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记得亲戚邻里同事同学朋友什么的,是经常串门玩的。串门串到别人家里,喝上一杯茶、抽上一支烟,聊聊家常叙叙旧,既增进了感情,又解了闷儿,那感觉真好。有时串门赶上饭点,热情的主家一般是不会让客人走的。家里即使不那么丰裕,拍上两根黄瓜、拌上一盘西红柿,再炒上俩鸡蛋,几杯小酒那么一抿,真是妥妥的温馨熨帖。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了,曾经温情满满的串门,竟然只是成了记忆中的东西。尤其是城市里的公职人员,没有功利性质的串门,近些年来几乎已经绝迹了。大家如果不信,可以仔细回想一下,这些年可有人单纯为了聊天叙旧到你家串过门?又或者说,你为此到谁家去串过门?春节期间礼节性的拜年可不算哦。
住在一个单位大院的人们,也就是见了面打个招呼而已。有不少人,甚至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程度。关系比较热络一些的,可能隔三差五会约着去酒店搓一顿。大酒店负担不起,小酒馆也成。实在不行,那就在街头撸串儿吹啤酒瓶。但是,到某人谁家拍黄瓜拌西红柿下酒的待遇,已经极少有人能够享受得到了。
让人始料不及的是,退休之后在海南买了个小房,做了一只远离故乡的“候鸟”之后,居然又重新找回了当年串门的感觉。不但又重新串开了门,而且一串就是大的,基本演绎成了海南环岛大串门。
如今有了手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真是太方便了。我第一次到海南后不久,就接到了一位老同事的电话,他说自己也在海南,邀请我方便的时候,去他那里走一走,叙叙旧。此后,我又陆续接到了五六通类似内容的电话。来电话的人中,有很多年以前的老同事(后来我换过工作单位),有在一个大院住过的邻居,有关系远近不等的亲戚。
接到这些电话之后,我并没有太当回事。因为这些人同我并没有特别的深交,有的平时很少联系,有的见了面也就是点个头笑一笑而已。他们邀请我去玩,我想可能是出于客情罢了,咱可不能太实在,拿自己不当外人。而后来发生的事情说明,我是错怪了人家。
有一天,我接到一位熟人的电话,问我在不在万宁,我说在。他就说,自己慕名前来游览东山岭和石梅湾,同时很想念老朋友,是否方便见一见。有朋自远方来,我自然应当请人家喝场小酒。怎么说咱也算是半个万宁人,要尽一下东道主之宜不是?
他乡遇故知,把酒言欢自是畅快。海聊之余,那位熟人竟让孩子偷偷把账给结了。这哪能成,咱这东道主的面子往哪搁?那位熟人说,他之所以抢着买单,是因为他比我早来海南两年,这顿饭一来算是给我接风,二来大家都在远离故土的他乡,彼此之间自然要比在家乡时更亲。有了这顿酒开头,咱们在以后海南就常来常往多走动。而在济南的几十年里,我与这位熟人基本没在一个桌上喝过酒。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位熟人的话,说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他乡遇故知,被古人视为人生之四大喜事之一。在远离故土数千里之遥的他乡,见到相识之人,自然会觉得分外亲切。即便以往关系不那么亲密的人,相见之 后也会不是故知胜似故知了。
拜那位熟人所言,此后我在海南真就跑了不少地方,也接待了不少从海南其他地方来找我玩的熟人。无论我去拜访别人,还是他人来找我玩,相互之间的邀请,都是真心真意的,而不是虚情客套。对于一个六十多岁的人来说,这一点还是能够判断出来的。
在海南期间,应亲友熟人之邀,我先后去过海口、三亚、陵水、琼海、五指山、琼中、文昌、澄迈、临高等地,整个海南岛几乎跑了大半个。整个海南岛,也不过就18个县市嘛。而住在这些地方的亲友熟人,也都到万宁找过我玩。不夸张地说,大家到了海南之后,开启了一种乐此不疲的环岛大串门模式。
在家乡的时候,在一个大院住着也从不串门的人们,在海南怎么就开始了超级大串门呢?并且有的人,在做同事邻居时还不那么融洽,甚至是老死不相往来呢。在海南这么一串门,相逢一笑就什么泯了。之所以会这样,我想主要是因为“他乡定律”在起作用。
所谓“他乡定律”,不是引用的哪个名人说法,而是我自己瞎琢磨出来的。一个人远在他乡,会有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疏离感和孤独感。在这个时候,一听到熟悉的乡音,就会感到非常亲切,如果见到久违的故交。所谓的“他乡定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至于是否准确恰当,敬请各位读者指教。
在遥远的他乡相遇,本身就是一种缘分。只要不是那种不共戴天之仇,有什么过不去的?更何况海南的风景这么隽美、环境这么优良,大家一起欣赏品鉴,再叙谈一下难忘的过往,岂不妙哉?有人讲,冬天去海南是“猫冬”,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在四季如春、风景如画的海南,你是根本“猫”不住的。所以,我的海南环岛大串门模式,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不但儋州、东方、乐东、保亭等等这些没去过的地方要去,那些去过的地方也要继续去,并可以肯定不会只去一次。
环岛大串门,真好。
壹点号谷荻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三亚音乐学院酒馆小调