现代文学,同时兼涉的也比较广泛。如在旧金山州立大学任教时,曾任中国文学系主任,也担任过世界文学及比较文学系主任。他写过周恩来、闻一多等人的传记,也写过引导外国人探索中国语言产生、发展规律的《由龙到人》(译名,下同)。1979年,他曾和王方宇合作,用中、英文分写《看齐自石的画》。他执笔的英文本,有详尽的解说,精辟的论述。由于他能诗、工书、善画,对中国传统史学艺术理解颇深,又能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条贯,故能在教学、编著、译述中获得较大的成就。当然这也是同他的家世、经历和勤奋不懈的自学精神分不开的。
二
许芥昱原籍四川成都,1922年出生于一个有教养的家庭,自幼即在父亲的教育诱导下养成了勤学深思的习惯。如初学识字时,他父亲不仅要求他辨别字形、正确理解音义,还要求能组字成句,灵活运用。街道上的牌号、招贴和无声电影中的字幕,都曾作为测试、练习的现实教材。他的父亲还常给他讲述流行的传奇故事,但不一定按本本原型叙述,而是针对现实,一多有塑造和加工。这种联系实际的教育,使他多受启发感染。所讲的故事,不论是人鬼仙佛或妖魔灵怪,大多表现一个中心思想,即每个人都应自立自强,不依靠他人过活;助人是不应计较报酬的;经过勤奋努力获得的成功是能使人感到快乐和满足的。这些通过故事人物所体现的思想意识,对芥昱性格的成长和此后的治学为人,都曾产生较大影响。
1940年,芥昱在成都华西协和中学毕业后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叙永分校工科,次年分校并入昆明本校,便由工科转入外国文学系。从此开始了他对中外文学的系统学习,决定了他在此后数十年中探索研究的方向。
在西南联大4年,芥昱先后受到吴宓、闻一多、冯至、卞之琳、沈从文、谢文通等知名学者的教导启迪,当时即从事新诗创作和话剧的编写、演出,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了杰出才能。1943年毕业前夕,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他和同级同学400余人报名从军,参加了军委会外事局在昆明开办的译员训练班,结业后被派到中、缅、印战区美国军队中担任翻译,后又随空军学习人员赴美,仍任翻译工作。抗战胜利后,他被调到中国驻美大使馆武官处任职,先后两年。中间曾随卫立煌将军等人赴欧洲考察,周历英、德、法、比和瑞士等国。这使他日益扩大视野,反复考虑过此后应该选择的道路。
1947年,芥昱获得机会到奥立岗大学新闻研究所深造,结业后取得硕士学位并到旧金山《世界日报》担任编辑工作,还曾在加州蒙特瑞美军语言学校任教。由于他对已有知识并不满足,1956年又到史丹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兼任该校中文讲师。1959年荣获博士学位,受聘到旧金山州立大学创办中文及日本文学系并担任中文系主任。此后除尽力教学之外,仍继续从事中国文学的介绍编译工作。
1982年1月4日美国加州发生一次特大暴风雨,芥昱寓后山崖崩溃,人皆出屋奔避,芥昱抢拾-书稿要件,一旋踵间,泥石流涌来,举宅尽没。难闻,美国学界、全美华侨及海峡两岸知交旧友,无不同声悲悼。痛惜此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和进行中美文化交流之学者,光影经天,倏如彗逝!
芥昱长期居留海外,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研究介绍,并非完全由于平昔素养和兴趣爱好,而是出于强烈的爱国热忱。在他选择、决定这个研究方向之前,他的好友Cyri Birch曾经劝阻过他:“在欧美,中国近、现代文学向来是被轻视的,多数汉学家都不愿问津,甚至认为只有不懂中国古典文学的才去干这类没出息的事。”芥昱学养深厚,并不缺少研究、介绍古老汉学的能力,但他还是冲破了世俗的偏见,毅然决定了这个终生致力的研究方向。他认为,要使外国人对现代中国有正确深切的了解,介绍传播中国近、现代文学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加强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同时他还看到,当时研究、介绍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西方人,大多并不精通中国语文,他们的转译、解说是很难如实和尽善的,他认定这是他责无旁贷的事。他生前就曾对朋友们说。“确曾有好心的朋友劝过我,认为我的古文旧学根柢不差,把精力放在现代作品上是太浪费了。其实这是我多年蕴蓄的愿望,我不能一辈子躲在旧金山大学看黄豆芽发芽,我应该做一点心安理得的事。”什么是他心安理得的事呢那就是竭尽自己的毕生精力去介绍传播中国文化,让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能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他没有从个人的名誉地位考虑,首先想到的是要对得起曾经生他、养他的祖国。
