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过很多朋友熟人被骗的事,有批发衣服回来卖,结果收到的是一堆破布条的;有买劳保鞋,结果回来穿上才发现鞋是用牛皮纸做的等等。
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家一个亲戚,被骗了价值五十万的东西。
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老家那个亲戚不知道从哪儿找的关系,给人加工衣服,就是人家把布剪裁好,他负责找人加工成衣服,按件算钱。
我们老家有很多手巧的大姑娘小媳妇,加工出来的衣服让人家非常满意,因此他也挣了不少钱。
后来他不满足于只是加工衣服,感觉挣钱太慢也太少了,于是投资开了一家服装厂,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本来生意不错,但是随着越来越多服装厂的出现,他的生意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正在他考虑如何才能扩大销路的时候,有一个大客户找上门来,开口就要预订50万的衣服。这可真是刚想瞌睡就有人送上枕头,要什么来什么,一下子激起了亲戚的雄心壮志。
亲戚算了一下,如果这单生意做成,他就可以挣不少钱,就能发个小财了。
被兴奋冲昏了头脑的亲戚,在人家提出资金暂时有点周转困难,只付2万定金的情况下,开始组织生产,布料辅料都是赊购的,人工费暂时欠着,等货款到了一并结算。
工人们加班加点按时完成了任务,亲戚也按照人家的要求把货发走了。
可是当亲戚按照人家留下的地址找过去要货款的时候,发现已经人去屋空,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亲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就这么轻易地被骗了,心心念念的发财梦就此破碎。
那个时候的50万可以说是巨款,亲戚被打击的一夜之间白了头发,精神萎靡。但是还得想办法自救,否则一家子都没法活了。
亲戚去公安局报了案,警察也很是重视,很快就查到了购货人,但是购货人也是因为被骗欠了50万,才来他这骗了50万抵被骗的50的债。
现在人家说是要货没有,要钱更没有,要命倒是有一条。但是亲戚要人家命有啥用啊,欠着一屁股的债怎么还啊。
没办法,亲戚只得带着一家老小到省城做生意,一方面是躲债,另一方面也是想挣钱还债。
那个时候卖熟食还不多,他们就自己卤东西出去卖。据说挣了不少钱,好像还在省城买了房子,最后定居在省城了。
现在想来,骗子的骗局其实很拙劣,稍微动点脑子就不会受骗,只是亲戚太渴望订单了,也太渴望发财了,所以就着了人家的道。
天上不会掉馅饼,真是至理名言。
最喜欢听的一首老歌是郭兰英演唱的《我的祖国》。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歌声一起,阔大的意境立刻就把人带入了安宁美丽有着勤劳人民的家乡。这样的家乡,怎能不让人深深地眷恋,我们怎么会不去舍生忘死地保卫她!
雄壮的合唱部分把人的情感更浓烈地涌动起来,景、情完美地融合,让人深深沉浸其中,进入忘我状态。
随着歌曲的层层推进,我们完全被这首歌征服了。我们握紧了钢枪,我们捧出了好酒,我们是那心胸宽广的小伙,到处都是如花般美丽的姑娘……这是美丽的祖国,这是强大的祖国………我们全身心都在为伟大的祖国自豪,为了她的平安幸福我们宁愿奉献一切!
这是一首让人有情怀的歌,是一首让人热血沸腾的歌,是一首让人长精神长志气的歌,也是一首让人在美好中流连忘返的歌!
首先中国并不是不存在好电影,其次国外的电影也不全是好电影。
很多人说中国电影垃圾,这其实是有其必然因素的,题材限制,以及商人的非暴利不合作充斥着这个圈子,使得中国电影对于在大家的可见视野中是垃圾。
中国并不是没有好电影,有很多投资少,宣传少的电影,拍得的确很不错。但由于其文艺性太强,没有考虑到普通观众的观影体验,所以一般投资少宣传少的好电影大多都是走喜剧路线,因为这样才会被大众认可。
其实我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观点很直接,有怎样的观众就有怎样的市场,有怎样的市场就有怎样的电影。打个比方,如果大家都像影评人一样,《小时代》这类电影就是个笑话,因为大家对于电影的要求都像影评人一样,《小时代》这类电影是没有市场的,无论投资多少,都没人会去看。但是我们观众中有一大半是年轻时看过小时代,或者是xxx明星粉丝,那这电影再烂都有市场。这种现状无论国内外都是一样的。需求决定市场,市场决定作品。
但为什么我国有很多导演宁愿亏钱也要拍好电影呢?我认为有些电影拍了可能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就像画画,唱歌一样,你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并不是为了赚钱,可能仅仅是想自己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作品,或者仅仅想要几个好友或者一些圈内人的认可,这样就可以了。
国内电影市场环境我觉得最大问题是没有新生代的导演有好的作品,像是张艺谋、冯小刚,这些大导演无不有着票房和口碑都有的电影,期望以后中国能有导演拍出票房和口碑都有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