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剧和流行音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汉剧和流行音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发源地不同:汉剧俗称“二黄”,指的是湖北省武汉市地方戏剧,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京剧,又称平剧、京戏,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2、起源不同:汉剧形成于湖北境内,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来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京剧是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后,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形成的。
3、意义不同:汉剧的传承,对川剧、滇剧、桂剧、湘剧、粤剧、赣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研究戏曲板腔体系、戏曲音乐结构演变的重要史料和进行艺术创新的资源;京剧被誉为“国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1、楚剧
楚剧,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
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荆州、成宁、宜昌、黄石七地市四十余县。楚剧腔调分为板腔、小调、高腔三部分,其题材广泛,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
2006年5月20日,楚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58。
2、汉剧
汉剧,湖北省武汉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楚腔、楚曲),俗称“二黄”。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民国时期定名汉剧。
汉剧主要流传于湖北省,远及湘、豫、川、陕、湘、粤、皖、赣、闽、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
汉剧传统剧目有660余个,唱腔优美,对白雅致,文本大气,对演员文化素质要求较高,角色共分为十行,腔调除了西皮、二黄外,罗罗腔也用得较多。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
2006年5月20日,汉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30。

3、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荆州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戏,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形成于清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荆州花鼓戏主要流行于湖北及与湖北毗邻的河南、湖南周边,重点在仙桃(原沔阳)、潜江、天门、荆州、监利、洪湖、荆门、京山、钟祥、石首等江汉平原一带。目前荆州花鼓戏专业演出团体总数8个,含国办团体6个,改制转企团体2个 。
汉剧,是中国地方戏曲里广布于湖北、广东和福建的剧种。湖北的汉剧流行于湖北武汉三镇。广东汉剧与闽西汉剧是另外一个源流的剧种,唱腔与音乐和湖北汉剧通然不同。从前称为外江戏,1933年大埔晚清秀才钱热储主编汕头公益杜月刊,在汉剧提纲一文中,将外江戏正名为汉剧,从此以后潮汕粤东闽西一带的外江班才改称汉剧。
1、发源地不同:汉剧俗称“二黄”,指的是湖北省武汉市地方戏剧,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京剧,又称平剧、京戏,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2、起源不同:汉剧形成于湖北境内,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来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京剧是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后,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形成的。
3、意义不同:汉剧的传承,对川剧、滇剧、桂剧、湘剧、粤剧、赣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研究戏曲板腔体系、戏曲音乐结构演变的重要史料和进行艺术创新的资源;京剧被誉为“国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剧和流行音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剧和流行音乐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