芥昱对终生事业的择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经决定之后,就以严谨、细密的作风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终始其事。他的朋友们都把他在1963年出版的《二十世纪的中国诗》作为他的“创业书”。这书确可算是他的精心之作,其中不仅有忠实雅洁的译文,客观持平的评述,还阐明了古诗与今诗的血缘关系,指出诗人从民间文学和外国文学吸取营养的必要性。由于入选作者大多是他的旧日相识,他对他们的身世经历以及有关作品的时代、社会特别熟悉,因此其议论精辟,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1968年,芥昱所撰《周恩来传》出版了,在资料收集和论述评价上充分表现了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由于保存在国内的许多珍贵资料他都无法看到,只好尽一切可能在国外收罗。为了核实参证,他亲自去访问过周恩来的同学、朋友和亲戚。从一些曾在上海、京都,柏林、巴黎等地和周恩来有过交往的旧友中,他获得了不少难得的资料,经过审慎的取舍,然后才进入写作过程。此书出版不久就先后译成中、日,德、法、意五种文字,成为风行一时的畅销书。
1973年,芥昱回国观光后,出版了《中国的文艺界》一书。在书题之下,加上了“一个作者在人民共和国访问”的副题。这表明他是从作者自已的立场、观点来写的。他只写了曾经亲身访问过的27个作家,音乐家和演员,对他们都不轻下评语,只是如实记录访问的谈话和经过,但他从中给读者提供了不少难得的资料。例如记叙他和沈从文的重逢就很亲切感人。这个久已与世隔绝的老作家正是通过他的访问介绍才得以重新名扬于世的。
打倒“四人帮”以后,芥昱敏感地预见到,中国文学即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是断代论述的一个分水岭,他决定及时加以总结,写出了他最后一部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艺》。在这长达976页的作品中,他收录论述了122位作家,其中包括208篇译文,1980年由印第安那大学出版。此书出版后即被美国大学及研究所图书馆协会评为1980年最佳学术著作之一,旧金山大学还准备授予“劳绩奖章”,可惜不久他就去世了。
除上举诸书外,芥昱其它著述尚多,内容虽各有不同,但宣扬祖国文化、加强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愿望是始终如一的。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宏大计划未能如愿完成。
三
在芥昱未及完成的写作、编纂计划中,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有关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资料汇编。他身居海外,长期从事西方人所谓汉学的教学研究,经常感到资料缺乏,收集困难,教学、研究和文化交流受到不少阻碍,遂下决心约集海内外同行,共同编纂一批资料工具书。计划分期进行的有以下几种:
①二十世纪中国作家传记辞典
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资料索引
③中国文学研究手册
④中国文学研究指南
⑤二十世纪中国诗续集
仅看书目就可概见其涉猎范围之广,当然也不难想见编纂工作的艰巨。真能编成出版这样一批内容丰富的资料,不仅可作为西方入学习研究中国文学的津梁,对国内文学界也是大有裨益的。
芥昱治学严谨,久为世所称道。在编纂这批辞典、索引或手册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他的邃密务实精神。例如《二十世纪中国作家传记辞典》,早在1976年就巳着手筹备,先成立编纂委员会,草拟商定准备收入辞典的约近600个作家的名单,分别送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审定,同时还约集聘请顾问委员会委员,包括在欧、美、台、港和大陆的专家学者,请他们推荐撰稿人并审阅稿件。全书计划分三期完成,内容有说明、缘起、体例、前言;有介绍发展演变的简史;有论述主要思潮和未来展望等专篇。此外,还附有文学年表和大事记、人名、书名索引和文学地图等,设想周详,内容也相当丰富。按照预定进度,第一期工作业已接近完成。不幸芥昱不及见此书出版问世了,但他辛勤草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未来的广大读者是会铭记不忘的。
为了配合传记辞典的编纂,芥昱曾在1977年约集从事中文教育和图书馆工作的中外朋友40余人,讨论编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资料索引》,计划将海内外中,英文报刊、书籍、专篇论文和学术报告中有关中国现代文学韵资料编成分类索引。当对曾由芥昱将会谈决定草拟成文,在《美国中文教师学会学报》和《现代中国文学通讯》上发表。芥昱逝世后,参加这一工作的朋友们还将继续编纂,以期无负于芥昱生前遗愿。
芥昱未及完成的写作编纂计划,除以上两种外,其余虽曾有拟议,均未及着手。缅怀他已有成果和未竞之业,诚不能不使人扼腕浩叹!
芥昱生前有《灯蛾》一诗,曾在国内《诗刊》发表,其中有如下一段:
纱罩上你找寻光明的残余,
纱罩下陈列了你美型的身躯,
只是僵了,你搅动春风的双翼!
让人们目送你告别这天地,
嘲笑你过激的疯狂,
你终于尽忠于你的想象!
读其诗可概见芥昱的平生志业。他就是毕生“寻找光明”的人,是尽忠于自己“想象”的人。他虽已“告别这天地”。但他留下的业绩是使人永念不忘的,像“清夜琴音的余韵”、那样“永不消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